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聞
分析
使用者
快訊
財經日曆
學習
數據
- 名稱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無匹配數據
最新觀點
最新觀點
最近更新
港股投資的風險預警
儘管香港法律體系和監管框架相對健全,但港股市場仍存在一些特定的風險和挑戰,如港幣與美元掛鉤,外地投資者可能會面臨匯率波動;中國內地的政策變化和經濟狀況對港股的影響等 。
投資港股費用架構與稅務
港股市場的交易成本包括總投資成本為買賣股票的交易費用、印花稅、結算費用等,對於外地投資者,可能會涉及兌換港幣所產生匯率轉換費用,以及依照所在地的相關法規需繳納的稅款。
港股產業分析:非必需消費產業
港股市場非必需消費產業涵蓋汽車、教育、旅遊、餐飲、服飾等多個領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為中國內地公司,佔總市值的65%,因此受中國經濟影響深遠。
港股產業分析:地產建築業
地產建築業在港股指數中的份額近年來已明顯下降,但截至2022年,它依然在市場上佔有約10%的份額。 包含了房地產開發、建築工程、房地產投資和物業管理等各個方面。
中國·香港
越南·胡志明
杜拜
奈及利亞·拉各斯
埃及·開羅
查看所有搜尋結果
暫無數據
儘管歐美服務業火熱、製造業疲軟,但這一顯著分化或難以長期持續。原因在於兩者的相互依存性。
已開發經濟體製造業和服務業冷熱不均的格局仍在持續。
12月16日,標普全球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活動進一步萎縮,12月製造業PMI初值從11月的49.7降至48.3,工廠產出指數從11月的47.9降至46.0,為2020年5月以來最低。同時,12月服務業PMI初值從11月的56.1升至58.5,創2021年10月以來新高。此外,歐元區和英國的數據也類似,製造業和服務業PMI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法國里昂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李徽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美英歐製造業萎縮與服務業繁榮反映了兩大核心趨勢:後疫情時代經濟結構性失衡和全球產業鏈重組。一是服務業的後疫情補償效應,疫情抑制的服務消費在經濟重啟後強勢反彈,尤其在高收入國家,消費習慣加速回歸服務業,而製造業復甦動力不足。另外,全球供應鏈不穩定、成本上升與需求疲軟是製造業持續頹靡的主因,新興市場逐漸奪取更多工業品市場份額,歐美製造業訂單持續下滑。此外,製造業投資報酬率偏低,資金更青睞數位化服務和人工智慧等領域,進一步抑制了製造業的復甦速度。
前方復甦之路仍有重重挑戰。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趙雪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PMI數據顯示,全球製造業波動復甦,服務業穩定成長。降息週期有助於服務業更快穩定。但是,經濟前景與出口疲軟,特別是在川普保護主義的政策預期下,製造業受到抑制,工廠產出與訂單成長下降。
未來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服務業的韌性持續嗎?陷入困境的製造業何時能夠走出泥淖?
