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闻
分析
用户
快讯
财经日历
学习
数据
- 名称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无匹配数据
最新观点
最新观点
最近更新
港股投资的风险预警
尽管香港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相对健全,但港股市场仍然存在一些特定的风险和挑战,如港币与美元挂钩,外地投资者可能会面临汇率波动;中国内地的政策变化和经济状况对港股的影响等。
投资港股费用结构与税务
港股市场的交易成本包括总投资成本为买卖股票的交易费用、印花税、结算费用等,对于外地投资者,可能会涉及兑换港币所产生汇率转换费用,以及按照所在地的相关法规需缴纳的税款。
港股行业分析:非必需消费行业
港股市场非必需消费行业覆盖汽车、教育、旅游、餐饮、服装等多个领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为中国内地公司,占总市值的65%,因此受中国经济影响深远。
港股行业分析:地产建筑业
地产建筑业在港股指数中的份额近年已明显下降,但截2022年,它依然在市场上占有约10%的份额。包含了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房地产投资和物业管理等各个方面。
中国·香港
越南·胡志明
阿联酋·迪拜
尼日利亚·拉各斯
埃及·开罗
查看所有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Abstract
摘要
回顾过去一个月,市场再度上演了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冲高回落”式走势,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一个月之前的起点。我们在11月下旬便提示,对政策过强的预期可能依然不现实,市场并没有完全摆脱震荡格局,维持在低迷的底部介入、在亢奋的右侧获利的策略。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看法。
上周美联储的鹰派降息导致美债利率与美元指数快速攀升,而国内货币宽松预期却推动国内利率的大幅走低。我们认为,新高的美债往往对应着美元流动性收紧,从分母端对港股估值形成挤压。而新低的中债即便从分母端对冲美债走高,但分子端则反应增长预期压力。因此综合来看,“新高的美债+新低的中债”这一组合对港股而言是一个中性乃至偏负面的影响,历史经验也往往如此。
综合来看,我们依然维持港股市场整体震荡格局的判断,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随着国内重要窗口期落下帷幕,市场进入两会前的政策真空期;其次外部扰动尤其是美联储未来路径上不确定性犹存。不过技术指标显示港股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中性的状态,恒指ERP、卖空占比与RSI等均处于9月底反弹初期的水平。这一背景下,配置层面建议关注1)供给出清,2)政策支持与3)稳定回报三个方向。
往前看,外部冲击尤其是特朗普就任后关税不同情形或决定市场路径与国内政策应对。1)若关税采取渐进式(初始关税30-40%)预计对市场影响有限,建议投资者维持当前震荡结构操作;2)若顶格加征60%关税,市场可能面临较大扰动。不过我们认为反而可以提供更好的买点。
Text
正文
新高的美债与新低的中债
市场走势回顾
受美联储鹰派立场导致美债利率与美元指数大幅走高以及国内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上周港股市场再度走弱。指数层面上,恒生指数与MSCI中国指数分别下跌1.3%与0.9%,恒生科技与恒生国企则分别下跌0.8%与0.6%。板块层面,电信服务(+4.0%)及媒体娱乐(+2.1%)等板块体现韧性,相反房地产(-5.1%)与原材料(-3.8%)等老经济板块表现落后。
图表:上周MSCI中国指数下跌0.9%,房地产与原材料等板块最为承压
资料来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市场前景展望
回顾过去一个月,市场再度上演了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冲高回落”式走势,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一个月之前的起点。11月下旬随着政治局会议与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临近,市场对政策的积极预期升温一度推动市场上冲,不过我们在当时便提示,过强的预期可能依然不现实,市场并没有完全摆脱震荡格局,维持在低迷的底部介入、在亢奋的右侧获利的策略(《市场期待什么样的政策?》)。
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因为市场在当前位置已经计入了较充分的预期,如果要进一步上行,需要匹配更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政政策。然而在杠杆水平、融资成本以及汇率等“现实约束”下,我们认为短期内过高的期待并不现实。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市场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也基本印证了我们的看法。政治局会议传递的积极信号,如“超常规逆周期调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市场快速走高,然而在充分消化预期后,由于在经济工作会议中对一些市场关注的问题(如财政刺激力度、消费补贴)的增量信息有限,且对平台经济“加强监管”等表述也超出预期[1],再度引发了市场回调,恒指也基本回到了11月底时的水平。
图表:恒指风险溢价回归到9月底市场反弹初期水平
资料来源:EPFR,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随着国内重要窗口期逐步过去,外部冲击尤其是美联储的鹰派降息也成为上周引发包括港股在内的全球市场波动的来源。12月FOMC会议上,相比已经充分预期的降息本身,更新的“点阵图”预期2025年只有两次降息,加上鲍威尔不断强调后续降息节奏将更为谨慎的鹰派表态随即引发市场震荡,10年美债利率快速升至接近4.6%的水平,创今年5月底以来新高。美元指数则更是攀升至2022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货币宽松预期升温和对财政力度的降温,推动国内利率的大幅走低,10年中债利率一度突破1.7%关口,1年中债甚至已跌破1%,导致中美利差再度走阔至历史极端水平。那么,“新高的美债+新低的中债”这一组合对于港股又有何影响?
