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性電子產業鏈轉移新週期:東南亞的崛起
中國大陸-全球消費性電子製造中心的形成
在電子產業鏈全球化分工趨勢下,中國以龐大的消費潛力、勞動紅利及政策支持成為全球製造中心。
在消費性電子終端由個人PC邁向智慧型手機新週期下,全球產業鏈垂直分工更為明確,中國大陸廠商從組裝代工切入。中國廠商從DVD、PC、手機的貼牌代工起家,透過學習模仿實現了製造技術的積累,向中國台資/港資廠學習製造經驗、日韓廠商學習設計經驗、以及歐美廠商的產品定義經驗。從組裝、結構件切入後逐漸掌握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的整個過程。以手機為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地,2000-2016年中國手機產量複合成長率達22%,2023年中國智慧型手機產量為11.4億台,佔全球出貨量的97%。
中國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具有龐大的消費潛力和豐富的勞動力紅利。需求端來看,2000年以來,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的快速成長,帶來了國內消費者對智慧型手機、PC、穿戴式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的提升。 2023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2.71億台,仍是全球手機第一大消費國(佔23.2%)。從供給端看,早期中國電子製造業也充分受益於勞動力紅利、土地資源、政策紅利等,承接了中國台企/日韓廠商手機組裝及零件等環節的產能轉移需求。
中國消費性電子產業鏈蓬勃發展背後的三大原因:後發優勢、規模經濟、品牌力的提升
後發優勢:中國大陸企業透過乾中學的模式,模仿並借鏡海外品牌及供應鏈,實現快速迭代。消費性電子產品製造生產的核心壁壘主要體現在製程環節和製造端know how經驗的累積以及產品設計定義的創新。中國企業作為後起者透過模仿學習最新一代技術產品,直接繞過早期技術迭代階段,減少「走彎路」和「交學費」的過程;此外,透過低端產品和市場做起,逐漸累積經驗。國產手機廠商正是透過早期模仿海外手機品牌設計開啟市場,同時從蘋果/三星等海外公司學習供應鏈管理經驗,在2016年小米/OPPO等國產品牌全面崛起後,抓住4G/智慧型手機發展機會,實現後來者居上。
規模經濟:中國消費電子產業背靠國內大市場,透過技術分工和地理網路效應打破限制產業發展的技術和資金瓶頸,並將效率發揮到極致。以消費性電子代表性產品手機為例,手機整機生產具有技術需求高、資金需求高、製程環節複雜等特性。與大型主機垂直一體化生產方式不同,早期中國廠商創造性地進行了自發的技術分工:採用聯發科Turnkey方案(2003年前後)解決晶片技術問題,與韓國為代表的方案設計公司合作解決方案設計問題,透過公板公模共用來分攤設計成本,將資金、採購、物流等環節外包和平台化。
後期在品牌手機時代,中國透過OEM/ODM結合的模式,繼續發揮技術分工優勢,形成了對手機製造近乎全產業鏈的覆蓋,陸續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中西部、環渤海灣等多個電子產業群,體現規模經濟下生產效率的提升。
品牌力的提升:國產品牌的興起提升中國大陸廠商的供應鏈話語權。在實現早期的製造經驗累積和供應鏈管理學習後,國內企業從低附加價值的組裝、零件生產環節逐漸向上游研發設計和下游的品牌、生態等環節滲透,我們看到其中消費電子的中國大陸國產品牌成功實現彎道超車,在全球市場表現亮眼。根據IDC,2023年國產手機品牌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佔比超過45%,其中小米/OPPO/vivo位列Top5;聯想多年位列全球PC市場龍頭,2023年市佔率達23.9%。我們看好品牌力的提升有助於維持供應鏈優勢,把控好成本和供應鏈穩定的同時提升產品差異化和溢價能力。
全球供應鏈重建下,消費性電子中低端產能向東南亞轉移
宏觀環境因素的擾動
全球供應鏈進入重構變革期,不確定性加強。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天災等黑天鵝事件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較大衝擊,卡鏈、斷鏈風險大大增加。 2020年初,疫情導致了部分地區停工停產、物流斷裂,疊加手機和平板等終端需求突增的影響,引發全球缺芯潮、晶片價格上漲,加劇了供需錯配矛盾。美國提出加強「供應鏈韌性」策略,重塑更安全、永續、風險可控的「供應鏈」。 2022年起,美西方政府對先進運算晶片和半導體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限制華出口半導體關鍵設備、材料與技術。
