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闻
分析
用户
快讯
财经日历
学习
数据
- 名称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无匹配数据
最新观点
最新观点
最近更新
港股投资的风险预警
尽管香港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相对健全,但港股市场仍然存在一些特定的风险和挑战,如港币与美元挂钩,外地投资者可能会面临汇率波动;中国内地的政策变化和经济状况对港股的影响等。
投资港股费用结构与税务
港股市场的交易成本包括总投资成本为买卖股票的交易费用、印花税、结算费用等,对于外地投资者,可能会涉及兑换港币所产生汇率转换费用,以及按照所在地的相关法规需缴纳的税款。
港股行业分析:非必需消费行业
港股市场非必需消费行业覆盖汽车、教育、旅游、餐饮、服装等多个领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为中国内地公司,占总市值的65%,因此受中国经济影响深远。
港股行业分析:地产建筑业
地产建筑业在港股指数中的份额近年已明显下降,但截2022年,它依然在市场上占有约10%的份额。包含了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房地产投资和物业管理等各个方面。
中国·香港
越南·胡志明
阿联酋·迪拜
尼日利亚·拉各斯
埃及·开罗
查看所有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全球主要央行降息步伐持续,澳大利亚联储周二自2020年以来首次降息,新西兰联储今日将利率再度下调50个基点。在最新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后,市场预计泰国央行下周也可能再度降息。 视觉中国图 澳大利亚联储2020年来首次降息 得益于通胀缓解,周二,澳大利亚联储自2
全球主要央行降息步伐持续,澳大利亚联储周二自2020年以来首次降息,新西兰联储今日将利率再度下调50个基点。在最新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后,市场预计泰国央行下周也可能再度降息。
得益于通胀缓解,周二,澳大利亚联储自2020年10月以来首次降息,将现金利率从4.35%下调了25个基点至4.1%。在去年12月公布的季度通胀率仅上升0.2%,2024年全年通胀率仅上升2.4%,回到澳大利亚联储2%~3%的目标区间后,市场已普遍预期本周降息。两年前,澳大利亚年通胀率一度达到7.8%的峰值。
但该行同时警告称,宣布战胜通胀还为时过早,并对进一步宽松的前景持谨慎态度。该行货币委员会在声明中表示:“虽然今天的政策决定承认通胀取得了可喜进展,但委员会对进一步放宽政策的前景仍持谨慎态度。由于劳动力市场强劲,通胀的上行风险仍然存在。”委员会还强调称,即使在此次降息后,货币政策仍然是限制性的。
澳大利亚联储主席布洛克(Michele Bullock)也给降息前景“泼冷水”:“我们的政策利率此前比其他国家上调得少。因此,只要通胀预期保持稳定,我们可以让降息进程更慢更久一些,逐渐将通胀恢复到目标区间,并保持较低的失业率。”
自2023年11月以来,澳大利亚联储一直将现金利率保持在4.35%。这一利率水平为2011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对于美国关税政策对其货币政策的影响,布洛克表示,美国提高贸易伙伴关税的计划可能对全球经济活动不利,“关税威胁和海外发生的事件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这是不可预测的。”
而对于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的中左翼工党政府来说,这一利率调整是一个受欢迎的进展。该政府将在5月17日的选举中寻求连任。澳大利亚财政部长查尔莫斯(Jim Chalmers)也表示:“这次降息是澳大利亚需要和应得的。虽然这不会解决我们经济和家庭预算中面临的所有问题,但确实会有所助益。”澳大利亚的高生活成本和住房短缺,预计将成为现任政府寻求连任时的主要问题。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的经济主管阿尔德(Gareth Aird)表示:“澳大利亚联储此次降息,更类似于缓解经济刹车压力,而不是给经济加速踩油门。低失业率意味着澳大利亚联储可以更缓慢地推进降息。”但他补充称,如果劳动力市场情况稍后恶化,也不能排除4月进一步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