在美國經濟維持韌性背後,分化也加劇,服務業穩健成長,製造業進一步惡化。標普全球數據顯示,美國12月製造業PMI較上月回落,進一步陷入萎縮區間,服務業PMI創2021年10月以來最快,綜合PMI創2022年3月以來最高。
在歐元區,12月製造業PMI為45.2,與上月持平,服務業PMI從49.5攀升至51.4。製造業成了拖累經濟的主要原因,連續21個月萎縮,而且12月的降幅為一年來最大。雖然服務業PMI在11月短暫收縮後有所恢復,但無法抵銷製造業的下滑,整體經濟活動仍處於萎縮狀態,12月綜合PMI初值為49.5。
分地區來看,歐元區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德國和法國的經濟狀況都不容樂觀,12月經濟活動都出現萎縮。
德國12月服務業PMI初值為51,製造業PMI初值僅42.5,綜合PMI小幅回升至47.8,但仍遠低於50的榮枯線。儘管服務業活動出現小幅回升,但製造業產出卻急劇下降,創下三個月新低,這主要是因為新訂單大幅減少、客戶需求疲軟以及海外市場需求不振。
漢堡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Cyrus de la Rubia也提醒,值得關注的是服務業的價格走勢。 12月份,德國服務業的投入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達到了今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準。一般來說,經濟不景氣時,物價會趨於下降,但現在的情況卻並非如此,這表明傳統的「經濟成長放緩,通膨也會放緩」的規律可能不再適用。德國員工正在積極爭取更高的薪資,這部分薪資成長也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服務業的產品價格持續上漲。
法國服務業的收縮速度放緩,但製造業PMI創55個月新低,12月製造業PMI初值為41.9,服務業PMI初值為48.2,綜合PMI初值為46.7。
漢堡商業銀行經濟學家Tariq Kamal Chaudhry表示,2024年,法國製造業經歷了極為艱難的一年,每個月製造業產出均出現萎縮,國內外市場訂單嚴重不足,導致就業情勢嚴峻。政治不穩定、建築和汽車等行業疲軟以及其他歐洲國家需求減弱等因素共同抑制了法國製造業。
與此類似的是,12月,英國製造業產出連續兩個月下降,且降幅進一步擴大,英國12月製造業PMI初值為47.3。服務業產出小幅成長,較11月的低點略有回升,英國12月服務業PMI初值為51.4。
標普全球市場情報首席商業經濟學家Chris Williamson表示,英國經濟持續避免衰退,經濟成長動能在年底回升,第四季陷入停滯,而不是市場預期的負成長。不過,服務業的韌性和頑固的通膨狀況意味著,英國央行現在談論降息還為時過早。
相對而言,歐洲製造業比美國更疲軟。
李徽徽對記者分析稱,歐洲製造業的疲軟既有外部市場因素,也有內部結構性挑戰。歐洲製造業恢復速度遠不及美國,主要由於歐洲嚴重依賴進口能源,自2022年以來能源價格高企對工業生產帶來持續打擊,特別是德國的重工業。另外,與聯準會相比,歐洲央行在貨幣政策調整上的彈性不足,無法為製造業提供及時的融資支持和需求刺激。最後,歐洲製造業高度依賴出口,而全球需求疲軟、貿易摩擦加劇使其外部市場顯著收縮。
在李徽徽看來,歐洲央行面臨的降息壓力遠大於聯準會。一方面,歐元區通膨壓力已明顯緩解;另一方面,製造業與整體經濟下行風險加大,更快、更大幅度的降息已迫在眉睫。若歐洲央行政策遲緩,歐洲經濟衰退風險將持續加深。
官方層面,德國央行預測,繼今年再度萎縮後,明年德國也很難實現明顯的成長。德國央行預計2024年實際GDP將下降0.2%,而6月時的預測是成長0.3%;同時,2025年可能僅成長0.2%,較先前的1.1%下調了0.9個百分點。
法國央行也下調了對國內經濟成長的預期,政治動盪削弱了家庭和企業信心。法國央行如今預計2025年經濟僅成長0.9%,而非9月預測的1.2%,法國央行也將2026年的經濟成長預測下修至1.3%。
英國的經濟狀況也不樂觀。 12月13日,英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英國10月GDP季減0.1%,不及預期的成長0.1%,為連續二個月萎縮,也是2020年以來首次出現經濟連續下滑。
儘管歐美服務業火熱、製造業疲軟,但這一顯著分化或難以長期持續。
李徽徽認為,服務業火熱與製造業低迷的背離不會長期持續,歐美製造業低迷預計在明年上半年會出現明顯改善,服務業的補償效應將逐漸減弱,兩者分化將逐步收斂,回歸相對均衡。
