行情
新闻
分析
用户
快讯
财经日历
学习
数据
- 名称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无匹配数据
最新观点
最新观点
最近更新
港股投资的风险预警
尽管香港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相对健全,但港股市场仍然存在一些特定的风险和挑战,如港币与美元挂钩,外地投资者可能会面临汇率波动;中国内地的政策变化和经济状况对港股的影响等。
投资港股费用结构与税务
港股市场的交易成本包括总投资成本为买卖股票的交易费用、印花税、结算费用等,对于外地投资者,可能会涉及兑换港币所产生汇率转换费用,以及按照所在地的相关法规需缴纳的税款。
港股行业分析:非必需消费行业
港股市场非必需消费行业覆盖汽车、教育、旅游、餐饮、服装等多个领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为中国内地公司,占总市值的65%,因此受中国经济影响深远。
港股行业分析:地产建筑业
地产建筑业在港股指数中的份额近年已明显下降,但截2022年,它依然在市场上占有约10%的份额。包含了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房地产投资和物业管理等各个方面。
中国·香港
越南·胡志明
阿联酋·迪拜
尼日利亚·拉各斯
埃及·开罗
查看所有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美元不能既要贬值又要升值,但特朗普都想要。
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不仅在关税问题的言论违背了起码的经济学常识,而且在美元问题上胡言乱语,陷入了类似“特里芬难题”的美元困境。
特朗普在竞选中抱怨美元过度走强削弱了美国的出口竞争力,扩大了贸易逆差,损害了美国制造业和就业。特朗普1.0的贸易顾问莱特希泽倡导美元贬值,特朗普2.0的贸易顾问纳瓦罗建议让美元贬值。让美元贬值等于削弱美元的国际地位。
但特朗普又有捍卫美元的国际地位的言论。11月30日特朗普威胁说,如果金砖国家“去美元化”,将对这些国家加征100%的关税。他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的一个帖文中说,“我们需要这些国家做出承诺,他们既不会创立一种新的金砖货币,也不会支持其他任何货币来取代强大的美元,否则的话,他们将面临100%的关税,就会告别向美好的美国经济出口了。”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导致市场上美元升值。
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出口,美元升值有利于美元的国际地位,两者是一个悖论。美元不能既要贬值又要升值,但特朗普都想要。特朗普在“美国优先”的指导下,强调关税是其经济战略的基石,势必导致美元趋向贬值,但美元贬值不符合维持美元霸权。特朗普自相矛盾的政策将影响美元的市场价值,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特朗普关税计划导致美元贬值
特朗普重掌白宫,肯定要对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到底加多少?特朗普的关税言论经常在变化,在竞选中,他说要对所有国家征收10%到20%的关税,对中国征收60%的关税。胜选后,他说要对中国额外加征10%关税,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征收25%关税。对中国加征的10%关税是否在加征60%关税的基础上?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征收25%关税是否在加征10%关税的基础上?不得而知,关税成为特朗普随口而出的威胁性言语,外界只知道特朗普关税大棒马上要落下。
加征关税会导致进口日常用品价格上涨,进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整体经济活动。按照特朗普的关税计划,美国每年将额外增加5240亿美元的税收,可能导致GDP缩水0.8%,资本存量减少0.7%,并减少684万个全职工作岗位。这些估计没有考虑贸易伙伴的潜在报复措施,这些措施可能会引发全球贸易战,进一步损害美国经济。
关税可以通过影响对货币的需求、通胀预期、经济增长和贸易平衡来影响美元。如果关税减少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外国对美元的需求可能会减少,从而导致美元贬值。关税导致的消费者价格上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促使美联储加息,这可能会让美元走强。
相反,关税可能会通过增加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来抑制经济增长,可能导致美元贬值。此外,虽然关税旨在减少贸易逆差,但报复性措施可能会减少美国出口,对贸易平衡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削弱美元。对美元的净影响取决于这些因素在关税变化下如何相互作用。
特朗普威胁“去美元化”是双刃剑
第一,特朗普推动美元走强。美元赋予美国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美国可以单方面对各国实施经济制裁,把它们排除在世界经济之外。当一国被剔除SWIFT后,等于被剔除了全球贸易体系。当美国财政赤字时,美国通常以国库券的形式让全世界其他国家给美国融资。共和党把维持美元的国际地位写入党纲,特朗普知道美元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威胁金砖国家“去美元化”符合其“美国优先”的原则,而市场把特朗普的这种威胁视为美元走强的信号。12月2日华尔街日报美元指数上涨0.44%,至100.38点。
不仅如此,市场对特朗普赢得总统大选视为美元走强的信号。11月6日美国大选结果出来后,美元温和上涨,几乎重复了2016年大选后的价格走势。美元上涨反映了市场对财政宽松和更高增长的预期。如果美国对中国征收关税,美元可能会进入第二个更大规模的强势阶段。
美元走强的背后是美国劳动生产率上升,2024年美国季度生产率与上年同期相比至少增长了2%,使得经济产出强劲,通胀下降。未来12个月内,即使降息也不可能过多地侵蚀美元债券的收益率。世界其他地区更好的增长或资产市场回报是美元走弱的主要渠道,但也有一些情况可能会推动美元比现在更加走强。
第二,美元走强对美国经济不利。美元走强反映了其他地区的疲软。到2023年底,美国经济将比2019年底增长8%。同期,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均增长不到2%。日元对美元汇率处于34年来的最低点。欧元对美元汇率已从年初的1.10跌至1.07。一些交易员押注,到2025年年初,欧元对美元将达到平价。强势美元往往会提高美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并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这将扩大该国持续的贸易逆差,这正是特朗普几十年来的心头之患。
在其他方面,美元走强对以其他货币计价的出口商有利。美国的高利率和强势美元会产生进口通胀,相对较高的油价加剧通胀。以美元借款的公司面临更高的还款额。
第三,特朗普在加速替代美元的进程。特朗普威胁“去美元化”会产生相反效果。特朗普大举使用关税和制裁促使其他国家越来越多地考虑美元替代品。中国和俄罗斯是美国关税和制裁的最大目标之一,它们正越来越多地将其持有的货币转向黄金和其他货币,以期与美国金融体系保持距离。
特朗普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特朗普对待美元问题的态度反映了他的思路混乱。他认为美元被高估了的判断受到莱特希泽的影响,但特朗普没有邀请莱特希泽入阁,反映了特朗普可能对美元的看法有变化,所以,出现了威胁“去美元化”的言论。