疫後時代跨國公司再選擇,全球供應鏈朝多元化方向發展。蘋果CEO庫克表示,疫情帶來的缺芯問題將導致蘋果4Q21損失60億美元。而2022年底同樣受疫情影響導致iPhone14 Pro/Pro Max減產,拉長了消費者收貨時間。考慮到供應鏈過於集中的風險,疊加中國大陸勞動力紅利過後用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上漲,蘋果逐漸向印度、越南等地轉移組裝產線。根據蘋果公開揭露的供應商名單,可以看到2019年起中國大陸供應商佔比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越南、印度廠商作為替代,份額逐年提升。
電子產業國際競爭加劇,供應鏈近岸化、本土化趨勢顯現。 2022年8月美國頒布《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通膨削減法案》,前者旨在吸引美國國內半導體製造的投資,重建國內半導體生態系統,後者主要是對美國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同時為美國製造的電車提供稅額減免,以此推動半導體和新能源產業的製造回流。我們看到2020年至2021年蘋果供應商在美國的工廠數量也實現了翻倍,不少廠商開始在墨西哥投建產能,本土化、近岸化趨勢顯現。而製造業回流也面臨新的挑戰,包括基礎建設、勞動力水準、生產管理、原材料和零件供應等問題。
中國大陸產業升級下的主動外遷
中國大陸堅持技術創新驅動產業鏈升級,由中低端產能轉型為高端產能。低技術附加的組裝環節轉移先行,加強亞太地區區域化合作。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早期的人口紅利也逐漸消失,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快速攀升。而低技術、低毛利的下游組裝環節對成本敏感度較高,逐漸往更具成本優勢的東南亞、南亞轉移。中國大陸在亞太產業鏈中的地位在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攀升,從中低端零件製造向上游研發、設計和核心原料,以及下游的品牌、服務方向發展,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同時,我們看到亞太地區不斷加強區域內合作,多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等,將促進亞太地區產業鏈的分工優化,共建安全高效的供應鏈體系。
東南亞新興市場需求的挖掘
在消費性電子品牌開拓新興市場需求下,東南亞國家鼓勵本地生產。以手機為例,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已進入存量階段,中國、美國、歐洲等地區滲透率已近乎見頂,同時換機週期的拉長降低了手機市場活力。從需求端來看,印度是全球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手機市場,以印度為代表的東南亞/南亞國家的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作為重要的電子產品進口地區,消費需求旺盛。從供給端來看,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南亞國家透過關稅政策鼓勵本地生產。因此靠近新興消費市場和節省關稅為產業鏈轉移的另一個主要驅動力。
越南何以成為中國大陸以外的供應鏈首選
越南消費性電子產業鏈現況:外資的大力投入拉動電子產品進出口貿易成長
越南近五年電子產品對外維持貿易順差,以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及半導體為主。在手機製造業上,越南近年長期維持較大的貿易順差,2023年受全球終端需求疲軟影響,進口額大幅下滑。在電腦產品製造上,越南仍處於貿易逆差。中國為越南主要的進口國,承接了國內較大部分手機相關的產業鏈轉移;美國、中國為越南排名前二的出口國,可以看到近年來電子產品出口的快速增長也帶動了越南對美國出口額的快速成長。
越南消費電子產業佈局圍繞大廠展開,形成南北兩大聚集地
越南消費性電子產業鏈以三星體系、鴻海、LG等幾大廠商為主。在中美貿易摩擦等宏觀經濟因素影響下,越南以地理位置、勞動力紅利等優勢成為「中國+1」的產業鏈佈局策略主要受益者之一。
根據越通社報道,三星電子作為最大的投資者,自2008年開始在越南建立手機、電視等生產線,截至2024年3月,三星在越南總投資已達224億美元。廠區主要在北越的北寧和南越的胡志明市。
截至2022年,LG已在越南投資53億美元,用於家電、相機等產品的生產,同時2022年底宣布將再投資40億美元用於智慧型手機相機生產中心的建設。
蘋果供應商也紛紛在越南建廠,2018年在越南投資設廠的果鏈公司僅17家(佔2.2%),2023年增加至35家(佔7.5%)。其中中國台企以EMS組裝廠和連接器為主,如鴻海、和碩、鴻騰等,一眾中國大陸廠商也應客戶要求開始在越南建廠,包括歌爾股份、立訊精密、瑞聲音科技、德賽電池等。
