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闻
分析
用户
快讯
财经日历
学习
数据
- 名称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
预: --
前: --
--
预: --
--
预: --
前: --
无匹配数据
最新观点
最新观点
最近更新
港股投资的风险预警
尽管香港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相对健全,但港股市场仍然存在一些特定的风险和挑战,如港币与美元挂钩,外地投资者可能会面临汇率波动;中国内地的政策变化和经济状况对港股的影响等。
投资港股费用结构与税务
港股市场的交易成本包括总投资成本为买卖股票的交易费用、印花税、结算费用等,对于外地投资者,可能会涉及兑换港币所产生汇率转换费用,以及按照所在地的相关法规需缴纳的税款。
港股行业分析:非必需消费行业
港股市场非必需消费行业覆盖汽车、教育、旅游、餐饮、服装等多个领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为中国内地公司,占总市值的65%,因此受中国经济影响深远。
港股行业分析:地产建筑业
地产建筑业在港股指数中的份额近年已明显下降,但截2022年,它依然在市场上占有约10%的份额。包含了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房地产投资和物业管理等各个方面。
中国·香港
越南·胡志明
阿联酋·迪拜
尼日利亚·拉各斯
埃及·开罗
查看所有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来源:华尔街见闻
5天前,炙手可热的AI独角兽公司创始人杨植麟陷入一场仲裁纠纷,他坚定选择了依法抗辩。AI大模型正处于技术追赶的关键阶段,他要把重心放在技术和产品上。
一年前的今天,Kimi正式面向全社会开放服务。一年后,Kimi迎来重磅技术迭代。
11月16日,杨植麟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Scaling范式已经发生变化,公司接下来的重点是基于强化学习去“Scale”。Scaling是支撑AI技术在过去几年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并不是把模型做得更大就好,核心是找到Scaling的有效方法。
杨植麟表示,简单去预测下一个token,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希望AI能够去探索,接下来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让AI具备思考的能力。
会上,月之暗面发布了最新的数学模型k0—math,该模型主要通过数学场景去培养和训练AI深度思考的能力。这是Kimi 推出的首款推理能力强化模型。
Kimi将苗头对准OpenAI的最新技术。在多项基准能力测试中,k0-math 的数学能力可对标OpenAI的o1系列。比如,在中考、高考、考研以及包含入门竞赛题的MATH等 4 个数学基准测试中,k0-math 初代模型成绩超过o1-mini和o1-preview模型。
不过,追赶OpenAI并没有那么容易。在两个难度更大的竞赛级别的数学题库 OMNI-MATH 和 AIME 基准测试中,k0-math 初代模型的表现分别达到了o1-mini最高成绩的90%和83%。
目前,月之暗面已经开始在k0-math上做产品化,公司将强化学习用到Kimi探索版,让它做更复杂的搜索。据杨植麟介绍,Kimi探索版在搜索意图、信源分析、链式思考方面表现显著。
同时,数学本身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月之暗面计划把k0—math应用到教育场景,包括K12、大学甚至是竞赛。
过去一年多,月之暗面经历了飞速发展,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估值,都成为最受瞩目的AI独角兽公司。
2023年3月,月之暗面成立;11月,Kimi 智能助手宣布全面开放,今年初,该产品因“长文本”出圈,诞生Kimi概念股,受到广泛关注。截至目前,月之暗面已完成四次融资,阿里、腾讯纷纷入股,公司估值超过200亿元。
杨植麟在会上透露,Kimi在10月月活超过3600万,而且还在持续更快的增长。业内人士分析,Kimi是仅次于豆包的AI应用,目前处于第一梯队,不过,相对国外几亿量级的用户而言,Kimi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追赶。
公司已将Scaling范式切换到强化学习,华尔街见闻获悉,公司的多模态产品已经处于内测当中,预计很快会对外公布,这些动作无疑将带来更多用户。
在这场全球AI竞赛中,杨植麟要带领月之暗面在一个裹挟着巨大希望和时刻被质疑的行业里,闯出一条通往AGI的路,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
以下为交流会实录(经编辑):
问:数据会不会成为比较大的挑战,怎么判断哪些数据可以用,哪些有价值?
杨植麟:这个问题对于强化学习来讲是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是像以前做Next—Token prediction,它是一个静态数据,相对来说,这些技术会更成熟一些。但是对强化学习来讲,所有的学习数据可能都是自己生成的,就会对奖励模型效果提出挑战。
对于这个问题,核心是怎么更好地训练奖励模型,设置奖励的机制,如果做得足够好话,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解决的。有点像以前的(pretraining)你还要做很多的对齐工作,我觉得其实对强化学习来说也是一样的。
问:对于强化学习,怎么平衡数据、算力、算法?