凯投宏观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萨亚(Abhijit Surya)预计,在当前的全球宽松周期中,预计澳大利亚房产业以及更广泛的经济活动都将复苏,中期通胀仍面临上行压力,本轮降息周期中,澳大利亚联储可能只会再降息两次。
在通胀放缓且经济需要刺激的背景下,新西兰联储周三也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3.75%。新西兰元对美元随即下跌,90天期的银行票据期货上涨,因为市场已押注该行4月大概率(93%)还将再降息25个基点,并在今年年底前持续降息进程。
该行在政策声明中表示:“经济前景与中期通胀保持一致,使货币委员会有信心继续降息。”该行还调降了未来几个月的现金利率轨迹预测,不过调降幅度较小,仅为25个基点。按照最新预测,新西兰基准利率到6月将降至3.45%,年底将降至3.10%,低于11月时该行给出的3.2%的预估值。该行认为,“较低的利率将鼓励消费,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预计将对商业投资决策造成压力”。
新西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卡尔(Jarrod Kerr)称:“该声明意味着,新西兰联储正释放出更多降息信号,新西兰基准利率路径被再次调降。”
与澳大利亚联储较晚加入本轮降息潮不同,自去年8月以来,新西兰联储已将利率累计下调了175个基点。该国通胀放缓为新西兰联储提供了放宽政策更大的余地,并借此提振该国正在努力摆脱的深度经济衰退。
此前,作为退出疫情时期刺激措施的全球领先者,新西兰联储自2021年10月累计加息525个基点,以遏制通胀,为该国自1999年引入官方现金利率以来最激进的紧缩政策。然而,惩罚性的借贷成本对需求造成了沉重打击,使新西兰经济在去年第三季度陷入1991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盛宝(Saxo)亚太区高级销售交易员金(Junvum Kim)表示:“尽管存在通胀风险和特朗普关税政策等全球层面的不确定因素,但新西兰联储此次大幅降息,足以表明其重振经济的决心。”
同样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还有东盟第二大经济体泰国。周一的官方数据显示,泰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去年增长2.5%,低于市场预期中值2.7%。该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委员会(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uncil)还预测,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为2.8%,远低于政府的目标。
泰国总理佩通坦(Paetongtarn Shinawatra)周二紧急呼吁该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者之间进行“更密切”的合作,以支撑经济增长,努力将泰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提高到3.5%。“各方携手合作很重要,只有一方无法完成这项工作。”她称。
市场解读称,这说明泰国政府对泰国央行迟迟无视政府降息呼吁的做法,越来越不耐烦。佩通坦此前虽未公开呼吁降息,但曾将泰国央行的自主权描述为“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障碍”。她的政府此前通过了一项更大的预算案,向弱势群体发放数十亿美元的现金,以缓解他们的生活成本,获取选民支持。
在总理发话后,泰国财政部副部长拉简萨库(Paopoom Rojanasakul)周二也表示,泰国央行应考虑降息,以可持续的方式将通胀率降至1%~3%的目标范围内。
泰国央行在去年10月意外降息25个基点后,就将政策利率持续稳定在2.25%。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的经济学家谭(Krystal Tan)称:“经济复苏乏力,加上温和的物价压力,为下周降息敞开了大门。泰国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只是时间问题。”
不仅仅经济增长乏力,官方数据显示,泰国私人投资在去年10~12月当季,连续第三个季度录得下降。受到家庭债务激增以及制造业发展受阻等影响,泰国经济过去十年平均增长率不到2%,落后于许多东盟邻国。