►新高的美债:美元流动性收紧,从分母端对港股估值形成挤压。美债利率与美元同步走强时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海外流动性收紧。从历史经验看,这一背景下海外资金往往趋弱,港股作为离岸市场所受到的影响天然也会更大一些。与此同时,美债利率走高也会从分母端影响港股估值定价。即便考虑到当前内地资金在港股成交占比能够达到25-30%左右,因此我们在计算港股无风险利率时采用美债与中债7:3的权重,美债利率的变化依然占据主导,因此其短期内的快速抬升也将从分母端对港股估值带来压力;
►新低的中债:从分母端对冲美债走高,但分子端则反映增长预期压力。反过来看,货币宽松预期带动的中债利率快速下行看似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美债利率上行在分母端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利率的快速下行也隐含了市场对国内未来增长疲弱的预期,因此虽然分母端有一定支撑(但不如对A股影响显著),反而从分子端增长预期角度带来更大压力。
因此综合来看,“新高的美债+新低的中债”这一组合对港股而言是一个中性乃至偏负面的影响,历史经验也往往如此。我们复盘过去五年间中美利差变化对港股市场走势的影响,发现在“美债升+中债降”导致中美利差走阔时期,港股市场估值在绝大部分时期内都明显承压,这些时期也往往伴随着海外资金的整体流出中资股市场。
图表:“新高的美债+新低的中债”对港股而言往往是一个中性乃至偏负面的影响
资料来源:EPFR,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不过话虽如此,我们认为投资者也无需过于悲观,我们依然维持港股市场整体震荡格局的判断。首先,在判断美联储未来路径上,虽然需要更多时间观察,但后续我们判断依然可以降息。短期市场预期的过度透支往往会超调,利率与金融条件对基本面的反身性反而使得现在的“鹰”才能够为后续“降”提供空间(《美联储还能否再降息?》)。其次,技术指标也显示港股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中性的状态,如1)恒指风险溢价ERP当前处在7.4附近,基本相当于9月底反弹初期的水平;2)5日卖空成交占比自11月底的17.3%回落并维持在15.5%附近,接近今年9月下旬市场反弹前水平;3)14日相对强弱指标(RSI)也从此前一周高点59.9回落至47.1这一中位水平。同时恒指19,500附近也基本处于日线与月线的重要支撑位。因此,在国内政策力度温和有限的假设下,当前震荡结构仍是我们的基准情形,短期市场在这一位置或不上不下,但也可上可下。
图表:卖空成交占比近期处于15.5%附近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从超买超卖程度上看当前港股同样处于中性水平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往前看,随着市场进入两会前的政策真空期,外部冲击、尤其是特朗普就任后的关税不同情形,将决定市场路径以及国内政策应对举措。1)如果关税采取渐进方式,例如初始关税为30-40%,即在当前19%的水平上额外增加征10-20%,我们预计对市场影响有限。因为这一水平基本符合当前市场共识预期,其实际的经济影响也相对可控。市场届时的反应可能更多类似2019年4月第三轮关税后,虽有扰动但维持区间震荡。当前A股的风险溢价也基本与2019年4-5月的水平相当。这一情形下,我们建议投资者维持当前震荡结构操作;2)相反,如果顶格加征60%关税,由于市场定价不充分且实际影响会非线性变大,因此市场可能面临较大扰动。不过,如果届时果真出现大幅波动,反而可以提供更好的买点,不仅因为估值便宜,也因为政策对冲概率更大(《市场短期的可能路径》)。
除了外部扰动外,11月经济数据也显示国内基本面需要政策进一步发力提振。11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长3%,增速比10月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虽然存在电商平台将“双十一”促销活动前置等因素影响,但如果关注10-11月非以旧换新类商品,同比增速仅为3.2%,处于年内低位,表明内生消费需求依然偏弱。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拖累整体固定资产投资从1-10月的同比3.4%降至1-11月的3.3%。我们在《港股2025年展望:密云不雨》中指出,要解决当前国内信用收缩以及私人部门持续“去杠杆”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压降实际融资成本。我们测算5年LPR进一步下调40-60bp可以解除融资成本和投资回报倒挂的目标有差距,但美联储降息节奏放缓以及汇率压力都可能约束短期内的再宽松空间;另一方面,从更有效的提振投资回报预期角度,我们测算或需要“一次性”且“新增”7-8万亿元广义支出以弥合过去三年积累的产出缺口(隐含增速9%左右),这与目前已知规模(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上调至4%左右对应1万亿元,加上2万亿元化债)还是有差距的。这意味着,增量刺激会有,但过高的期待可能并不现实。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维持对于市场整体震荡的结构性行情的判断。配置层面,在整体震荡格局假设下,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三类行业:一是行业自身供给和政策环境充分出清的板块,如果还有边际需求改善效果会更好,互联网等部分消费服务、家电、纺服、电子。二是政策支持方向,如以旧换新下的家电、汽车,以及自主科技领域的计算机、半导体等产业趋势;三是稳定回报,如国企高分红。