杨植麟:我觉得AI的发展就是一个荡秋千的过程,你会在两种状态之间来回切换,一种状态就是算法数据是非常ready,但是你的算力不够。所以你要做更多的工程,把infra做得更好,它就能够持续地提升。我觉得其实从transformer诞生到GPT4,其实更多的矛盾就是我怎么能够Scale,但是你可能在算法和数据上可能没有本质的问题。
今天,当你Scale差不多的时候,你会发现我再加更多的算力,并不一定能直接解决这个问题,核心是,因为你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小几十G的token是人类互联网积累了20多年的上限。这个时候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算法的改变,让这个东西不会成为瓶颈。所有的好算法就是跟Scaling做朋友,如果你的算法能够释放Scaling的潜力,它就会持续变得更好。
我们从很早就开始做强化学习相关的东西,我觉得这个也是接下来很重要的一个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去改变你的目标函数,改变你的学习的方式,让它能持续的Scale。
问:这个产品如果一至两周之后放到Kimi探索版里,用户可以选择用这个东西,还是你们会根据用户的提问来分配模型?怎么去平衡成本问题?
杨植麟:这个问题特别好,接下来的版本大概率会让用户自己去选择。早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分配或者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预期。
这里面最终可能还是一个技术问题,两个点,一个点是能够动态地给它分配最优的算力。如果模型足够聪明的话,简单的问题它的思考时间会更短。但是它可能还不是到最优的点,我觉得它还有更优,这是我们通过算法迭代去做的。
长期来讲,第二个点是成本也是不断下降的过程。比如说,今年如果达到去年GPT4模型的水平,可能只需要十几B的参数就能做到。所以我觉得整个行业先做大或者做小,是这样的普遍普世的规律。
问:怎么看待AI创业公司被收购,人才回流大的现象?
杨植麟:这个问题我们没有遇到,但可能有一些别的公司遇到。
我觉得倒也正常,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从一开始有很多公司在做。变成了现在少一点的公司在做,接下来大家做的东西会逐渐不一样,我觉得这是必然的规律。
我们主动选择做了业务的减法,你应该聚焦一些重要的事情,把一个产品做好,做到极致是最重要的。在几个大模型创业公司里,我们始终保持人数最少,保持卡和人的比例是最高的,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不希望把团队扩那么大,太大对创新有致命性伤害。如果想把团队保持在一定的规模,最好的方式是业务上做一些减法。
另外一点,我们也根据美国市场的情况去判断,哪个业务最后做大的概率更高,我们聚焦在上限最高的事情,而且跟我们AGI的misson也最相关。
问:多模态我们一直不做的原因是什么?
杨植麟:我们几个多模态的能力在内测。
我觉得AI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思考和交互这两个能力,思考的重要性远大于交互,不是说交互不重要,我觉得思考会决定上限,交互我觉得是一个必要条件,比如说vision的能力,如果没有vision的能力没法做交互。
我觉得他们两个不太一样,多模态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觉得是思考决定它的上限。
问:怎么看自己跟豆包的竞争?
杨植麟:我们还是更希望关注怎么能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不希望过多去关注竞争本身,因为竞争本身并不产生价值。deliver更好的技术和产品,给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我们现在最核心的问题。
我们会更聚焦在,怎么提升模型的思考推理能力,通过这个东西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价值。我觉得,只要有人实现AGI,它都是非常好的结果。
问:Kimi用是你们自己的基础模型,还是开源?
杨植麟:我们自己在做。
提问:出海怎么想?
杨植麟:我觉得先聚焦,然后全球化,需要更耐心一点。
问:大模型的投流的问题确实受关注,Kimi投了上百万的广告,统计的金额四五亿,我们在投流这块是什么策略?
杨植麟:第一数据不完全准确。第二,对我们来讲最核心的是把留存和getting growth做好。适当的投放是需要的,但是需要平衡好这几个东西之间的关系。
问:留存到多少会满意?
杨植麟:永无止境。
问:至少RIO需要为正吧?
杨植麟:看怎么衡量吧,这个东西肯定需要去算,我们也会持续地提升。我们的好处是,跟技术的进展高度正相关。
问:投流成本很高?Kimi怎么能把成本收回来,怎么做良性的商业化?