惠誉旗下BMI部门的一份报告也称:“最新的经济数据增加了泰国央行降息的紧迫性。由于增长低于央行此前预期,下周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我们预测,下周降息后,泰国央行年内还有5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这将支持未来几个季度的私人投资活动。”
英国通胀率突然飙升,给市场和央行打了个措手不及。
周三,英国国家统计局(ONS)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创下10个月来的最高水平,远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2.8%和上月2.5%的涨幅。
数据显示,通胀反弹的主要推手来自食品、机票价格上涨以及私立学校学费上涨。ONS首席经济学家Grant Fitzner表示:
“今年1月机票价格下降幅度低于往年同期,部分原因是圣诞节和新年期间航班时间安排的影响。食品和非酒精饮料成本也出现上涨,尤其是肉类、面包和谷物价格。此外,新的增值税规则导致私立学校学费在本月上涨了近13%。”
更令市场担忧的是,核心通胀率(剔除能源、食品、酒精和烟草后)从上月的3.2%升至3.7%。英国央行衡量国内通胀压力的关键指标服务业通胀率也从4.4%上升至5%。
分析认为,这些数据可能会强化英国央行对降息提振经济的谨慎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央行曾在2月初将基准利率下调至4.5%,这是今年的首次降息。当时央行还预计通胀率将在第三季度攀升至3.7%,但强调这主要受全球能源成本上涨和管制价格变化的影响,同时预期国内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减弱,“到2027年通胀率将回落至2%的目标”。
Capital Economics副首席英国经济学家Ruth Gregory表示,如果通胀上升趋势比预期更持久,可能会导致降息速度放缓或幅度减小。
面对通胀意外反弹,英国财政大臣Rachel Reeves表示,推动经济增长和“让人们口袋里有更多钱”仍是政府的优先事项,同时承认“数百万家庭仍在为维持生计而苦苦挣扎”。
报告发布后,英镑一度走高,触及1.2635美元,但随后回落至1.2606附近。
2月17日,微软宣布在波兰追加投资7亿美元,以扩大公司于当地的云端运算及AI基础设施,同时与波兰国防部合作改善该国的网络安全。微软总裁称,这是对2020年宣布在波兰建设数据中心后的追加投资。
这段时间,欧洲正在AI领域拼命刷存在感。上周的巴黎AI峰会上,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投资2000亿欧元(约合1.5万亿人民币)以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法国总统马克龙官宣了法国版的“星际之门”,未来几年将在AI领域投入1090亿欧元(约合8260亿人民币)。
在大模型点燃新一轮AI竞赛以来,OpenAI、谷歌、Meta为代表的硅谷巨头吸引了全球目光,欧洲的表现则略显平淡。如果以市场估值看,承载着欧洲“最大希望”的法国AI初创公司Mistral估值约为5.8亿欧元,和大洋彼岸的OpenAI(3000亿美元)、xAI(750亿美元)、Anthropic(600亿美元)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一向以AI监管闻名的欧洲,此番下重本要打造欧洲自己的大模型,能在全球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吗?
“我经常听到别人说欧洲落后了,而美国和中国已经领先。我不同意,因为 AI 竞赛远未结束,”冯德莱恩上周心有不甘地说道,同时她宣布启动“InvestAI”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欧盟将筹集2000亿欧元用于AI投资,其中200亿欧元将专门用于打造AI超级工厂,这些超级工厂将拥有10万张上一代AI芯片,大概是目前在建AI工厂的四倍。欧委会在去年12月宣布了7家首批AI工厂,接下来很快就会宣布第二批的5家超级工厂。
此前,法国AI初创公司Mistral就警告称,训练高复杂度大模型所需要的超算设施还有很大缺口。欧盟计划打造的“十万卡集群”,主要就在于弥补算力缺陷,同时AI超级工厂还会通过开源AI软件工具、打造协同办公和创业枢纽、加强技能培训等方式营造创新生态。
欧委会称,“Invest AI”的超级工厂项目如果能顺利推进,则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公私合作项目。今年晚些时候,欧盟还将发布“Apply AI”计划,旨在推动关键行业中AI工业应用的落地。
“如果法国和欧洲要留在AI的牌桌,就必须迅速迎头赶上,欧洲人的第一场战斗是投资、投资、投资。”马克龙一再强调。
在眼下的时间节点,欧洲为何猛然发力、斥巨资投AI?