被特朗普提名担任财政部长的科特·贝森特告诉《金融时报》,特朗普希望维护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他的关税威胁只是一种“极端主义”谈判立场,一旦谈判开始,这种立场可能会被淡化。候任副总统万斯一再辩称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不知道特朗普到底如何思考美元,也不知道特朗普会如何祭出极端措施,但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市场应该对特朗普的极端措施作好准备,但也不应该高估特朗普对经济的影响力。事实上,美国经济的表现与政府的作为没有太大的关系。美国总统掌控经济的能力是很弱的。第一,联邦政府支出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第二,政府支出的绝大多数用于福利计划。第三,总统只代表政府的一个部门,掌握“钱包权力”的主要是国会。第四,政府政策不会瞬间奏效。第五,利率是美联储的领域,而不是总统的领域。
特朗普很难左右美元的市场价值,美元的市场价值不仅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实力,也取决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相对经济实力。特朗普获胜后,华尔街押注美元升值。华尔街的押注也不一定正确,最终还得看市场上各种力量的博弈。对美元价值而言,中国和欧洲经济增长的因素可能比特朗普赢得大选更为重要。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尽管处于“失去30年”的经济低迷期乃至新冠疫情期,日本富裕阶层依然逆势而增。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从1955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随着经济增长,日本社会开始关注建立以提高国民收入为主要内容的福利国家。池田勇人政府顺应社会关注,出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将此作为最重要的施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历经十年,普遍且显著地提高了日本民众的收入,成就了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层,形成了“橄榄形”收入结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泡沫经济”破灭、世界金融危机、东日本大地震、新冠疫情、经济持续低迷等磨难下,在中曾根、小泉等几届政府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冲击下,“橄榄形”收入结构趋于解体。
日本国税厅202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男女性上班族的平均年收入为368.5万日元(不含奖金),而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数字为400万日元。日本社会惊呼“30年没涨工资”。
在中收入阶层收缩、低收入阶层扩大之势下,富裕阶层的收入和资产则呈连年增加之势。
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最新统计显示,日本有149万个家庭的净金融资产超过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66万元),其资产总额达到364万亿日元。
在日本通常按照以下标准区分财富阶层:拥有5亿日元以上净金融资产的为超富裕阶层,1亿至5亿日元的为富裕阶层,5000万至1亿日元的为准富裕阶层,3000万至5000万日元的为较高收入阶层,3000万日元以下的为普通收入阶层。
截至2021年,上述家庭和资产额依次为:超富裕阶层的家庭为9万户,资产总额为105万亿日元(增幅0.2%);富裕阶层139万5000户、259万亿日元(增幅2.6%);准富裕阶层325万4000户、258万亿日元;较高收入阶层726万3000户、332万亿日元;普通收入阶层4213万2000户、678万亿日元。
该统计结果还显示,净金融资产1亿日元以上的超富裕阶层和富裕阶层合计为148.5万户,占日本各阶层总资产的2%,且从2005年至2021年家庭数和资产额持续增加。
该统计报告列举了2015年至2021年超富裕阶层和富裕阶层持有资产总额的变化:2015年为272万亿日元、2017年增至299万亿日元、2019年增至333万亿日元、2021年增至364万亿日元,增加额合计达到92万亿日元。
另据日本政府厚生劳动省数据,2022年日本共有5431万个家庭,富裕阶层和超富裕阶层分别占比2.5%和0.16%。
以上统计结果可见,尽管处于“失去30年”的经济低迷期乃至新冠疫情期,日本富裕阶层依然逆势而增。
继承和赠予是富裕阶层增加的原因之一
随着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持续严重,日本普遍形成了少子(孙)、独子(孙)的家庭结构,接受继承和赠予的人数变少,甚至集于一人。因此,富裕阶层不少人士的“第一桶金”来自父母和祖父母的继承和赠予。
三井住友信托资产的未来研究所2022年11月16日发布的关于财产继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766名年龄在20至69岁的受访者所继承财产情况如下:20~29岁为906万日元,30~39岁为2628万日元,40~49岁为1677万日元,50~59岁为2850万日元,60~69岁为2463万日元,平均额为2346万日元。
调查结果还显示,70%的继承为现金存款以及股票、债券、投资信托等金融产品,其余为住宅和土地等不动产。这些继承财产通过投资、理财以及信托等方式大多实现资产升值。
个人奋斗的成功人士是富裕阶层的“新富”
勤奋工作—事业成功—收入增高—财富积累,是个人奋斗的成功人士成为“新富”、加入富裕阶层的共同模式。
株式会社博报堂关于“新富裕阶层的高收入者调查报告”显示,年收入超过1500万日元的家庭占高收入阶层的2.4%,40至50岁的黄金年龄者居多。另据日本国税厅的统计数据,2023年年收入超过1000万日元者占工资收入总体的5.5%。
以上高收入者大多是事业成功者,其持有资产中依次为现金、储蓄、住宅(含土地)、股票、人寿保险等,另有少部分的投资信托产品、贵金属和珠宝等。
调查结果还显示,为了使资产升值,“新富”们热心于储蓄以外的金融产品,但理财思路较为理性。
在投资理财方面,与短期利益相比更重视中长期回报,占比61.1%;为规避风险,分散式管理资产占比54.6%;利用网络券商自己投资占比51.5%。
“现役资本家”是富裕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富裕阶层的三分之一,主要是企业的创业者、业主等。
无论是财产继承和赠予,还是个人奋斗的成功人士,抑或“现役资本家”,都不侥幸资产升值“一蹴而就”,更倾向通过投资和理财等使资产积累和升值。
日本富裕阶层的资产管理
一是股票投资。与炒股相比,日本富裕阶层更加重视向自己支持的企业提供资金,以提高企业的业绩和市值,从中获利与分红。
二是债券投资。在日本,债券的种类大致有国债、社债(企业债)和地方债。与股票不同,债券投资的期限和利息可预知,一般情况下风险较低。这种方式多为稳健型富裕阶层人士的首选。
三是信托投资。专业机构将募集的资金投资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获利后分红给投资者。这种投资方式种类多、风险和回报各异,投资者也具有随机性。因此,富裕阶层对这类投资方式较为谨慎。
今年以来新NSA(小额投资免税制度)较受投资者追捧,其中不乏富裕阶层人士。这一定程度反映出他们“攻防平衡”“风险与获利兼顾”的投资理财理念。
日本富裕阶层的投资理财理念
一是长期稳健型理财,重视长线战略性投资,重视分散投资,重视基于信息和理性捕捉商机。
二是收入多元化。随着日本劳动市场改革,人才流动成为大趋势,各类人才从事各种“副业”成为可能且流行。这使富裕阶层人士有机会通过多元“财源”积累、升值资产。
三是依他型投资理财。通过咨询多渠道的投资理财专家、查询网络信息等方式提高投资理财效率。
四是学习型投资理财。通过经常阅读、参加讲座以及专题研讨会等方式,获取最新信息,提高投资理财技能,启发智慧,成就自我。
除投资理财以外,日本的富裕阶层还以独到的消费理念和行为守住财产,乃至积累升值财产。
日本富裕阶层的消费
Luxury Card(高端信用卡)于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对于高端信用卡会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富裕阶层信用卡支出最多的是高端餐厅和饮食店,其次是酒吧、夜店俱乐部,他们通过这些消费方式结交朋友,开展业务活动。
2023年信用卡支出用于广告、市场营销等支出比上年度增加4倍。