原因在於兩者的相互依存性。李徽徽分析稱,服務業成長依賴製造業,製造業萎縮導致就業機會減少,薪資成長放緩,最終抑制服務業的消費需求。另外,供應鏈重組的陣痛仍在,全球產業鏈轉移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製造業短期的動盪,但也將催生新的供應鏈佈局機會,例如東南亞成為重要的承接地。最後,聯準會與歐洲央行的政策分化將影響兩地製造業恢復的速度,歐元區可能依靠更激進的寬鬆政策來改善製造業局面。
明年川普關稅的影響也需要密切關注。李徽徽表示,如果川普實施更高的關稅,將對美英歐經濟與PMI產生一系列影響。美國製造業短期受益,長期承壓,加徵關稅可能對美國製造業形成一定保護,提振本土產能與PMI,但關稅導致的進口成本上升將推高通膨,侵蝕企業獲利與消費者購買力。另外,歐洲是貿易順差型經濟體,汽車、機械、化工等主要產業對美出口依賴度高,若關稅壓力加劇,歐洲製造業PMI將進一步萎縮,經濟成長遭遇重挫。最後,關稅政策將推動跨國企業進一步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產能,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對美歐製造業構成長期競爭壓力。
趙雪情對記者分析稱,川普主張實行「高關稅、低監管、低稅率、精簡政府機構、驅逐移民」的政策組合,對美國經濟有多重影響。預計2025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大概率下行,高關稅及其引致的貿易報復措施和通膨回歸壓力將嚴重傷害美國經濟。
關稅成本將在很大程度上傳導至消費端,導致居民消費成本提高,私人消費成長可能快速回落。美國零售聯合會(NRF)的研究顯示,如果川普的新進口關稅提議付諸實施,美國消費者在消費能力方面每年可能損失高達780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爭端下,美國貿易逆差可能不會緩解,其進口需求或訂單將轉移至東協、墨西哥等其他國家。關稅政策及其引致的聯準會貨幣政策調整路徑變化將限制美國企業投資。
此外,趙雪情也表示,美國財政擴張速度可能放緩,驅逐非法移民政策將對美國勞動力市場和經濟活動產生較大衝擊,尤其在農業、建築、餐飲等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和服務業造成勞動力短缺,導致經濟活動減少和通膨壓力回升。
貨幣政策層面,趙雪情分析稱,川普上台後美國面臨再通膨風險,聯準會或將考慮放慢降息步伐,預計2025年降息節奏將更加謹慎,聯邦基金利率將逐步回落至3.75%—4%附近。歐元區降息需求更為“迫切”,在消費和工業依舊疲軟的情況下,將維持寬鬆節奏繼續降息,預計2025年存款利率將降低至2.0%。
面對即將於明年1月正式上任美國總統的川普所發起的加徵關稅,疊加近日總理賈斯汀·特魯多所領導的加拿大政府在財政部長令人震驚的辭職後陷入政治混亂局面,加拿大元兌美元匯率自11月以來持續暴跌,持續遭遇拋售的加元匯率(兌美元)目前已貶值至2020年3月疫情時期以來的最低水準。今年迄今,加幣兌美元匯率已下跌超過7%,此外,加拿大央行連續大幅降息之後,加拿大與美國之間的利率以及國債殖利率差距也對加幣構成拋售壓力。
週二,該主權貨幣延續了最近的大幅跌勢,再下跌0.5%,兌美元已貶值至1美元可兌換高達1.43加元,這是自新冠肺炎疫情首次導致加拿大政府「全面封城」以來的最低水平。隨著美國在北方的鄰國經濟成長幾乎停滯,以及加拿大政府官員們努力製定計劃以應對當選總統唐納德·川普所發起的加徵關稅威脅,加元匯率自川普勝選以來一直在下跌,近期加拿大國內政壇混亂更是加劇加幣跌勢。
對於本已疲軟的加拿大經濟來說,川普加徵關稅無疑是“雪上加霜”,畢竟美國乃加拿大多數產品最核心出口國,加拿大經濟可謂重度依賴對外出口,尤其依賴出口至美國。從近期杜魯道政府的動態消息來看,當時杜魯道空降海湖莊園似乎未能與川普領導的新一屆美國政府班底談妥,有媒體報道稱,川普當晚甚至對特魯道表示,加拿大可成為美國第51州,杜魯道可成為州長,引發加拿大輿論嘩然。川普近期在聲明中誓言,明年1月正式上台後將對加拿大加徵關稅,而杜魯道政府近期正在醞釀一系列對於加徵關稅的反擊舉措。
當地時間週一,加拿大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婭·弗里蘭突然宣布辭職,令外匯市場感到無比震驚。弗里蘭在辭職聲明中表示,主要原因在於她與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就如何應對美國加徵關稅威脅等問題存在巨大分歧。弗里蘭曾表示,如果川普上任後對加拿大產品加徵關稅,加拿大聯邦政府以及各省將予以強有力的關稅反擊進行回應。