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胡子南向记者分析,当前,欧洲在AI初创企业数量和风险投资规模上远逊于中美,并且在云计算、芯片等基础设施上也严重依赖美国。此外,俄乌冲突暴露出欧洲在卫星、通信等领域的技术短板。再加上欧洲此前AI投资相对分散,尚未形成真正合力。即便欧盟通过颁布《人工智能法案》等试图主导AI伦理标准,但技术实力不足大大削弱了其话语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对在AI领域落后于中美两国的现状感到极为不安。胡子南进一步指出,这种忧虑并非单纯源于技术竞争,而是根植于对经济安全、地缘政治和数字主权乃至未来全球秩序主导权的多重担忧。经济层面,若失去AI主导权,欧洲或将彻底沦为美国技术巨头的“数据殖民地”,传统工业优势被智能化浪潮瓦解。政治层面,数字主权缺失将使欧盟在国际事务、技术标准制定中丧失议价能力。文化层面,欧洲引以为傲的“人性化技术治理”理念若缺乏技术实力支撑,最终可能沦为空洞的道德口号。
就像上世纪末,沙丘路(sand hill road)成就硅谷一样,科技创新很多时候都和“钱”有关。
据国际风投公司Accel统计,过去的2023年到2024年间,美国、欧洲和以色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资总额达560亿美元,当中约80%流向了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的占比仅为20%。预计2024年美国AI公司的融资额约达250亿美元,欧洲预计只有64亿美元左右。
近期,欧洲雄心勃勃发布千亿投资计划,正是意在扭转这一困局。不过,在几位受访专家看来,欧盟如果不能解决钱从何来的问题,这些千亿项目也就难以摆脱“画饼”的嫌疑。
欧盟此次AI投资也承袭了此前芯片法案的总体模式。据报道,在欧盟承诺的2000亿欧元AI投入中,大头出自私营部门,包括黑石集团、私募基金KKR、殷拓集团(EQT)等20多家投资机构,还有Spotify、空中客车、欧莱雅、梅赛德斯、西门子、萨博等欧洲公司,共同承诺出资1500亿美元,其余500亿欧元将从欧盟现有的数字化相关基金中划款,包括数字欧洲计划、地平线计划和“InvestEU”等。
马克龙的1090亿欧元投资,主要来自加拿大投资公司 Brookfield(200亿欧元)和阿联酋声称未来几年可能为法国数据中心投资的500亿欧元,在此之外,亚马逊、资管公司阿波罗、云计算公司FLUIDSTACK等公司声称将会落地几亿到几十亿不等的AI投资。
投资计划很美好,后续资金能否到位,就要遭受现实的考验。胡子南指出,欧盟的2000亿欧元中仅有500亿来自公共资金,其余1500亿需通过政策引导撬动私营部门投资。这种模式旨在最大化资金杠杆效应,同时分散财政风险,但是这就存在资金能否落实的难题。此外,欧洲内部协调难度较高,各国利益分歧可能影响资金落地效率,因此欧盟对于AI投资的使用效率会远低于中美。
近些年来,欧盟在AI行业的号召力更多体现外界常言的“布鲁塞尔效应”。姚旭表示,在科技监管领域,欧盟制定的规则体系对域外国家行为体的影响是非常超前且深远的,其中包括知名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前两年通过的《数字服务法》(DSA)和《数字市场法》(DMA),还有2024年开始正式实施的欧盟《人工智能法案》(AI Act)。
随着AI展示出愈来愈强大的功能,科技治理显然有其必要性,但欧盟热衷“造法”则屡被诟病过度监管、抑制创新,给科技公司增添额外的合规负担。
欧洲似乎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马克龙上周表示,如果我们把监管排在创新前面,我们就不会有任何科技创新,人们也会说,“欧洲有很好的监管,但连一个科技公司都拿不出手”。
欧盟的风向似乎也在转变。从媒体实际接触到的欧委员各级官员、欧洲议会立法者、欧洲国家外交官到科技行业、非政府组织来看,欧盟近来正在简化规则,削减对大大小小企业的繁重监管。日前,欧央行行长拉加德还和冯德莱恩发表联合署名文章,肯定了放松监管的行动,认为欧盟“不能作茧自缚、浪费原有的独特优势”。