以上信用卡的支出情况反映出疫情后复苏的富裕阶层的业务积极性。
另外,2023年用于游戏、喜剧等娱乐类以及体育健身等的支出有所增加,可见他们疫情后更加重视身心健康的消费。
Luxury Card的另一个调查显示,日本的富裕阶层近一年支出最高的是价值15亿日元的不动产,依次为7亿日元和6亿日元的独栋公寓。这也反映出日本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
保值升值的高端汽车和手表,也是富裕阶层较多的消费选项,分别占23.7%和14%。
日本的投资理财及晚年生活安排的财政顾问立川健悟通过采访许多富裕阶层人士归纳出其如下消费理念和行为:
一是买适合自己的。从土产杂货到百万戒指,不管如何热评、爆卖,都要给自己一个购买的理由,即是否适合自己。
二是买超值的。任何商品都具有其自身价值,“人气商品”也是如此。要选择经过自己判断其价格与价值匹配的商品,而非跟风消费。
三是买健康的。商家经常推出促销活动,这种消费方式往往导致勉强食用剩余食物,有损健康。因此,不为促销所动,适量消费,健康消费。
四是合理消费。便利店和超市的许多商品差价较大,不少富裕阶层的人士能够掌握自家附近的便利店和超市商品的价差,买性价比高的商品。
五是管好固定支出。近于苛刻地管理通信费、订阅费、保险费、会员费等各类固定支出,理清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避免浪费。
六是价值观消费。人的价值观是人生历程的养成,个异性较大,体现在消费理念和行为也各有差异。而合理主义具有一定的普世性,例如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构建资金的良好循环模式以实现高满意度、高质量的生活。
通过了解日本富裕阶层的情况,可以参考借鉴其不断进取、谨慎理财、勤俭持家、合理消费、守住钱袋的人生观、财富观和消费观。这些不仅关乎能否留在富裕阶层,也关乎能否积累财富乃至进入富裕阶层。
(作者系法学博士)
借助于特朗普个人的品牌效应和美国政府的政治背书以及多路市场力量的集群策应,全球加密货币行业有望迎来快速繁荣的亢奋时期。
比特币是今年“特朗普交易”中表现最为亮丽的数字资产,加密货币则是2024年所有资产中价格上涨最猛的品种。在拿下了10万美元的里程碑关口后,比特币正在朝着11万美元发起冲击。借助于特朗普个人的品牌效应和美国政府的政治背书以及多路市场力量的集群策应,全球加密货币行业有望迎来快速繁荣的亢奋时期。
由恨转爱:为的是胜选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对比特币嗤之以鼻。在他看来,加密货币的价值建立在稀薄空气之上,极不稳定,因此根本不是货币。特朗普还认定,不受监管的加密资产会助长非法行为和毒品交易等犯罪活动。
正因如此,特朗普首任总统期间,美国财政部下属的金融犯罪执法网络加强了对加密资产交易的监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加大了对未注册加密资产证券发行的严厉打击,美国国土安全部和联邦调查局还增加了对加密资产的监控。
卸任美国总统后,特朗普仍没有停止对比特币和加密资产的贬损。在与拜登的总统竞选角逐中,他高调提倡要对加密资产采取更强硬监管立场。其间Facebook计划推出数字货币Libra,特朗普还在推特上提出了公开批评,并在接受福克斯商业采访时表示,“比特币是对美元的一种欺诈”。
然而,今年胜选前后,特朗普对加密货币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不仅对比特币宠爱有加,还朝着加密资产不断释放积极的政策支持。反转背后,隐藏着的是主观认知与客观需求的双重驱动逻辑。
特朗普妻子梅拉尼娅是他进入加密资产领域的引路人。2021年,梅拉尼娅推出自己的NFT(非同质化代币)项目,其中一件名为“国家元首”的NFT艺术品是她戴着白色帽子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夫妇的水彩画,该作品一经发布引来加密圈的火热追捧。特朗普于次年12月在Polygon平台上推出了首款限量版数字交易卡NFT,结果一炮走红,单价为99美元的45000张NFT火速售罄,接下来一年半时间,特朗普又推出了三套NFT,都被抢购一空。
这四套NFT卡片以特朗普的变装Cosplay为主题,展现出来的卡通形象或是超级英雄与西部警长,或是宇航员和赛车手,或是穿着西装与拜登展开激烈辩论,或是演讲时衣服袖子上被开枪人打了一个窟窿,卡片上的特朗普,既有卖萌的,也有装傻的;既有卖惨的,也有狂傲的;既有严肃的,也有顽皮的;既有面相丑陋的,也有面容慈祥的……
发行NFT让特朗普狠狠地赚了一把,但特朗普并不缺钱,之所以对NFT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潜在力量,那就是NFT可以成为搞掂流量的王道。NFT显现出的超级流量效应和品牌价值,让特朗普强烈感受到了可以重回公众视野的平台擎举之力。
追踪发现,特朗普是在2022年11月15日正式宣布参加2024年总统大选的,此时正是特朗普的NFT风光走火的大好时日;今年5月22日,特朗普明确表示,其竞选活动接受比特币捐款;两个月后的2024年比特币大会上,特朗普响亮地喊出了“让比特币再次伟大”的口号,同时抛出了将美国打造为“比特币超级大国”和“全球加密之都”的誓言。其总统竞选行为一步一步地朝着加密货币移动靠近。
作为一种政治谋略,特朗普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美国,约有40%的成年人拥有加密货币,这部分人的票源都被特朗普收入囊中。长期被边缘化的加密货币也在拼命寻求政治庇护,而特朗普不失时机地敞开怀抱,双方十分默契地拥抱在了一起。占据票仓的同时,特朗普还从加密货币身上获取了远超预期的献金。在民主党对加密货币依然态度摇摆不定的敏感时刻,特朗普却毅然出面搭台暖场,其总统竞选最终获胜的结果,也将进一步强化美国“金钱政治”的历史逻辑。
加密货币喜获多层政治背书
除了NFT,特朗普数字资产钱包中还装有不少加密货币,包括TROG、ETH、TRUMP等,总持仓价值超过700万美元。特朗普还携手儿子创立了一个旨在提供数字资产借贷与存储等服务的加密平台World Liberty Financial,同时也在积极运作旗下的媒体科技集团对加密货币交易平台Bakkt展开收购。特朗普作为全球第一位亲身参与加密资产布局的总统,其强大政治背书之力不言而喻。
就在许多人提出特朗普对加密货币的建设承诺能否兑现的质疑时,特朗普以实际行动给予了快速回应。一是提名保罗·阿特金斯出任SEC主席,二是挑选了大卫·萨克斯担任加密货币事务负责人,也就是所谓的“加密货币沙皇”,后者是特朗普为加密货币专设的新机构。保罗·阿特金斯为华尔街著名的金融实业家,是加密货币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坚定支持者大卫·萨克斯则是出了名的风险投资家,对于区块链技术、加密货币推崇备至。SEC的易主,表明接下来加密货币所要接受的监管将大大放松,而新机构除了围绕加密货币中心议题扮演好特朗普、国会和各种联邦机构之间沟通的桥梁角色外,还会在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等专门功能机构之间展开有效协调,加密货币将赢得系统性的政策力挺。
进一步分析发现,特朗普任命的内阁关键成员几乎清一色是数字货币追捧者。其中副总统万斯不仅拥有价值25万美元的比特币,还明确主张放松对数字资产的监管;财政部长凯文·沃什提过“加密货币代表自由”的观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是区块链与数字企业Cantor Fitzgerald的领军人物;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长期以来倡导去中心化理念,并公开声称比特币可以帮助国家实现金融主权;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将比特币视为对抗法定货币贬值的有力工具;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茨同样持有价值达10万美元的比特币;出任政府效率部首领的埃隆·马斯克则是加密货币市场“弄潮儿”。这种声势浩荡的团队将让特朗普的加密资产政策执行畅通无阻,如果再加上将于2026年更换的美联储主席人选,特朗普所提出的建立比特币战略储备、永远不会允许创建CBDC(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等设想都可能加速落地。