具体来看,支撑我们上述观点的主要逻辑和本周需要关注的变化主要包括:
1) 11月中国社零不及预期,房地产开发投资拖累固定资产投资。11月国内经济数据整体偏弱,尽管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持续体现,但内生需求依然偏弱。11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长3%,增速比10月下降了1.8个百分点。今年电商平台将“双十一”促销活动进一步提前,带动了10月社零增长加快,但相应透支了11月需求。社零增长主要拉动来自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中金宏观组计算显示,11月以旧换新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8.2%(10月为8.9%),保持了较高增速。不过10-11月非以旧换新类社零同比增速为3.2%,处于年内低位,表明内生消费需求未见改观。与此同时,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3.3%(1-10月为3.4%),房地产投资仍然是主要拖累,广义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长较稳健[2];
图表:国内11月数据整体趋弱,社零不及预期,房地产开发投资拖累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2) 12月美联储FOMC降息25bp,但2025年降息预期减至2次。12月FOMC会议上,美联储宣布降息25bp,将基准利率调降至4.25~4.5%符合市场预期。然而相比完全符合预期的降息,美联储在未来降息节奏上传递了更为鹰派的信号,暗示未来降息步伐可能放缓。1)“点阵图”预期2025年降息只有两次 (3.75-4%),比市场预期的三次更少;2)会议声明上,美联储小幅添加考虑“幅度与时点”的措辞,暗示未来降息有可能放缓;3)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也在不断的暗示未来降息节奏可能放缓,如认为通过9月以来100bp的降息,当前政策限制性已经大幅缓解 (now significantly lessrestrictive),接下来需要更加“谨慎” (be more cautious),未来行动会更慢 (moving slower) [3];
3)美国11月PCE物价指数低于预期。美国11月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长2.4%(vs.10月增长2.3%),尽管为今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不过增幅低于预期值2.5%。环比增长0.1%,同样低于预期值的0.2%。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11月核心PCE同比增长2.8%,增幅也同样低于预期值2.9%。11月数据全线低于预期也显示价格压力有所放缓,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与10年美债均明显走弱;
4)海外主动资金流出扩大,被动资金转为流入,南向资金流入加速。EPFR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海外主动型基金流出海外中资股市场规模扩大至7.0亿美元(vs. 此前一周流出4.8亿美元),已连续10周流出。海外被动型基金再度转为流入15.5亿美元(vs. 此前一周流出2.3亿美元)。与此同时,南向资金流入较此前一周有所加速,从此前流入211.2亿港元小幅加速至流入258.9亿港元。
图表:海外主动资金流出扩大,南向资金加速流入
来源:华尔街见闻
Altman认为,马斯克对OpenAI的敌意很大程度上源于OpenAI的成功,他还提到马斯克曾与杰夫·贝索斯和比尔·盖茨进行过“高调”争吵。
近日,OpenAI的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在《自由报》的一次采访中再向特斯拉CEO马斯克“开火”,他直言称,马斯克“明显是一个恶霸”,喜欢与竞争对手“打架”。他还表示,马斯克与前公司的高调争斗已成为一场“杂耍”。
自2018年马斯克离开OpenAI后,他一直对自己的前公司及其CEO Altman持强烈批评态度,双方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今年8月,马斯克重新提起诉讼,声称自己被Altman和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欺骗”创立了OpenAI,并要求联邦法院阻止OpenAI转型为营利性实体。
而作为回应,OpenAI公开了一系列电子邮件,显示马斯克在公司工作期间曾推动OpenAI成为营利性企业。