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朱悦向记者分析,欧盟的政策天平从严监管转向重发展是这几年比较明显的趋势,这一点在立法上也能清晰反映出来,前些年欧盟通过的GDPR、DSA、DMA是监管为主,后面的《数据法案》会平衡一些,到《人工智能法案》就是一部相当宽松的法,给企业留下了特别大的灵活调整空间,尤其是对接近前沿的模型企业来说,很少会有实质性的义务。再往后的《云和人工智能发展法案》是以帮助和促进企业发展为主,虽然去年还有一个偏治理的《数字公平法》,但促发展的整体趋势是清楚的。
这几年,欧洲也不乏AI初创企业,比如法国的Mistral AI、美法合资的Hugging Face、德国的Aleph Alpha、DeepL等,其中Mistral AI直接对标OpenAI,想要打造欧洲版的ChatGPT,一周前上线的AI助手“Le Chat”还小火了一把,在苹果应用商店的全球下载量一度跃升到第三,仅次于ChatGPT和DeepSeek。不过,根据大模型测评网站RankedAI的榜单,Mistral AI的大模型Mistral Large在全球已排到第27位,被ChatGPT、DeepSeek、Claude、通义千问、Gemini等甩在身后。
此番欧洲高调官宣千亿投资计划,无疑也是想有一个杀手级的大模型和科技巨头,然而欧盟陷入的不仅是融资难题。
胡子南表示,欧洲缺乏统一数字市场,本土科技公司难以抗衡美国巨头垄断,特别是难以摆脱对美国技术(如AI芯片)和安全框架的依赖。再加上欧洲高福利政策导致财政调节空间收窄,研发投入集中于渐进式改良而非颠覆性创新,都导致其AI产业落后的结构性困境难以逆转。最后欧盟极有可能出现资金落地不到位,监管法规难以实现足够放松,反而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局面。
在此之外,英国脱欧的回旋镖也打回了欧洲身上。姚旭指出,从艾伦图灵到后被谷歌收购的DeepMind,反映出英国在AI等科技领域的家底不薄。而且不像大部分欧洲国家偏重某一环节,英国从科研到商业转化都有雄厚实力。但是英国脱欧后,欧盟失去了一大块科技合作和产业转化的主阵地,英国和欧盟之间没办法如此前一样直接形成合力,从而也会对欧盟追赶发展AI的步伐形成一定制约。
不过,在姚旭看来,欧盟发力AI也有长板可以凭借。首先是基础科研和人才优势,再加上长时间的工业化和智能制造积淀,也为之后AI广泛应用、赋能实体经济打下基础。
此外,在“算力即王牌”的大模型时代,欧盟可以不受限制获取先进算力也是一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姚旭提及,根据拜登卡在任期最后发布的《人工智能扩散监管框架暂行最终规则》,美国更新出口管制政策,把全球国家分成三大类别,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等11个欧盟核心成员国被划入Tier1级别,可以不受限制获取美国主导的先进AI芯片产品。部分欧盟国家在Tier2级别,但非美国核心盟友的AI芯片进口限制,不影响欧洲关键区域获取强大的算力支撑,建设更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拓展AI能力边界。
尽管关税风险暗流涌动,美股却意外创下历史新高。
当地时间2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可能对汽车、半导体和药品征收约25%进口关税,相关决定最早将在4月2日正式宣布。在关税阴霾下,美股却并未受到太大冲击。18日,标普500指数反而创下历史新高。
股市狂欢背后,风险不可忽视。威灵顿投资管理董事总经理、多元资产联席总监Nick Samouilhan对记者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股市为全球贸易环境带来了不确定性,一系列政策的影响尚未显现。这些措施增加了通胀波动的风险,可能引发金融环境进一步收紧。此外,这类政策的针对性较强,通常聚焦于特定行业或地区,给相关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前景带来了重大风险,并且使全球市场的前景愈发复杂。
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是,特朗普1.0时期的关税政策常常引发全球股市巨震,而如今市场的反应却相当平淡,这背后暗藏哪些玄机?