除政府助力外,加密行业也罕见地获得了国会背书。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会中支持加密货币的议员人数超过了300名。针对特朗普建立比特币战略储备的构想,参议员辛西娅·卢米斯提出了《2024年比特币法案》,法案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联邦储备系统和财政部内部资金购置比特币,每年购买不超过20万个比特币,持续五年,总计购买100万个比特币,并且政府购买的比特币至少持有20年,在此期间除用于偿还国债外,不得出售、交换或拍卖。法案提出由美国财政部负责运营一个去中心化的比特币存储网络,确保国家比特币资产的物理和网络安全达到最高标准。虽然法案还是一个粗线条设想,但由于共和党已经控制参众两院,只要特朗普认可的类似事情,在国会过关应当不存在多大障碍。
迎接更快速的繁荣时期
2024年被看成是加密货币发展的里程碑之年,标志性事情是,SEC不仅同意发行现货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而且为以太坊等加密货币ETF上市敞开政策闸门,美国上市企业、养老金、贝莱德基金以及斯坦福基金等大型机构开始跑步进入加密资产市场,进而驱动现货比特币ETF的规模膨胀到黄金ETF的82%,提前20年实现了当初黄金ETF的交易目标。而在特朗普政府即将进一步放松监管以及出台支持性政策的背景下,可能还有更多的养老基金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等涌入加密货币市场。
相对于监管层面为加密货币提供合法交易通道,特朗普将比特币列为美国战略储备的提议一旦落地,对于加密货币所形成的推拥与刺激效果势必更大。若比特币获得了战略储备身份,就意味着从一种市场小众资产华丽转身为国库公众资产,其合法性和认可度也将大幅提升,投资者对其长期价值的信心也将显著增强。作为战略储备资产,比特币与黄金、外汇储备等传统储备资产一起进入,为国家提供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的保障,这种认可很大概率上会扩大比特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容身地盘,同时促使更多的全球央行和政府重新评估其对比特币和加密货币的立场。
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对全球金融变局的影响占据优势,全球加密货币行业或迎来一次普及应用的重要发展契机。
目前全球对加密货币友好的国家,除美国外,既有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发达经济体,也有韩国、新加坡等新工业化国家,同时还有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其中萨尔瓦多是全球首个将比特币升级为法定货币的主权国家,并且专门制定《比特币法》;葡萄牙则允许通过加密货币进行房屋交易;萨尔瓦多、新加坡、迪拜以及瑞士等国对加密货币投资免征资本利得税和所得税。根据“时光机理论”,创新资产和创新机制往往会从美国传导至发达国家,最后传导至发展中国家,因此,在美国的示范效应作用下,全球不少国家可能会进一步为加密货币敞开政策大门,甚至给予法律意义上的确认。
最后要特别强调一下比特币自身所携带的天赋异禀。不同于现实中的法定货币具有无限的供给量(只要经济许可与人类需要),比特币从一开始就锁定了数量上限,最大供给量为2100万个,目前已有90%被开采,并且挖矿难度也在不断创出历史新高。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于网络交易的比特币其实要少得多。早期一些“矿工”因电脑废弃等而忘记了自己的比特币钱包账户,截至目前大约有278万~379万个比特币永远消失,相当于比特币总数的17%~23%。由稀缺性关联出的比特币收藏价值格外珍贵。
不仅如此,比特币以“去中心化”为圭臬,不仅每个人可自由挖矿取得货币,同时点对点交易并匿名,流通环节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且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干扰与控制,由此解除了人们因缺乏互信而带来的烦扰(比如遭遇假币或欺诈),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公众的消费恐慌(比如通货膨胀)。作为加密行业的“带头大哥”,比特币被以太坊等“后来者”追随与效仿,虽然后者不会像比特币那样幸运可能被美国纳入战略储备,但依然能够分享到行业上空洒落下来的阳光。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来源:网易新闻
从 6 月 11 日在苹果 WWDC24 中登场,到 7 月 16 日首个公测版上线,再到 9 月 17 日正式版发布......
满打满算,距离 iOS 18 初次亮相,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然而时至今日,它被诸多用户视为“半成品”。
原因在于,苹果当初在发布会中展现的功能,至今未能全面上线。
而就在今天(12 月 22 日),根据 MacRumors 网站分析日志的最新数据,苹果似乎正在内部测试针对 iPhone 的 iOS 18.2.1 版本。
这个新版本,预计只是一次小版本更新,主要用于修复错误和 / 或解决安全漏洞。
“完全体 iOS 18”何时才能到来,是个未知数。
眼瞅着 iOS 18 的饼一直吃不上,许多 iPhone 用户把希望寄托在了 iOS 19 上。
在过去半年里,坊间确有 iOS 19 的爆料流出,但并非很积极。
不过同样在今天,外网消息源可算带来了 iOS 19 的好消息,关于设备兼容性信息。
到目前为止,iOS 19 都有哪些值得关注和期待的点,小编给IT之家家友们说说看。
01.传奇耐更王
根据 iPhoneSoft 提供的消息,苹果下一代操作系统更新的设备兼容性信息已提前泄露。
其中,外界最为关注的,是 iOS 19 的机型适配情况。
本以为,伴随着新系统的登场,苹果会淘汰一批老机型,但报道称,所有目前支持 iOS 18 的 iPhone 都将继续升级 iOS 19。
不过,有一些新功能会是较新 iPhone 的专属,老机型或不予支持。
倘若该消息源的说法无误,那就意味着 iOS 19 的兼容机型与 iOS 18 保持一致。
如此一来,最老支持 iOS 19 的机型,将会是 2018 年发布的 iPhone XS / XR。
考虑到 iOS 19 应当在 WWDC25 中推出,那届时这两个机型将服役 7 年。
还记得在去年 iOS 18 发布前,就有消息称 iOS 18 依然兼容 iPhone XR / XS,且最终当真如此,很多用户没想到年满 6 岁的手机还能接受到最新的 iOS 更新。
因此,倘若明年这两台“老家伙”还是能吃上更新的 iOS 19,那妥妥可以用“传奇耐更王”来形容了,硬生生比预期中多坚挺了两年。
而对于依然在使用 XR / XS 的用户来说,是一件好事,尚且没有被抛弃。
想必会有朋友好奇,为啥有 XS 却没有 XS Max,这或许是因为在 11 月中旬时,iPhone XS Max 被归类为“过时”。
02.Luck+AI
说完新鲜出炉的好消息,接下来小编就要回顾关于 iOS 19 更早之前的信息了。
说起 iOS 19,其最早被挖出的时间点要追溯到 6 月 30 日。
当时,距离 iOS 18 亮相还没到 20 天,马克・古尔曼就透露苹果已经开始为 iOS 19 等系统做准备。
按照他的说法,iOS 19 的代号为“Luck”,中文意思为“好运”。
他表示,虽然谈及新系统还为时过早,但这是正常的时间表,苹果已经在开发明年的硬件产品,并且需要随附的软件来开始测试设备。
往后近 5 个月的时间里,就再也没有 iOS 19 的消息流出,直到 11 月 22 日,这份平静才被打破。
据外媒 cultofmac 报道,苹果正在开发一款由 AI 大模型驱动的对话式 Siri,允许用户使用自然语言进行多轮对话,该版本 Siri 据称受到谷歌 Gemini Live 和 ChatGPT 的语音模式所启发,有望于 iOS 19 中亮相。
紧接着该消息,在两天后,马克・古尔曼又带来了相似的信息。
他透露苹果将在明年 6 月 WWDC25 中公布的 iOS 19 中大幅强化 Siri,据称将让 Siri 在关键功能方面更类似 ChatGPT,允许其处理更复杂的请求。
自今年推出 Apple Intelligence 后,iOS 的更新重点基本就是围绕苹果牌 AI 展开。
在 iOS 19 中,苹果有望进一步强化其“苹果牌”AI 体验。
03.接着画饼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继续丰富 AI 功能,为啥小编在开头会说“并非很积极”呢?