電子產業主要分佈在北越的北寧、河內、海防,以及南越的胡志明市、平陽。電子產品作為越南出口主力,產業主要聚集在北越的北寧、河內、海防,以及南越的胡志明市,包含了PCB、被動元件、面板、電池、鏡頭等零件廠商以及EMS組裝廠。海防和胡志明市為越南主要的港口城市,出口貿易的海運條件優秀,運輸成本較低。此外北越和中國廣西、雲南兩省接壤,中越間有9條國際運輸通道,方便越南從中國進口電子產品中間品,快速承接中國大陸產能。
越南本土培育電子產業鏈的地利、人和
勞動紅利與土地成本優勢
越南作為發展中國家擁有人口紅利,勞動力充足。 2023年越南總人口約1億人,排名世界第16名,其中勞動人口約5,200萬人,勞動參與率約70%,人口中位數為32.9歲,和中國(39.6歲)、日本( 49.4歲)、美國(38.3歲)相比,青壯年勞動力充足。越南工資水準較中國大陸較低,2023年越南河內及胡志明市最低工資標準為468萬越南盾/月(合人民幣約1,310元),而同期廣東省最低工資標準為2,360元/月。
此外,越南的勞動素質水準較高,主要反映在平均受教育程度較高,截至2021年底,高中入學率為78.1%。
越南地理位置優越,主要分為南北兩大貿易區。截至2024年7月,越南已建成429個工業區,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地區,入住率高達83%。需求端來看,越南政府透過基礎建設的投資政策、減免稅金激勵政策、降低工業用地租金價格等優勢吸引大量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資金流入製造業加工業,工業用地租賃需求旺盛。供給端來看,由於越南本土土地面積有限,近年來隨著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工業用地供應大大降低。供不應求下,土地租金近兩年來急劇上漲,各省發布的2020-2024年土地價格框架中,相較於2015-2019年,胡志明市平均上調20%,河內上調15%,北寧省上調40%,平福省上調84%。
分南北方來看:
北方: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同步發展下擁有悠久的工業園區生態和較優的經商環境,其中北寧和海防是兩大主要工業用地區。其中海防依托深水港口作為貿易口岸,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物流服務,憑藉便利的交通吸引以中國FDI為首的投資;北寧位於重要的經濟三角區河內-海防-廣寧,擁有河內-北寧高速公路,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外國直接投資的首選。
南方:南方工業區的優點在於工業用地面積是北方的數倍,此外由於人口密度低、面積大,南方工業區的補償和場地清理速度比北方更快。其中,平陽吸引外資能力僅次於胡志明市,其土地面積大,省內基礎設施完善,原橡膠種植地可快速轉為工業用地;而巴地頭頓入駐率較低,租金也為南部地區較低的城市,我們認為可望吸引更多外資。
我們看到隨著近年來大量FDI的引入,越南土地租金快速上漲,目前和中國大陸相比,已不具明顯優勢。但憑藉與中國雲廣兩省接壤,海岸線長便於出口,與大型貿易路線相連的地理優勢,仍是產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對未來越南工業用地發展來看,我們認為主要聚焦土地面積大、租金相對較低、基礎設施良好、與主要經濟區、港口、高速相連的交通便利的地區。
堅持開放的外資合作策略
越南政府簽署多項自由貿易協定打開市場大門,深入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自2007年越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已簽訂了16項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包括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歐盟-越南自由貿易協定》(EVFTA)等。其中,RCEP有利於越南降低進口原料成本,同時出口時享有更低關稅,帶動越南進出口貿易的成長,促進亞太地區貿易流程的簡化和供應鏈的整合。 2022年,越南政府簽發《2021-2030年外國投資合作戰略》,旨在吸引高科技外資項目,提高外資合作效率。
新《投資法》和《企業法》的推出進一步簡化行政投資手續,增加優惠政策力道。 2021年1月1日生效的《企業法》和《投資法》分別取代了2014年的舊企業法和投資法。其中,新《企業法》簡化了企業登記流程,擴大企業融資管道,進一步規範企業治理。新《投資法》放寬了對外國投資者的限制,主要投資激勵措施有營業所得稅稅率的優惠、特定地區土地租用費的減免、免徵進口稅的優惠以及加速折舊、增加課稅所得來遞減成本等。
越南吸引外資持續成長,投資領域以製造加工業為主,主力投資國家為新加坡、韓國和日本。根據越南外商投資局FIA數據,2023年新註冊、調整、增資的FDI總額達366億美元,年增132%,其中製造加工業佔比達64%,為外資主要投資方向。從投資主體來看,2023年前三大地區依序為新加坡(68億美元)、日本(66億美元)、中國香港(47億美元)。從地點來看,2021-2023年累積投資額最大的為胡志明市和海防,北部的泰平、北江和廣寧23年為新的投資熱點地區。