加拿大媒體普遍表示,弗里蘭多年來為特魯多的忠誠盟友和最強幹將,她的辭職“令人意外”,並表示她的意外辭職不僅揭示了加拿大政府內部的巨大分歧,也加劇了市場對加拿大經濟前景的擔憂情緒。
來自巴克萊銀行的外匯策略師斯凱拉•蒙哥馬利•科寧表示,最近的加拿大政壇混亂局勢“是貨幣面臨更大麻煩的徵兆”,隨著加拿大經濟表現持續遜於美國,加元面臨更大的壓力,並且現在還面臨關稅這一巨大威脅。 「我們看到加幣持續面臨拋售重壓。」科寧在訪談中表示。
週一,自2020年以來一直擔任加拿大財政部長的弗里蘭在一封信中宣布辭職,信中表達了她對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推動短期支出以取悅加拿大選民措施的反對,例如減稅等擴大預算赤字的措施。川普在美國大選中獲勝後,弗里蘭被選中領導一個加拿大內閣小組,制定應對美國關稅政策的策略,她的突然離職無疑令加拿大選民質疑加拿大將如何應對川普政府。
川普已經威脅上任後將對加拿大徵收25%的關稅,來自德意志銀行的策略師邁克爾·普恩佩爾認為,市場本以為雙方將達成共識來解決關稅問題,但是在最近的加拿大國內政治焦慮之後,這項關稅更有可能被正式實施。
「簡單來說,除非加拿大政治領導層更加穩定,否則我們認為川普很可能將繼續在與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的貿易問題上採取最大化的貿易關稅策略。」這位策略師在週二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普恩佩爾表示,他領導的策略團隊的基線預測是加拿大將在2025年第一季提前舉行大選,最終將採取更緊縮的財政政策。
對加幣來說,政局混亂疊加川普強硬態度,拋售壓力可能只增不減,並且加拿大央行持續大幅降低借貸成本,導致市場預計加元與美元的利差將進一步擴大。週二早些時候,加拿大通膨率在三個月內第二次跌至加拿大央行目標以下,為政策制定者的大幅降息舉措提供了理由。
來自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部門的跨資產解決方案首席投資官吉姆•卡倫表示:「加拿大經濟目前正處於如履薄冰的狀態,而那裡的政治動盪正令經濟與貨幣匯率形勢進一步惡化。」他補充稱,除了加美的利差之外,政治情勢也在對加幣匯率帶來壓力。
由於政治風險不斷加劇,加元隱含波動率週二飆升至一年多以來的最高水準。
來自傑富瑞的外匯全球主管布拉德•貝希特爾表示,在「假日流動性」的推動下,加元在未來幾週甚至可能加速貶值至1加元兌1.4668美元。上次看到這一水準是在2020年3月19日。
今年迄今,加幣兌美元匯率已下跌超過7%,預計將迎來自2018年以來匯率表現最糟糕的一年。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最新統計數據,在截至12月10日的一周內,槓桿型對沖基金以及資管機構大幅增加了對加幣的看跌押注。
法國興業銀行的外匯策略主管基特·朱克斯在周二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加元「正在遭受千刀萬剮般的貶值趨勢」。 “加拿大央行已經取消了利率支持,關稅不確定性加重,政府正在掙扎著保持團結。”
通膨率頑強地高於目標水平,經濟成長率約3%,勞動市場維持強勁。綜合來看,這似乎是聯準會升息或至少維持利率不變的完美理由。然而,當聯準會公開市場委員會於週三宣布其政策決定時,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相反,期貨市場交易員幾乎可以肯定地認為,FOMC將宣布降息25個基點,這將使其目標區間降至4.25%至4.5%。
即使市場高度預期,這項決定也可能受到異常嚴格的審查。外媒發現,雖然9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預期會降息,只有63%的人認為降息是正確的做法。
前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總裁喬治週二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傾向於『不要降息』。讓我們拭目以待數據如何。25個基點通常不會影響我們的現狀,但我確實認為現在是時候向市場和公眾拭目以待發出信號,表明他們並沒有忽視通貨膨脹問題。