这是因为,紧跟这些爆料出现的,都是“画大饼”的消息。
就拿 iOS 19 会大幅加强 Siri 来说,马克・古尔曼是说了新版本的 Siri 将能够处理更复杂的请求,提高用户的交互体验,会在 WWDC25 中揭晓。
但他也说了,这一“大幅强化”的 Siri 实际上要到 2026 年春季才能推出,很可能将随着 iOS 19.4 一并亮相。
并且他还提到,最初计划在 iOS 19 发布时推出的“比平常更多的功能”,都推迟到 iOS 19.4。
以及在 12 月 12 日那天,马克・古尔曼又带来了 iOS 19 的“坏消息”,他表示:苹果分阶段发布 iOS 18 的策略导致了 iOS 19 的开发工作出现延误。
众所周知,在 iOS 18 中,苹果采用了分阶段推出的更新策略,将 Apple Intelligence 的功能逐步推送到受支持的设备上。
然而,这种通过各种小版本更新来扩展 iOS 18 功能的更新策略,已经对 iOS 19 的开发时间规划产生连锁反应。
他表示,工程师们被困在 iOS 18 上,而他们通常已经转向下一个操作系统。
从古尔曼的博文可以得知,尽管 iOS 19 会在 WWDC25 中如期亮相,但由于 iOS 18 的功能是逐步推出的,导致其功能也会被推迟。
如此一来,iOS 19 的新功能,也会延续分阶段上线的策略 —— 先画好一个大饼,然后再挨个实现。
04.iOS 19?iOS 12?
以上就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 iOS 19 的实质性信息,大致可以预见苹果会持续加码 AI,但何时能全部兑现,得一步一步来。
在我们IT之家报道 iOS 19 资讯的评论区中,广大家友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SpectreAX 表示:iOS 19 估计和 iOS 12 一样,是对 iOS 18 的缝缝补补。现在的 iOS 18 太离谱了,有种当年 iOS 11 的感觉了。
@氡Rn 认为,今年 iOS 18 让他联想起 iOS 13 与 11,都是加了很多新功能,但是 Bug 满天飞。
iOS 18 - iOS 11,iOS 19 - iOS 12...... 难不成,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转自:央视
总台报道员当地时间22日获悉,《日本经济新闻》与东京电视台于12月20日至22日在日本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石破内阁支持率为41%,较该机构11月的民调结果下降5个百分点;不支持率为51%,较上个月上升5个百分点。(总台报道员 柏春洋)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潇雨 日内瓦、北京报道
尽管仍持续面临成本和供应链等问题的挑战,但作为全球经济重要驱动力之一的航空运输业依然在走出疫情影响之后进入一个持续的恢复周期。在航空客流保持高增速的背景下,行业总体营收也水涨船高,并且有望在未来一年里史无前例突破万亿美元规模,然而行业利润率在低位徘徊,以及不同地区和航司之间盈利能力的差异,也将是对行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又一个重大挑战。
行业营收创纪录
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市场,同时也是较晚走出疫情影响的地区,中国民航业在2024年的成绩可以说是展现出了这个行业从堪称“灭顶”打击中迅速反弹的强大韧性。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下称“民航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2月15日,中国航空公司完成的旅客运输量超过7亿人次,达到70048万人次,日均旅客运输量超过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1%,较2019年增长10.7%。
这不仅创造了中国民航发展历史的新高,也超过了2024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为全年定下的6.9亿人次的目标,并且在年底前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增长。
这实际上也是全球民航业在疫情之后迎来快速恢复的一个缩影,在过去两年里,行业不仅从谷底快速回暖,更有望达到历史新高。
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下称“IATA”)12月中旬在日内瓦发布的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民航业总收入预计将达到1.007万亿美元,同比2024年增长4.4%,行业收入首次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
“全球航空业收入将首次突破一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具有重要意义。一万亿美元几乎占全球经济的1%,使航空业成为一个战略性行业。”IATA理事长威利·沃尔什(Willie Walsh)在日内瓦举行的IATA全球媒体日期间向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媒体表示。
IATA方面表示,2025年全球航空客运量预计将达到52亿人次,同比2024年增长6.7%,旅客数量首次突破50亿人次。
旺盛的国内以及国际间航空旅行需求成为驱动航空业客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按照民航局的说法,中国国内市场保持旺盛以及国际市场加快恢复成为今年航空运输业增长的主要特征,截至12月15日,中国国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约6.4亿人次,同比增长约13%,较2019年同期大幅增长约14%;国际市场则从今年7月以来恢复程度连续五个月超过90%,截至12月15日,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超过6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约88%。
同时,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几个传统旺季比如春运、暑运期间,民航日均旅客运输量分别完成210万人次和229万人次,行业单日最高旅客运输量达到245万人次,较2023年单日最高提高9.8%。
行业的生产力繁荣也推升了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并促进了就业。IATA相关负责人在媒体简报会上对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公布来自ATAG和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共同撰写的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航空业支持的就业人数就已经达到8650万,创造了4.1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占全球GDP的3.9%。
根据IATA发布的最新预测数据,2025年,航空公司的就业人数预计将增长到330万,互连互通是几乎所有行业增长的经济催化剂。
“展望2025年,旅客数量将首次突破50亿人次,航班数量将达到4,000万架次。意味着航空连通性将为全球经济创造并支持大量就业机会。最明显的是酒店和零售业,做好准备,迎接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然而,绝大多数商业都受益于航空运输提供的连通性,更便捷地服务客户、接收物资或运输产品。除此之外,航空业的增长还将为实现几乎所有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作出贡献。”威利·沃尔什对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全球媒体指出。
盈利能力待加强