重視基礎建設
越南基礎建設條件相對較弱,政府大力發展以電力、交通為主的基建工程。近年來,越南政府大力投資基建,2023年總投資額佔GDP比重約5.7%,在亞洲僅次於中國(佔GDP比重為6.8%)。其中電力與交通為重點發展領域,根據Fitch Solutions數據,2023年越南基建計畫中能源領域投資額佔比約43%,交通領域佔比約37%。製造業的高速發展下電力需求同步成長,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狀態,需要從中國等周邊國家進口大量電力;而作為越南主要運輸方式的公路隨經濟的發展也亟待升級改建,同時配套鐵路、機場、港口的建設。
穩定的政治環境與社會秩序
越南擁有較穩定的外資發展環境和社會秩序。越南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近年來,越南加大反腐力度,改善反腐敗法律,加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此外,在2023年全球和平指數統計中,越南以1.802分在163個國家中排名第41,整體環境較為穩定。
東南亞/南亞各國為產業鏈轉移重要佈局地,分工彰顯各家特色
東南亞產業分工各異,與各國政策環境與貿易禀賦有密切關係。新加坡的人力資本、基礎設施和友善的商業環境協助完整產業鏈發展;印度以龐大的消費市場和人口紅利吸引外資佈局;馬來西亞和泰國以低廉的勞動力和人才基礎為電子產業鏈後端製造提供支持。
新加坡以晶圓製造產線為主,涵蓋IC設計、晶圓製造、封測、材料、設備、光掩膜等較為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
印度以承接基礎零件製造整機組裝業務為主,在設計晶片領域動能初步顯現。
馬來西亞以半導體封測產業為主,兼具元件以及功率半導體生產業務,正努力從廉價代工逐步向設計及製造轉型升級。
泰國以電子產品及零件製造業務為主。
全球產業鏈重建下對未來格局的展望
全球產業鏈呈現大國本土化與小國區域化趨勢
「供應鏈韌性」策略提出下,大國鼓勵製造業回流。 2022年8月,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正式落地,為美國半導體產業提供高達527億美元的政府補貼,鼓勵半導體供應鏈本土化。 2021年11月,日本推出半導體產業振興三步驟策略,吸引海外半導體廠商赴日設廠並推動新一代半導體技術的研發。已開發國家鼓勵製造業回流的政策推動全球價值鏈朝本土化方向發展,同時自動化、數位化的趨勢催化全球製造業進一步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本土化、整合程度。
聚焦亞洲:產業鏈區域融合特徵顯著,在全球貿易中地位持續提升。 2020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由東協十國發起,整合了亞洲原有27個自貿協定和44個投資協定,促進了亞洲區域內產業鏈融合發展,2023年RCEP區域中間品貿易佔貿易總額比重穩定上升至66%,整體開放水準逐步提高,充分發揮各經濟體優勢,加強了已開發經濟體及新興經濟體間的貿易往來。
亞洲產業鏈發展整體上從成本出發,呈現「雁陣」模式特性。其中,印度、越南和柬埔寨主要集中在低端技術製造業,以中國為代表包括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主要從事中低端產品和少數高端產品製造,日本、韓國、新加坡處於亞洲產業鏈上游,聚焦高端技術產品。電子產業鏈中低階產品及零件對成本敏感度較高,呈現「雁陣」發展模式特徵,向成本較低階地區發展,而高階產品和核心技術環節仍由歐美日韓掌握。
中國作為全球電子產業鏈樞紐的重要地位不變
外資企業產業鏈轉型下,短期內中國製造中心的優勢地位不變。越南以地理位置優越、投資環境友善、勞動力紅利等綜合優勢勝過基建落後的印度和距離中國較遠的墨西哥等國家,成為產業鏈轉移的首選。但從越南承接的產能特徵來看,我們認為和中國更多是合作的模式,產能轉移為正常的「溢出」效應。越南是中國全球第六大貿易夥伴國,中國則是越南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2021年中越雙邊貿易額突破2,300億美元。隨著全球供應鏈不穩定性的增加,外資企業開始將原有供應鏈遷往兩個或多個國家,即「中國+N」策略。近年來在東協出口額快速成長下,中國向東協出口額同樣維持高成長。 2023年,中國對東協10國出口額超5,240億美元,首次超過對美出口額。
國內日益完善的產業鏈減少中國貿易外循環依賴程度。中國依託國內大消費市場,透過技術分工與地理網路效應打造了長而全的產業鏈,2017年製造業增加價值佔全球份額33%。以消費性電子產業鏈為例,從代工起家,逐步實現了對中上游零件環節供應的覆蓋,同時催生下游終端品牌百花齊放的局面,整體產業鏈呈現規模化、集群化特徵。自2010年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依存度逐漸下降,轉由內部循環主導。