杨植麟:对我们来说,现在最关键的还是留存,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看得再长远一些。
问:美国预训练的Scale遇到瓶颈,对于中国公司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能不能对未来做一些预测?
杨植麟:对我们来说它有可能是一个好事。假设你一直Pre-Training(预训练),你的预算今年1B、明年10B或者100B,它不一定可持续。
当然做强化学习也要Scaling,只是说Scaling的起点很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你的算力就不会是瓶颈,这个时候创新能力是更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对我们反而是一个优势。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波士顿联储行长Susan Collins表示,尽管数据可能每个月都不稳定,但预计通胀率会滑向央行2%的目标。
Collins在周五对记者表示,“我认为通胀将朝着2%的方向持续回落,但过程中可能时有颠簸”。
这位波士顿联储行长重申,她没有看到任何新的价格压力出现,推高核心通胀的住房价格上涨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消退。
Collins周五早些时候表示,美联储货币政策仍然是限制性的,12月降息是可能的,但最终决定将基于经济数据。
美国联储决策者将于12月17-18日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据央视财经援引多家外媒报道,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以下简称AMD)已证实,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4%,也就是大约1000人。不过,该公司并未透露此次裁员具体受影响部门。
对此,AMD表示,裁员并不意味着公司陷入财务困境,而是将资源重新集中到利润率更高的产品上,此举旨在加速其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战略,而不是更广泛的改革。
当地时间10月29日,AMD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该季度内,非GAAP条件下,AMD收入和毛利率表现均略超预期,但当日其盘后股价下跌,这被认为与公司提出的四季度业绩指引低于预期有关。
公开信息显示,超威半导体是全球仅次于英伟达的第二大图形处理器生产商。
在GPU领域,市场越来越担忧英伟达“一家独大”的局面,因此AMD的成长被重点关注,且有越来越多基础大模型开发厂商在考虑自研AI芯片,但在此过程中,生态和软硬件体系化能力成为后续AI芯片领域大乱斗的重要壁垒。AMD在8月先后官宣完成一笔收购、开始一笔收购,10月宣布与英特尔联手巩固X86阵营,都显示出完善内生和外部生态体系的意图。
今年以来,AMD美股股价震荡下行,累计下跌超8%。相较之下,英伟达股价累计上涨超186%。
本文综合自央视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骆轶琪)、澎湃新闻、Wind
11月13日,高盛发布最新研报,分析了铜市场的现状及未来走势,特别是在美国贸易关税和亚洲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下的铜价波动情况。
华尔街见闻将要点整理如下:
报告指出,基于当前的市场情况,分析师将0-3个月内铜的目标价格从每吨9500美元下调至8500美元,并将2024年第四季度的平均价格从9500美元下调至9000美元。下调价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可能提高的贸易关税以及亚洲刺激政策力度不及预期,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对铜需求的担忧。
尽管全球铜消费在9月份表现出较强的同比增长,但投资者在铜及其他基本金属上的净持仓过高,可能会在年底前进一步削减。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次当选被认为是全球贸易关税政策的一个明显转折点,而亚洲迄今缺乏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也令市场感到意外。
报告强调,特朗普的当选可能会导致对亚洲的关税增加,这增加了对中期铜和铝市场看涨的基线预测的风险。尽管基线预测认为,到2025年下半年,铜价可能达到每吨11000美元,铝价可能达到每吨2900美元,但如果全球经济受到美国关税提高和亚洲刺激措施乏力的冲击,这一复苏可能会被推迟。
9月份的全球铜终端使用追踪器显示,中国的铜消费同比增长约6%,主要得益于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和消费品的需求增长。中国的财政刺激措施和出口需求支撑了铜的强劲国内消费。然而,发达市场的制造业活动收缩,导致中国以外的铜消费基本持平。
报告还分析了电动汽车销售的增长,特别是在中国。9月份全球销售了约170万辆电动汽车,其中中国销售了120万辆。电动汽车的增长部分抵消了传统燃油车销售的疲软,因为每辆电动汽车的铜使用量高于传统汽车。
最后,报告指出,中国继续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能力,这也推动了与去碳化相关的铜消费增长。9月份,中国新增了约21吉瓦的太阳能和5.5吉瓦的风能发电容量,意味着约8万吨的铜消费。
本文转载自“华尔街见闻”,作者:潘凌飞;智通财经编辑:严文才。
来源:钛媒体
吉利,又宣布了一件大事。