通膨確實仍然是決策者面臨的棘手問題。雖然年通膨率已從2022年中的40年高峰大幅回落,在2024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通膨率一直徘徊在2.5%至3%之間。聯準會將通膨目標定為2%。
預計商務部將於週五公佈,聯準會首選的通膨指標-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在11月上升至2.5%,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指數為2.9%。
在這種環境下,要證明降息的合理性,需要主席鮑威爾和委員會進行一些巧妙的溝通。喬治表示:「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隨著通膨數據的公佈,我們看到通膨率並沒有像之前那樣繼續下降。因此,我認為我們有理由保持謹慎,並認真考慮需要多大的政策寬鬆力度才能讓經濟重回正軌。
支持降息的聯準會官員表示,在當前環境下,政策不必如此嚴格,他們不想冒險損害勞動市場。
如果聯準會堅持降息,那麼自9月以來,聯邦基金利率將下調整整一個百分點。
雖然這是短期內相當大的寬鬆幅度,聯準會官員擁有一些工具,讓市場知道未來降息不會那麼容易。
其中一個工具是點陣圖矩陣,其中包含各成員對未來幾年利率的預期。該矩陣將在周三與《經濟預測摘要》的其餘部分一起更新,其中包括對通貨膨脹、失業和國內生產總值的非正式展望。
另一個工具是使用會後聲明中的指導方針來表明委員會對政策走向的看法。最後,鮑威爾可以利用記者會提供進一步的線索。
市場最密切關注的將是鮑威爾與媒體的對話,其次是點陣圖。鮑威爾最近表示,在他所描述的「強勁」經濟中,聯準會「可以更加謹慎地」考慮放鬆政策的速度。
紐約梅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前聯準會貨幣事務司司長萊因哈特表示:「我們將看到他們傾向於採取行動,開始上調通膨預期。點狀圖將稍微向上移動,最終將出現鷹派的削減。
大多數華爾街預測家認為,聯準會官員將提高對2025年通膨的預期,並降低對降息的預期。
點陣圖在9月更新時,官員表示明年將降息4季點。根據芝商所集團的FedWatch指標,市場已經降低了他們對寬鬆政策的預期,預計在本週降息後,2025年將降息兩次。
聯準會也有可能跳過1月的會議。華爾街預計會後聲明不會有太大變化。
官員們也可能提高對「中性」利率的預期,即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經濟成長的利率。多年來,這一水平一直保持在2.5%左右——2%的通膨率加上0.5%的「自然」利率水平——但最近幾個月一直在緩慢上升,在本週的更新中可能會超過3%。
最後,鑑於聯邦基金利率已接近目標區間的下限,委員會可能會將其隔夜回購操作利率上調0.05個百分點。 「ON RPP」利率是基金利率的最低水平,目前為4.55%,而實際基金利率為4.58%。 11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紀錄顯示,官員們正在考慮對利率進行「技術性調整」。
交易股票、貨幣、商品、期貨、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屬高風險行為,這些風險包括損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所以交易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
做出任何財務決定時,應該進行自己的盡職調查,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並諮詢合格的顧問。本網站的內容並非直接針對您,我們也未考慮您的財務狀況或需求。本網站所含資訊不一定是即時提供的,也不一定是準確的。本站提供的價格可能由造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財務決定均應完全由您負責,並且您不得依賴通過網站提供的任何資訊。我們不對網站中的任何資訊提供任何保證,並且對因使用網站中的任何資訊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未經本站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現、修改、傳播或分發本網站所含數據。提供本網站所含數據的供應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