合理的產業鏈外移是產業升級的必然過程,高附加價值產品出口拉動中國產業鏈地位提升。 2021年十四五規劃中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速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數位轉型。越南的發展並未影響中國電子產業的發展,產業鏈重建促進中越貿易發展,帶動中國產業鏈地位提升。根據工信部數據,2017-2022年電子資訊製造業增加值增速遠超工業,高附加價值產品出口比重大幅提升,2023年數據顯示,中國電子產品出口以中高端製成品為主。
越南短期內由代工生產轉型為技術重鎮面臨多重困難
越南對中國低附加價值產業呈現進口替代效應,由代工生產轉型為技術重鎮面臨多重困難。越南以其較低的土地及用工成本吸引企業在越建廠,但隨著外資的投入和越南經濟的發展,人力成本與土地成本不斷增加。我們觀察到越南工資近年來漲幅也遠超其他國家,2010-2023年間最低工資標準翻了約3.5倍,在代工領域的競爭力下降。
越南基礎建設條件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大量產能的承接能力存疑。在製造業發展的兩大基礎電力和交通上,越南仍處於相對落後階段。
電力方面,越南電力基礎設施薄弱,與持續成長的用電需求不相匹配,供電不足或電力斷供的情況對代工工廠和技術企業的生產線穩定運行造成了不確定性。 2023年6月,富士康、三星、佳能等外資工廠所在的北江省和北寧省等地區多次面臨輪流停電狀況。受限於薄弱的電力基礎設施、低效率的電力項目審批過程、水力發電的地形限制及落後的發電技術,越南的電力供應能力長期面臨瓶頸。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加速,電力需求將持續成長,持續擴大的電力缺口或成為限制其承接產能轉移的重要因素。
交通方面,越南目前仍以公路為主要運輸方式,鐵路整體較落後。隨著空運和海運的快速發展,鐵路和高速公路運行速度低、設施老舊的問題亟待解決。根據Fitch Solutions數據,2018-2020年越南交通基建工程中80%為高速公路的建設與改造。
越南供應商網路體系欠完善,進一步限制其技術重鎮的建立。越南在電子產業上游原料生產和零件供應方面存在一定的進口依賴,許多上游供應商未在越設廠,零件自給率較低。進口原料成本的波動和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影響越南國內的穩定生產,易造成電子公司生產中斷、成本增加和產品交付延遲的情況。在上游環節的缺失下,越南本土很難建立起包括供應商、製造商、經銷商和服務提供者的完整供應鏈生態體系,限制了技術重鎮的建立。
越南產業以FDI投資與合資為主,缺乏在地自主企業,技術累積不足。在越南,FDI為主導的經濟模式在代工生產中占主導地位,越南缺乏擁有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本土企業。該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越南的技術積累,限制了越南企業從代工生產向技術創新和升級轉型的能力,同時體現在越南廠商在產品價值鏈中附加價值較低。
風險提示
全球主要消費性電子市場需求疲軟。考慮到全球宏觀經濟環境,若像中國、美國等主要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仍維持較為疲軟的狀態,對消費電子相關公司業績將帶來一定壓力,我們預計將會影響消費電子產業鏈公司在本土或東南亞等地區產能的擴張,同時影響電子相關產品進出口額的波動。
美國總統新政的不確定性。隨美國總統選舉落幕,新任總統將於2025年1月正式上任。美國總統上任後的新政通常涉及貿易、稅收、金融、能源政策等多個方面,例如對全球各地區國家關稅的增加、美國本土企業稅率的降低和美元貨幣政策的變動,我們認為將增加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匯率波動風險。匯率波動是國際貿易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影響各國貿易往來和經濟發展。本國貨幣的升值或貶值會直接影響進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亞洲地區技術密集、勞力密集產品的出口存在著相互抑制的鄰國貿易效應,匯率波動可能會影響整個區域的貿易格局。
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目前,全球國際關係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大幅攀升,可能會導致貿易受阻、供應鏈中斷、原材料短缺、物流延誤等直接問題,也可能引發能源、原材料等價格的劇烈波動,進而影響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投資佈局和資產配置,跨國貿易的挑戰或將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