在采访中,Altman将马斯克描述为一位“传奇企业家”,在OpenAI早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同时指出,“他显然也是一个恶霸,显然也是一个喜欢打架的人”。Altman还提到了马斯克曾与杰夫·贝索斯和比尔·盖茨进行过“高调”争吵。
Altman认为,马斯克对OpenAI的敌意很大程度上源于OpenAI的成功,以及他现在运营着一家“直接竞争对手”。去年,马斯克宣布了自己的AI初创公司xAI,并发布了多个版本的聊天机器人Grok。
Altman表示,“我相信,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马斯克的控制之下,他会很高兴;当他认为我们肯定会失败时,他就离开了”。他还说:
“我可以冷静地看待这件事,就像我记得当他说OpenAI的成功率为0%、你们都是白痴、我要撤资、我要做我自己的事情时的感觉一样。”
不过,尽管马斯克准备在特朗普第二任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Altman仍然认为,马斯克不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去对付他的对手。他此前表示:
上周美股走势跌宕起伏。
美联储鹰派降息造成三大股指盘中大幅跳水,衡量市场波动性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恐慌指数(VIX)一度暴涨超70%。随后市场经受了美国政府停摆风波和每季度末“三巫日”巨额交易的冲击,最新通胀数据缓解了有关利率前景的部分担忧。
随着圣诞假期临近,年末交投将逐渐清淡,考虑到利率定价的新一轮博弈开始,传统圣诞行情的前景似乎并不明朗。
美联储考虑放缓降息
上周,美联储以鹰派降息结束了今年的所有会议。在2022年开始连续525个基点加息后,重新开始的宽松周期可能在连续三次累计下调75个基点后停止。季度更新的点阵图显示,2025年或仅降息两次,远少于9月的4次。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发布会上谈到了决议声明中首次出现的措辞——“幅度和时机”,称美联储正处于或接近放缓降息的时刻,“我们明显更接近中性利率,降息步伐放缓反映出今年的经济数据走高。我们认为政策仍然具有实质性的限制性,明年降息步伐放缓反映通胀预期上升。”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施瓦茨(Bob Schwartz)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预测摘要(SEP)显示,明年的通货膨胀率会更高。美联储似乎正在对贸易政策作出假设,通常来说,贸易和财政政策被视为稳定条件。
就业市场未发现危险信号是美联储立场变化的因素之一。劳工部数据显示,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重新降至22万人的年内低位,作为裁员先行指标的续请失业金人数则维持在200万以下。随着供需更趋平衡,失业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另一份工作。近期多项调查显示, 随着特朗普即将上台,一些公司正在考虑是否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
中长期美债延续反弹,市场权衡明年利率或维持在高位。与利率预期关联密切的2年期美债涨7.3个基点至4.311%,基准10年期美债涨23.5个基点至4.522%,回到4.50%关键心理压力上方。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明年首次降息的节点指向了6月。
不过作为美联储最关注的物价指标,11月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好于预期再次带来希望。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经济学家盖本(Michael Gapen)表示:“PCE数据有利于我们对2025年初继续降息前景。积极信号来自住房通胀放缓,一旦与风暴相关的汽车暂时坚挺消退,这一信号就会显现出来。”蒙特利尔银行认为,尽管更为谨慎的美联储可能会在1月份再次放弃降息,但随着通胀进一步向目标迈进,我们仍在期待3月份的举措。”
施瓦茨向第一财经表示,他预测美联储今年将降息三次,不过3月份首次降息的可能性已经降低。除非劳动力市场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否则降息的决定将受到降低通胀进展的推动。
施瓦茨认为,消费者正以坚实的基础迈向2025年,这给经济带来更多动力。与此同时,尽管通货膨胀率仍然很高,但几乎没有重新加速的迹象。至于特朗普关税可能引发的担忧,他预测,考虑到大多数总统关税权力固有的程序性延误,即使很快宣布更高的税率,最终要到2026年才能实施。
年末行情如何演绎
美联储决议公布后,各国资本市场遭遇抛售。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全球指数近一周重挫超3.3%,创下今年9月以来最大单周跌幅。
美股各大板块泥沙俱下。道琼斯市场统计发现,周期性相关的能源、房地产和原材料板块跌幅超4%,包括科技、通信服务在内的企业行业跌幅也在2%以上。
资金大幅流出市场。伦交所(LSEG)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一周投资者抛售了502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基金,创下2009年9月以来的最大单周纪录。高盛报告显示,对冲基金连续第四个交易日净卖出美股,且抛售速度创8个月来最快。