根据IATA发布的预测,2025年全球航空业净利润预计将达到366亿美元,净利润率将达到3.6%,也就是说每位旅客的平均净利润预计为7.0美元。虽然无法达到2023年的7.9美元水平,但相比2024年的315亿美元净利润、3.3%净利润率以及每位旅客贡献的6.4美元平均净利润已经有了明显提升。
“由于利润率太低,航空公司必须继续严密关注每一项成本,确保在整个供应链中保持高效,尤其是在面对我们垄断性的基础设施供应商时,他们经常在表现和效率上令人失望。”在威利·沃尔什看来,“预计2025年行业成本将增长4.0%,达到9,400亿美元。且未包括利息和税收。净利润率仅3.6%。换言之,即使预计2025年会是丰收之年,但盈亏之间的缓冲空间也只是每位旅客7美元利润。”
IATA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民航业客运收入预计将达到7,050亿美元(占总收入的70%),辅营服务收入将额外增加1,450亿美元(总收入的14.4%)。由于客运收益率预计将下降3.4%(机票和附加服务),旅行将继续变得更加实惠。预计单位收入将下降2.5%,降幅较为温和。
对于全球不同地区的航空公司而言,在迎接行业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将各自面临不同的挑战,对盈利能力、运营环境以及整体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带来持续影响。
在IATA方面看来,与2024年相比,预计2025年所有地区的财务业绩都将有所改善,预计所有地区在2024年和2025年都将实现净利润。然而,盈利能力因航空公司和地区而异。例如,非洲航空公司的净利润率预计最低,为0.9%,而中东航空公司的净利润率有可能最高,为8.2%。
IATA可持续发展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Marie Owens Thomsen在媒体日的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显示,中东地区航空公司2025年预计将从每位旅客身上获得的平均净利润为23.9美元,不仅显著高于目前全球最大航空市场北美地区的11.8美元,更是与非洲地区的1.0美元构成了巨大的落差。
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市场来说,IATA方面表示,尽管就RPK(收入客公里)而言,亚太地区是最大市场,中国的客运量占该地区的40%以上。2024年,RPK增长18.6%,部分原因是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几个国家放宽了入境签证要求,刺激了市场需求。然而,中国航空公司指出,由于供应链问题、国内市场供应过剩以及中美航班量每周仅限 100个(比疫情前低三分之一),2024年上半年出现净亏损。2024年,亚太地区的收益率也出现最大跌幅。预计2025年,由于强劲的需求和不断增长的载客率,盈利能力或将略有改善。
这一点从中国市场也可见一斑,民航局方面透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民航平均客座率水平超过83%,同比提升超过5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行业客座率单日最高接近88%。客量高增长,客座率提升,航空公司业绩显著得到改善。从今年前三个季度业绩来看,中国七家上市航空公司实现营收共计约4557.48亿元,合计净利润约95.44亿元。
虽然营收和净利润大幅增长,而且绝大部分航司都实现了扭亏,但从三季度来看净利润增幅同比却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比如、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2.31%、-28.18%以及-23.89%。即便是一直以来在经营能力上表现较好的两家民营航司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吉祥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也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分别为-32.37%和-27.21%。
按照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去哪儿网航旅大数据研究院的分析,2024年的旅客量增长强劲,得益于整体宏观经济形势的平稳,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增长,但最主要的影响还是国内航线平均票价下降,带动了整体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
航空数据分析机构CADAS发布的2024年国内航线平均票价变化数据显示,今年除了二月到三月的春运周期票价较2023年以及2019年同期显著提升之外,其他时间票价均与2023年同期相比均显著下降,与2019年同期相比也相差不多。但从九月开始票价水平开始显著走低,一直到年底票价水平均低于2023年和2019年同期。
民航数据分析机构航班管家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的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为683.7元,同比2023年下降了12.6%。
按照IATA公布的预测数据,2025年的平均机票价格(包括辅营服务)预计为380美元,比2024年低1.8%。按实际价格计算(经通胀调整),同比2014年下降44%,行业在继续努力提高效率的过程中,消费者正在获得更高价值。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美联储政策声明指出“对于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范围继续调整的程度和时机,委员会将在仔细评估最新数据、分析经济前景变化和风险平衡状况后予以决策”。这个表述新增了所谓“程度和时机”,其中有什么深意?
议息会议之前市场下注美联储12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是97.7%,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决定与市场预期相符,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25%~4.5%的水平。政策声明指出“对于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范围继续调整的程度和时机,委员会将在仔细评估最新数据、分析经济前景变化和风险平衡状况后予以决策”。这个表述新增了所谓“程度和时机”,其中有什么深意?
在公布利率决议之后,美国股市出现近3%大跌,债券大跌推动利率上涨,黄金下跌,VIX恐慌指数暴涨74%。市场受到的惊吓来自美联储公布的经济预测(SEP),明年降息预期从100个基点缩小到50个基点,通胀回落到2.0%的时间预期从2026年推到了2027年。委员会成员对2025年的看法以及变化轨迹,让华尔街感到不安:
经济增长2.1%(9月2.0%,6月2.0%,3月2.0%),趋势向上;
失业率水平4.3%(9月4.4%,6月4.2%,3月4.1%),趋势向上;
PCE通胀 2.5%(9月2.1%,6月2.3%,3月2.2%),趋势向上;
联邦利率3.9%(9月3.4%,6月4.1%,3月3.9%),趋势反复。
经济预测中每项内容都有所谓“长期水平”的预测值,它们往往没有波动,但是联邦利率长期水平的预测在过去一年里一直向上调整。这很可能是个重要的信号。
联邦利率长期水平预测3.0%(9月2.9%,6月2.8%,3月2.6%,2023年12月2.5%)。
记者提问:“这次降息是近期最后一次了吗?”“这次没说政策‘重新校准’,又该换新词儿吧?”“中性利率究竟是多少啊?”“通胀上涨预测中有多少是特朗普政策影响?”“预测通胀回到2%延后到2027年了,还会再延后吗?”“通胀看来停在2.5%,美联储索性就认了吧?”本次记者会的问题焦点是通货膨胀,一切仿佛又回到了降息前。难道那头怪兽又开始活动了?
下列文字,省略记者提问,除点评外均为鲍威尔答记者问原话。
货币政策与降息