11月14日,吉利宣布吉利控股将向吉利汽车转让其所持有的11.3%极氪股份。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对极氪的持股比例将增至约62.8%。
同时,沃尔沃汽车宣布将把持有领克的30%股份出售给极氪,交易价格为54亿元,预计明年一季度完成。完成后,极氪将持有领克51%股份,领克其余49%股份继续由吉利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
聚焦而非收缩
对于此次的调整,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桂生悦表示,作为落实《台州宣言》战略框架的关键性举措,此次战略整合将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两个品牌互补的平台定位、研发能力将助力产品组合提升、产品架构统一。内部资源的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也将进一步降本增效,促进规模效应的释放,最终实现股东回报的提升。
《台州宣言》发布于9月20日,是吉利继2007年《宁波宣言》进行不打价格战、打技术战、打品牌战、打服务战、打道德战的战略转型后,又一次集团层面的重要战略宣言。
《台州宣言》中主要提到了五点内容,分别是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和战略人才。
其中明确提到,全面梳理吉利各业务板块,厘清业务定位,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坚定不移地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进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当时表示,原来吉利走的是战略扩张的道路,现在要进入战略聚焦,就是战略整合,有些要关停并转,企业要平稳,稳中求进,大家都必须直面挑战,继续“打基础、练内功”。
资本运作一向是吉利的强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凭借于此吉利迅速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汽车帝国。
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从福特手中收购了沃尔沃汽车公司100%的股权,轰动全球。
2017年,吉利又相继收购了马来西亚国民车企业宝腾、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的多数股权。紧接着,2018年吉利斥资90亿美元成为戴姆勒集团最大单一股东,持股9.69%。
现在,吉利旗下拥有了吉利汽车、沃尔沃、路特斯、极氪等业务版块,涵盖从入门级到中高端豪华型,从油车到纯电车等多种动力类型的车型。
这种“广撒网”的策略帮助吉利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细分市场。根据吉利汽车公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10月乘用车销量226686辆,同比增长约28%,环比增长超12%。1-10月,集团累计销量1716376辆,同比增长超31%,逐步逼近全年200万辆销量目标。
其中,新能源方面,10月吉利汽车集团新能源销量(含吉利品牌、领克品牌、极氪品牌)108722辆,同比增长约83%,环比增长超19%,新能源占比48%。1-10月新能源总销量达654576辆,同比增长超91%,呈现蓬勃增长的蹿升态势。
可以看到,吉利的新能源转型跨入“加速爆发期”。然而,这也让吉利面临新的问题:资源分散、品牌形象模糊,尤其是在新能源市场内卷不可避免,价格战愈发惨烈的境况下,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如何整合庞大的资源池,提高经营效率,吉利需要一个新的答案。
作为落实《台州宣言》的关键举措,此次吉利把定位不同的两个中高端品牌整合在一起,也是希望能够继续聚焦,进而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协同而非竞争
为什么这次整合的对象会是领克和极氪?
领克成立于2017年,由吉利汽车与沃尔沃合资成立,主打年轻、个性化。2017年11月,领克首款车型领克01上市,起售价定为15.88万元。
2021年3月23日,吉利在2020年度财报会上官宣成立合资公司——极氪智能科技。4月15日,极氪品牌正式对外发布。
同一个月,极氪001发布,迅速吸引市场关注,110天便完成10000辆车交付。
作为吉利孵化的乘用车双子星,按照最初的规划,两者之间定位清晰且有明显区隔:领克主打燃油车和混动车,极氪则专注纯电领域。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表示,(极氪与领克)两个品牌虽然定位不同,但售价上存在交叉点,若不整合将带来竞争问题,运营中也会存在内部矛盾。此外,两个品牌原本在研发、销售等方面共享,若不整合将存在重复投资的情况。
根据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今年1-10月份,极氪累计交付167922台,同比增长82%。安聪慧表示,本次合并是双方业务的重组,能够帮助新极氪覆盖到中国乘用车市场的60%以上,可以极大提升新极氪的未来增长空间,以及降低同业竞争的风险。
对于合并之后的规划,安聪慧在吉利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业绩会上表示,极氪与领克将保持双品牌战略,相对独立、相互区隔。极氪定位全球豪华科技品牌,覆盖高端豪华市场,领克占位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面向中高端市场。