盘面也出现了一些危险信号,在道指刷新近50年最长连续下跌交易日之际,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中下跌公司超过上涨公司的时间来到了第13天。分析认为,科技七巨头已经占该指数的30%以上,该指数的权重股造成了对实际表现的扭曲影响,这也是波动持续的风险因素。
不过历史数据似乎看好后市。根据《股票交易者年鉴》(Stock Trader‘s Almanac)的统计,自1969年以来,每年最后五个交易日加上新年初两个交易日标普500指数平均上涨1.3%,这一时期被称为“圣诞老人行情”。另一方面,卡森集团(Carson Group)首席市场策略师德特里克(Ryan Detrick)表示,自1950年以来,标普500指数连续两年上涨超20%有八次,第三年上涨概率75%,平均涨幅12.3%,明显好于整体平均涨幅的9.3%。
嘉信理财在市场展望中写道,外界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下降有所准备,抛售可能是由于10年期美债收益率超过4.50%和美元指数突破107关口造成的。除了对潜在更高收益率和更顽固的通货膨胀的担忧外,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依然强劲。因此,牛市理论仍然完好无损,只要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保持在关键的5.0%水平以下,因为这会造成股票风险溢价恶化。
该机构认为,抛售也许是一次健康的调整,有助于摆脱股市中出现的一些投机过剩。未来一周经济指标将很清淡,交易量可能会很小,延续周五反弹势头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不过市场也可能面临一定回吐和震荡的压力,取决于美债收益率能否进一步走高。
观点网讯:12月22日,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在蔚来媒体面对面活动上预测,到2035年,全球前十名汽车企业中至少有五家是中国车企,中国公司会占全球40%以上的市场份额。
李斌表示,汽车行业中,一家公司发展就是一场泥泞路上的马拉松,“考虑到汽车行业全球区域分布及自身发展特点,未来会有相当多的汽车企业会存活下来。但后期可能会出现一些转化,比如一些原本发展很好的企业,后期又被出局了。”
观点网讯:12月22日,据媒体报道,本田和将于23日正式启动经营合并磋商,三菱汽车则计划在明年年初决定是否参与合并,并明确持股公司等条件。
报道称,三家公司社长将在23日向日本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汇报后,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消息。
此次合并磋商中,本田和日产将探讨在彼此工厂相互生产汽车的方式,并讨论本田向在美国缺乏畅销车型的日产供应混合动力车的方案。
两家公司计划在广泛领域展开合作,但本田提出将日产业绩"V型复苏"作为合并的条件。
来源:华尔街见闻
GPT-5的项目开发已超过18个月,至少经历了两轮训练,而一轮长达6个月的训练耗资高达5亿美元。分析认为,当下全球可能没有足够的数据让它变得足够聪明。
AI的下一个飞跃似乎没法准时报道了。
当地时间20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OpenAI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项目GPT-5(代号Orion)正面临重重困难。该项目已开发超过18个月,成本花费巨大,却仍未取得预期成果。
有知情人士透露称,OpenAI的最大“金主”微软原本预计能在2024年中期左右看到新模型。而OpenAI曾进行过至少两次大规模训练,每次都耗时数月并消耗海量数据,但每次都出现新问题,软件无法达到研究人员所期望的结果。
分析认为,世界上可能没有足够的数据让它变得足够聪明。
巨额成本令人咋舌,GPT-5项目进展不顺
分析师此前预测,科技巨头们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在人工智能项目上投入1万亿美元。还有估算显示,GPT-5一次为期6个月的训练仅计算成本就高达约5亿美元。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则表示,未来的AI模型成本预计将超过10亿美元。但了解该项目的人士表示:
“虽然Orion的表现较OpenAI目前的产品有所提升,但还不足以证明其巨额运营成本的合理性。”
今年10月,投资者给予OpenAI的1570亿美元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基于Altman的预测,他此前称,GPT-5将是一次“重大飞跃”,他还曾说GPT-4表现得像一个聪明的高中生,但最终的GPT-5实际上在某些任务上更像拥有博士学位。
报道称,GPT-5应该能够解锁新的科学发现,并完成诸如预约或航班等日常人类任务。研究人员希望它犯的错误会比现有的AI少,或者至少承认“怀疑”,因为目前的模型可能会产生幻觉。
不过,对于“何时能成为足够聪明的AI”还没有固定的标准,更多的是凭感觉。
而到目前为止,正在开发中的GPT-5给人的感觉还是不够强。Altman在11月表示,“2024年内不会发布任何名为GPT-5的产品”。