今天降息经过了反复权衡,它能兼顾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两个目标,能平衡降息太慢牺牲就业和降息太快牺牲物价两种风险。劳动力市场比疫情前更松弛,降温还在继续但非常缓慢和平稳。美联储不需要就业市场继续冷却来把通胀压低到2%。就业岗位创设数量低于保持就业水平的要求,指标显示就业较2019年更为冷却。通胀保持下降趋势,12个月核心通胀从5.6%降到2.8%,近期数据走平因为去年最后几个月通胀很低。住房通胀大幅回落但速度比预期要慢,非住房通胀较高,商品通胀有波动。
今天政策声明除了降息决定还提到关于今后降息幅度和时机,表明政策已经接近或处在适合放慢降息的点位。2025年放慢降息因为我们看到今年通胀较高,预期明年通胀较高,我们的经济预测反映通胀风险上升。但是美联储依然在降息路径上,明年降息次数不取决于经济预测而是实际数据结果,预测仅仅反映了委员会成员的目前想法。美联储已经降息100个基点,政策愈加趋近中性水平,目前4.3%依然是限制性的,继续降息要看到通胀改善和就业市场变化。只要劳动力市场保持稳定,政策就可以谨慎,预计明年降息从九月份的4次调整为目前的2次。
核心通胀预计明年下降到2.5%是显著改善,虽然下降速度比预期慢而且也还没有到2%,但比今年的2.8%依然是改善。我们也看到劳动力市场在缓慢而有序降温。政策声明中“程度和时机”的意思是如果经济发展与预期相符,放慢降息是合适的。所谓“程度”指货币政策离中性利率水平的距离,已经降息100个基点所以未来的“程度”就降低了而且取决于通胀改善。所谓“时机”指现在已经接近或者达到放慢降息的时候。我们没有做长期政策决定,只想做出当下合理的决策。我们面临政府政策不确定性,预期会变化很大,所以我们要了解清楚才能做出合理应对。
我们没给目前阶段取新名字,但确实进入了新阶段。降息100个基点让政策离中性水平更近了但依然有限制性,往后要非常谨慎并观察通胀进展。之前降息100个基点支撑了经济是正确的决策。现在风险真的达到了平衡,需要看通胀进展,所以是新阶段。之前我们靠的是动作迅速,下一步要按照经济预测慢慢来。我们要注意不能直接忽视不喜欢的数据,如果说通胀高数据是错的,那么低数据该怎么说呢?11月通胀就特别低。美联储货币政策立场不能因为两三个月的数据好坏而改变,我们有一长串数据显示通胀逐步回落,12个月总体通胀在2%,核心通胀在2.8%,它比之前好很多但我们依然要保持政策限制性来完成任务。
经济预测中的长期中性利率是指经济中的供需处于平衡,整体系统处于平衡而且没有外部冲击时的利率水平,现在显然不是那种情形。制定货币政策不能盯着长期利率来判断目前该采取什么政策。现实中每时每刻都有各种经济冲击,我们要评估政策和冲击对就业和物价的影响来寻求合适的政策措施。有些政策会持续影响经济但不是永久性的,具有永久性影响的是包含在长期中性利率中的因素,能持续影响但随后会淡出的很可能是合适的短期中性立场。我们不能精确知道它,只能观察实际政策效果进行判断。我们知道降息100个基点肯定让政策更接近中性水平。我们进入了新阶段,继续降息要更谨慎。
计算中性利率有各种模型,比如经验模型、理论模型和混合模型等,各种结论并没有确定性可言。有时候知道对某个问题没有答案是件好事,我们就不会认定模型结果肯定是正确的,就会更开放看待经验数据,观察对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产生效果存在长且不确定的时滞,这也让事情变得更复杂,所以我们应该更谨慎行事。经济形势良好,保持政策限制性可以继续压制通胀。
零度点评:美联储从9月份开始突击降息并称之为“重新校准政策立场”,目的是让政策利率尽快回落到中性水平,放松限制性来支持经济增长和避免劳动力市场失业率上升。鲍威尔对通胀回落的确定性言之凿凿,话音未落就转身来到了“新阶段”,一个让美联储举棋不定需要长考的阶段。本次加息周期美联储利率升高了525个基点,CPI从最高9.1%回落到目前的2.7%,同时经济增长超预期达到2.5%,失业率接近历史低点4.2%,所有关于美国经济会在抗通胀中出现衰退的预测全部破产。为什么美国经济对高利率政策出现了免疫?债券市场在美联储降息100个基点面前硬是把十年期收益率升高了80个基点,它想说什么?美国的长期中性利率是否真的上升了?这是个“谜”。对此鲍威尔很诚恳地表示,他不知道答案而且还强调“知道自己不知道也是件好事”。同时美联储委员们已经连续把政策利率长期水平预测升高了50个基点,似乎在确认经济中出现了新的趋势性因素。如果回到中性利率是货币政策的终局目标,降息是一条路,另一条路是升高中性利率预测。明年除了看通胀和失业率,还要看政策利率长期水平有什么动静,或者看债券市场能给美联储什么指示。
通货膨胀与预期
为什么放慢降息有好几个理由?目前经济状况很好,政策点位很好。请记住今年经济增长2.5%非常健康,通胀下降了50%,从5.6%降到2.6%,整体通胀在2.5%,这很不错。降息放慢是因为经济增长快于预期,预计明年增长也高于9月份预测。失业率低于预期,SEP预测就业市场向下风险不大。另外通胀高于预期,预计明年通胀高于先前预测。货币政策离中性水平更近也是保持谨慎的理由。政府政策不确定性造成了他们预测通胀风险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就要放慢步子这是生活常识,就像在雾天夜晚开车或者走进摆满家具的黑屋子一样。判断通胀风险上升的最根本原因是今年通胀改善不如预期,我们年底对通胀的预测比9月份预测高0.5%,这说明美联储对今年的通胀预测是失败的,这影响了委员们预测今后的通胀走势。当然大方向来看,通胀落在2.5%~3.0%,较之前大幅回落,但是继续降息需要看到通胀继续改善。
2018年通胀模型(Tealbook)做了两个关税影响通胀的情景模拟,一个是“看穿”关税影响,一个是“不看穿”的。“看穿”情景指出在特定条件下按兵不动策略是合适的,在某些条件下它不合适。我们不知道将会面对何种情况,需要理解关税会如何影响经济造成通胀,知道关税政策是什么然后分析思考相应对策。情景模拟指出许多影响因素,比如多少关税会计入通胀,效果会否持久。关税政策会针对什么国家的何种商品征税,规模多大,时间多长,对方会否报复,关税如何传导到物价,这些我们都不知道。上次情况能否照搬参照也不知道,比如我们刚刚经历一次大通胀,比如美国已经大幅减少与中国贸易,这些都与上次不同。在不知道关税政策内容和实施路径的时候,我们只能思考这些问题无法形成政策结论。
房屋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利率这些属于中长期利率,除了美联储政策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影响,最近长期利率出现上升对它们有影响。我们关注金融条件以及经济形势,之前许多经济预测警告经济衰退但并没有发生。今年美国经济增长2.5%非常强劲,远好于其他发达国家,没有理由认为衰退风险上升,未来在我看来一片光明。美联储将继续保持限制性政策来把通胀压到2%,同时照顾劳动力市场保持健康,目前非常接近自然充分就业。之前我们说要有足够信心才启动降息,现在通胀回到了2字头。我有信心通胀会继续改善,因为住房服务通胀持续下降虽然速度较慢,商品价格通胀已经回到疫情前,虽有几个月“颠簸”,非住房服务通胀也没有显示经济偏紧,所以通胀继续回落的故事依然讲得通。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虽有部分行业依然偏紧但总体比2019年更冷却,那年的通胀远低于2%,所以现在就业市场不会对通胀造成向上压力。我们依然处在从2021~2022年经济冲击中恢复的路径上,比如住房服务和保险价格还在滞后反应但不会持续,通胀回落到2%还需要一到两年,但我很有信心。我们的政策就是要保证通胀回落。
通胀顽固很有限,两三年前很多人会说要通胀回落这么多,经济肯定衰退而且失业率会飙升,但这没有发生。通胀回落比预期好很多,现在失业率保持在长期基础水平,核心PCE的12个月通胀已经从5.6%回到了2.8%。通胀回落放缓,一部分由于居住服务通胀的计算方法。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的是价格水平而不是通胀,食品、交通和供暖价格依然很高,令人痛苦,因为之前全球发达国家都出现了高通胀。现在通胀下来了但物价依然很高,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通胀降下来,另外保持就业市场良好形势,让老百姓依靠超过通胀的工资涨幅来提高收入,用几年时间来恢复良好感受。我对经济感觉非常好,很乐观。经济形势良好,货币政策非常合适,明年依然会是非常健康的一年。