合并后,极氪与领克将进行全面的产品梳理和规划,避免冲突、形成合力。未来,极氪聚焦中大型车,领克主打中小型车。
能源形式方面,领克小型车聚焦纯电,中型车搭载混动;极氪中型车聚焦纯电,大型车搭载混动。
虽然极氪会在大型车上拓展混动形式,但极氪表示,并不会沿用领克的混动技术,而是单独研发一套适合大型车辆的电混技术。
同时,淦家阅也强调,沃尔沃作为领克曾经的股东,在此次出售了领克的股权之后,依然会对领克在海外的发展,特别是在欧洲的发展,依然会提供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也在业绩会上介绍,通过此次战略调整,吉利控股内部的股权和管理架构更加清晰。未来,吉利控股作为吉利汽车和沃尔沃的大股东,将继续坚定落实《台州宣言》,进一步加强内部协同,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与高效融合。由此,吉利控股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将得到持续优化。
据介绍,领克将通过与沃尔沃的深入合作进一步开拓欧洲市场,预计年底领克将在30-50家分店进行销售,明年扩展到100-120家。
品牌所有区隔之外,极氪与领克将会共享大部分运营与研发资源,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
安聪慧预计,通过最大化协同,研发投入将降低10%-20%,BOM成本将降低5%-8%,支持及服务部门费用降低10%-20%,可提升工厂产能利用率3%-5%,渠道建设方面也将高度互补,大幅降低成本。
在现有的汽车市场环境下,“多生孩子好打架”已经难以推行,内部品牌的整合是吉利向新时代转型的积极尝试。而安聪慧也对于两个品牌合并后的市场颇有信心,“目前极氪和领克的年销量已经达到了50万辆的水平,而新极氪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年销量100万辆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受持续炎热大风天气影响,当地时间11月16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西部多处火灾快速蔓延。截至目前,至少有一处房屋被烧毁。相关部门表示,火势可能进一步蔓延,敦促部分地区居民撤离。
与此同时,该州盖利布兰德和莱弗斯山附近的奥特威山脉也发生了两起火灾,游客被敦促离开。当地消防员表示,虽然正设法控制盖利布兰德附近的大火,但莱弗斯山附近的大火正向南海岸线蔓延,火情威胁大洋路沿线社区。(总台记者 刘志敏)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来源:华尔街见闻
三季度,伯克希尔将苹果的仓位削减约25%,Arrowstreet Capital和Viking Global都抛售了超过500万股的亚马逊股票,对冲基金整体对亚马逊的持股减少了110亿美元。不过,科技股目前仍是对冲基金的头号持仓,仓位达21%,其次是金融行业,占15%,三季度仓位增幅最大的也是金融股。
科技股涨势暂歇,对冲基金开始调仓。
随着美股涨势扩大、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基金经理们开始逐渐撤出成长股,转向将受益于降息的领域。
持仓文件显示,对冲基金在第三季度纷纷减少了苹果、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的仓位。Arrowstreet Capital和Viking Global都抛售了超过500万股的亚马逊股票;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苹果的仓位进一步削减约25%,持仓市值为700亿美元。
据彭博社汇编,对冲基金整体对亚马逊的持股减少了110亿美元,持仓总市值至340亿美元,主要是受到净抛售和股价暴跌的影响。
有迹象表明,头部科技股对股市上涨的贡献度正在降低。
得益于盈利强劲和美国经济“软着陆”的预期升温,三季度以来标普500指数上涨了5.5%,等权标普500的涨幅则几乎翻了一番——相比而言,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100指数录得1.9%的涨幅,Mag 7更是较7月的峰值水平累计下跌了4%。
不过,整体来看,科技股仍是对冲基金的头号持仓,仓位达21%,其次是金融行业,占15%,三季度仓位增幅最大的也是金融股。
与此同时,对冲基金还正在增持中国股票。
电影《大空头》的原型人物Michael Burry旗下的塞恩资管(Scion Asset Management)进一步加仓阿里巴巴、百度和京东等,同时还购买了相应的看跌期权。
华尔街见闻提及,大呼“买入中国”的对冲基金大佬David Tepper旗下的Appaloosa资管三季度对中国仓位环比提升了12个百分点至38%,其中减持了阿里,增持了拼多多和京东。
交易股票、货币、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
做出任何财务决定时,应该进行自己的尽职调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并咨询合格的顾问。本网站的内容并非直接针对您,我们也未考虑您的财务状况或需求。本网站所含信息不一定是实时提供的,也不一定是准确的。本站提供的价格可能由做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财务决定均应完全由您负责,并且您不得依赖通过网站提供的任何信息。我们不对网站中的任何信息提供任何保证,并且对因使用网站中的任何信息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未经本站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