数据短缺成为主要瓶颈
为了不使巨额投资“打水漂”,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小规模试运行来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失败的几率。
但是,GPT-5的计划似乎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2023年年中,OpenAI开始了一次训练运行,同时也是对Orion拟议的新设计的测试。但这个过程进展缓慢,这表明更大规模的训练可能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而这反过来又会使成本变得异常高昂。
OpenAI的研究人员决定进行一些技术调整来增强Orion,他们还发现,要让Orion变得更智能,就需要更多高质量、多样化的数据。模型的测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大规模的训练运行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数万亿个token会被“投喂”给模型。
然而,公共互联网上的新闻文章、社交媒体帖子、科学论文等数据已不足以满足需求。DatologyAI首席执行官Ari Morcos说:
“这变得非常昂贵,而且很难找到更多同等高质量的数据。”
为解决这一问题,OpenAI选择从头开始创建数据。他们雇佣软件工程师和数学家等专业人士编写新代码或解决数学问题,以此作为训练数据。
公司还与理论物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合作,解释他们将如何处理该领域最棘手的问题,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GPT-4的训练使用了大约13万亿个token。即便有1000人每天写5000字,数月之内也只能产生10亿个token。
OpenAI也开始开发“合成数据”,利用AI生成的数据来训练Orion,并认为可以通过使用其另一个AI模型o1生成的数据来避免故障。
谷歌迎头赶上,OpenAI慌不择路?
今年,随着谷歌推出了最受欢迎的新AI应用程序NotebookLM,OpenAI更慌了。
由于Orion停滞不前,公司开始开发其他项目和应用程序,包括精简版的GPT-4和可以制作AI生成视频的Sora。但知情人士表示,这导致了开发新产品的团队和 Orion研究人员之间需要争夺有限的计算资源。
另外,OpenAI也正在开发更先进的推理模型,认为通过让AI“思考”更长时间,可以解决训练中未遇到过的复杂问题。
然而,这些新策略也面临挑战。苹果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包括OpenAI的o1在内的推理模型很可能只是在模仿训练数据,而非真正解决新问题。此外,o1生成多个答案的方法也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
尽管如此,OpenAI仍在坚持不懈地推进GPT-5的开发。周五,Altman宣布了一个比以往任何产品都更智能的新推理模型计划,但未透露何时或是否会推出堪称GPT-5的模型。
来源:商业周刊
OpenAI正准备推出一种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并称该模型比其现有产品能够进行更先进的类人推理,这意味着其与Alphabet Inc.旗下谷歌等对手的竞争更为激烈。
全新的o3模型在12月20日的直播活动中亮相,它在回答用户询问之前会花更多时间计算答案,以解决更复杂的多步骤问题。该公司还将推出小型版本o3-mini。
在直播中,OpenAI分享了一些初步细节来展示o3在回答与编码等主题相关的复杂问题时,如何优于其9月份推出的推理模型o1。OpenAI还要求研究人员申请测试这些模型,作为新软件上线前的流程之一。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在活动中表示,公司计划在1月底上线o3-mini模型,之后不久推出o3模型。
OpenAI在两年前发布的ChatGPT拉开了人工智能竞赛的序幕,该聊天机器人最初由一个名为GPT-3.5的大型语言模型驱动。OpenAI 在2023年推出了GPT-4,并称其更加准确、更具创造性;最近又推出了首个推理模型o1。发言人说,OpenAI决定不把新模型命名为o2,是出于对英国一个名为o2的电信品牌的尊重。
交易股票、货币、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
做出任何财务决定时,应该进行自己的尽职调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并咨询合格的顾问。本网站的内容并非直接针对您,我们也未考虑您的财务状况或需求。本网站所含信息不一定是实时提供的,也不一定是准确的。本站提供的价格可能由做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财务决定均应完全由您负责,并且您不得依赖通过网站提供的任何信息。我们不对网站中的任何信息提供任何保证,并且对因使用网站中的任何信息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未经本站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