美联储的物价目标是总体通胀,包括食品和能源。但是这两项价格波动与经济紧张程度无关,因此总体通胀无法很好反映通胀未来走向,反而是核心通胀能更好代表总体通胀的趋势,因为它能反映通胀压力。这有点复杂。我们的目标是总体通胀而非核心通胀。预测明年总体通胀会上涨因为它可能受到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预测核心通胀趋势依据对经济紧张程度的预测,所以总体通胀和核心通胀的走势可能不一样。今年总体通胀回落主要因为能源价格回落,但是能源价格涨跌不能反映经济形势或者通胀未来走势。我们关注地缘政治风险,其中最重要的是油价,但还好油价由于全球供应充足一直在下降。目前还没有地缘政治风险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但风险一直是存在的。
我们不会对几个月的数据好坏过度反应,过去有四个月数据非常好,9月和10月通胀升高,11月又回落。我认为公众体验到的不是通胀上升而是高物价,是过去的通胀造成了现在的高物价。要改善只能靠未来几年工资真实涨幅超过通胀,让老百姓真实收入水平赶上物价,目前经济形势就能够做到,所以我们要确保良好形势保持几年时间来实现它。预测2~3年后的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们所做的是把眼前延展到将来。我们要保持强劲的劳动力市场,让住房服务通胀回落,商品通胀回落,非市场类服务通胀回到先前水平,这些都会发生只是不确定什么时候。过程的确让人煎熬,通胀回落比预想慢但还在回落轨道上。两年前如果我们说能让失业率在4.2%,通胀回到2.8%,人们会说结果可以接受,这个阶段性成果是不错的,当然任务尚未完成。我们对目前情况及前景感到满意。
美联储不能接受通胀高于2%。我们一定要把通胀压低到2%。抗通胀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对公众的责任就是要实现通胀目标。我们不能绝对说某项政策措施会做或不会做,但明年加息可能性很小。目前政策是4.3%具有相当限制性,这个经过校准的利率水平既能压制通胀又能支持就业市场。
零度点评:这次全球通货膨胀揭示了它也许从来都不像弗里德曼说的“总是个货币问题”那么简单,疫情大流行叠加财政政策和防疫措施也会带来强烈的通胀脉冲,它剧烈扰动经济,至今余波未尽。当经济系统均衡被打破,震荡会以极其复杂的方式在各行各业中传导扩散,这就是不确定性。经济统计数据捕捉到的是它飘忽的轨迹而非下个落脚点。这就要求美联储除了“数据依赖”这个技术官僚的安全工作原则之外,要有凯恩斯式的叙事洞察,给市场提供前瞻视角。这次美联储对通胀走势的态度与之前差异很大,不再强调通胀三个结构因子,不再把通胀黏性简单归因于价格反应时滞,不再展示少看数据点多看数据序列的超然态度。鲍威尔承认是“在大雾天深夜的路上开车,在堆满家具的黑屋子里摸索”。美联储面对的最大不确定性就是特朗普,他的放松管制、延长减税、提高关税、遣返移民、裁减开支、大干石油……到底会对经济系统造成多大的扰动和冲击,对通胀影响多大?鲍威尔在上次会议上坚决表态对政府措施“不猜测、不预期、不假设”,但他没说心里“不打鼓”。调高通胀预期就是美联储的态度。
劳动力就业与经济
失业率目前是4.2%跟7月份持平,就业岗位创设数量偏低但并未下降而是保持平稳,劳动力市场在降温但很缓慢不必担心。美联储不需要劳动力市场继续软化来把通胀压低到2%。考虑到现在通胀大约几个月变化0.1%,最近基本走平,我们必须权衡通胀和就业两方面,它们总体是平衡的。
我们不能保证不降息也能维持劳动力市场强劲,但政策要平衡风险,现在两边风险基本平衡。就业市场很稳健,虽说冷却但速度非常缓慢,用工岗位数量很正面,如果劳动生产率回落到长期趋势水平,工资涨幅可能稍高于可持续水平。如果生产率保持高水平那么工资涨幅与2%通胀是持平的。不必过分强调就业市场下行风险,它在冷却但是非常缓慢而且有序,我们会持续关注。
我们关注市场金融条件,但最重要的是盯住美联储目标变量以及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过去一年多通胀回落,劳动力市场显著冷却,说明货币政策具有限制性,对利率敏感的行业比如住房市场活动低迷也是因为货币政策。所以政策是起作用的,它在发生传导,它使目标变量发生我们所希望的变化。影响金融条件的因素很多,它们不受我们控制,我们关注目标变量的表现。美联储不能持有比特币,《联邦储备法案》规定我们能持有什么资产,这是国会需要考虑的问题,美联储不寻求改变法案。
我们肯定避免了经济衰退,经济增长很强劲,私人国内最终采购(PDFP)是最好的需求指标,它今年上涨3%非常健康。美国经济令人赞叹,在国际会议上所有人都在谈论美国经济的良好表现,许多国家都低增长,很多国家还在抗通胀。我感觉经济非常好,我们要保持这种态势。最佳劳动年龄段的就业参与率很高,但雇用岗位数较低,所以如果有工作你就不用担心,因为解雇数非常低,但是如果你要找工作就有些困难、因为用工需求比较低。美联储关注就业市场冷却的信号,冷却很缓慢还在继续,这也是今天降息的原因。目前失业率低,就业参与率高,工资涨幅很健康而且在可持续水平,我们要保持这种良好就业市场状态。
零度点评:前几次会议美联储像幼儿园阿姨一样呵护劳动力市场,生怕就业率“着凉受冻”。这次开始明显转向通胀风险,一碗水端平的样子。这个转变里隐含着对通胀的担心,同时隐含着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强烈信心。鲍威尔反复提及美国经济是“一片光明的”“令人赞叹的”。经济稳健增长对劳动力市场的支撑是利率政策的底气。反过来特朗普移民政策可能让劳动力市场再次偏紧,可能支撑失业率也可能推高工资涨幅,让非住房服务通胀顽固性增加。美联储对工人工资的态度很值得品味,他们强调工资涨幅必须与劳动生产率保持一致,如果涨幅超过生产率会造成通胀压力,因为虚涨的工资就是向经济系统投入没有产出支持的货币。那反过来,如果工资涨幅持续低于生产率呢,会不会造成通缩?通缩可是经济系统的抑郁症。所以民生收入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是宏观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零度总结(敲黑板):美联储经过100个基点的降息完成了加息周期后货币政策“重新校准”的第一阶段。从数据角度看,经济增长非常稳健,劳动力市场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并逐步冷却,通胀PCE在2.5%附近。美联储的核心任务是通胀,鲍威尔认为通胀趋势下降的故事线依然完整。让货币政策踩下降息刹车,让政策关注点从保就业再次转向防通胀的关键是美国政府的政策不确定性。美联储在将近两年时间里坚持“数据依赖”,是因为疫情爆发和供应冲击把所有经济预测模型都扔出了窗外。特朗普打破了美国的政治格局,撕裂了美国的社会肌理,动摇了美国的经济治理理念,他在一个月后就将正式入主白宫。面对这个巨大的不确定性,美联储的技术专家们在等待各项政策细节出台输入经济模型,鲍威尔则再次祭出“等字诀”静观其变。通胀预期上涨,市场利率走高,政府赤字破顶,股市估值超常,投机资产拥挤,地缘政治动荡,这一切都预示着明年才是真正的华容道。
何为“零度解读”?作者摒弃对内容素材的主动剪裁,不带预设问题而仅以旁观者姿态聆听、记录、原汁原味呈现发布会上各种机锋问答的“刺身拼盘”(稍加摆盘配芥末和酱油),相信读者的味蕾(尤其在吃过几次之后)自能辨别其中真味。作者不做经济理论剖析,只用好奇的耳朵捕捉委婉语、隐喻和晦涩中的言外之音。作者是市场参与者(无数的作者一样的人构成市场,市场就是无数的作者一样的人),并不是纯粹理性人,不信奉宏观经济管理巫术,只想知道美联储在想什么,还想知道市场在想美联储在想什么,最想知道作者该想市场之想还是反想市场之想(美联储和市场,究竟谁是“选美大会的裁判)?
(作者从事制造业管理工作,为资深市场观察人士)
交易股票、货币、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
做出任何财务决定时,应该进行自己的尽职调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并咨询合格的顾问。本网站的内容并非直接针对您,我们也未考虑您的财务状况或需求。本网站所含信息不一定是实时提供的,也不一定是准确的。本站提供的价格可能由做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财务决定均应完全由您负责,并且您不得依赖通过网站提供的任何信息。我们不对网站中的任何信息提供任何保证,并且对因使用网站中的任何信息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未经本站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