从此前预告的“对等关税”到如今的汽车、半导体和药品关税,特朗普的政策对其他国家和美国自身都会造成冲击。
美国进口的汽车约占50%,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另一半来自其他主要汽车生产国。汽车关税可能会对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和韩国的汽车制造商造成严重的打击。
半导体关税或将对韩国、日本等国造成严重影响。韩国是全球重要的半导体生产国,大量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在半导体材料、设备以及部分半导体零部件领域具有很强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药品关税或将对印度和瑞士等国造成严重影响。印度是全球主要的仿制药生产和出口大国。瑞士拥有诺华、罗氏等全球知名的制药企业,在创新药研发和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瑞士制药企业对美国市场的出口规模也较大。
对于美国自身而言,关税这一间接税也会对消费和经济造成冲击,还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报复,进而影响美国企业盈利和股市前景。
美国信用卡门户网站CreditCards.com发布的报告显示,约五分之一的美国人表示,他们购买的商品比往常要多,主要是因为担心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消费者对潜在物价上涨和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加剧。
对消费者来说,对价格上涨的担忧往往会刺激囤货行为,尤其是非易腐食品、卫生纸和医疗用品,他们急于在成本进一步上涨之前购买商品。报告显示,当被问及特朗普计划征收的关税对大件商品购买的影响时,22%的受访者表示会产生“重大影响”,而30%的受访者表示会产生“一些影响”。
关税提高了进口商品的成本,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促使企业通过涨价将一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随着依赖外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行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这可能导致更广泛的通胀压力,阻碍美联储降息,并减缓经济增长,围绕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打击消费者信心。
尽管特朗普关税动作频频,但标普500指数却逆势创下历史新高。
这背后和特朗普政策“雷声大雨点小”息息相关,更多是为了谈判。2月13日,特朗普宣布将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并称将考虑对使用增值税制度的国家输美产品额外征收关税。不过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并未立即开始执行,给谈判留下了窗口。
2月18日预告的汽车、半导体和药品关税可能也是类似策略。特朗普表示,加大关税力度是为了吸引制造商进入美国,他希望在宣布新关税前 “给企业时间进来”。“当他们进入美国并且在这里有自己的工厂时就没有关税了,所以我们想给他们一点机会。”
关税政策尚未真正成为威胁,而人工智能热潮仍在波折中继续。Samouilhan表示,人工智能股票的崛起标志着一场根本性的经济变革,挑战了将其看作投机泡沫的观点,投资科技公司仍然具有优势。美股“七巨头”已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公司适应这一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发展壮大铺平了道路。2025年,预计盈利增长有望扩大至其他行业。随着未来更多行业与企业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红利将惠及更广泛的领域。
瑞银全球财富管理美洲区首席投资官Solita Marcelli预计,短期内一系列宏观不确定性将加剧波动,但良好的基本面应能继续支撑股市。
得益于稳健的企业盈利和优质公司众多,美股仍然具有吸引力。但Samouilhan也提醒,风险依然存在,尤其是政策引发的通胀可能影响利率和股市。关税增加了市场出现更大幅度调整的可能性,这可能导致金融环境收紧。特朗普已经为潜在的市场不利反应找到了理由,他会将责任归咎于美联储,而非其关税政策。在宏观经济波动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管理质量和整体质量至关重要,极大地影响着美国股市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在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看来,鉴于特朗普政策的不可预测性较强,投资者也需要保持灵活,做好应对政策预期差与股市波动的准备,2025年对美股持“谨慎乐观”态度。
尽管特朗普关税政策尚未造成美股股灾,但摩根士丹利E-Trade交易和投资董事总经理Chris Larkin提醒,总体而言,市场仍在努力摆脱去年12月初以来的盘整。来自华盛顿的消息,尤其是关税方面的消息,可能会继续成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
在标普500指数创历史新高之际,担忧的声音不绝于耳。
BTIG技术分析师Jonathan Krinsky警告美股可能出现大幅下跌,或在3月之前深度回调。美股可能比看起来更脆弱,尽管标普500指数达到历史高点,但其成分股中只有不到60%的股票高于其50日移动平均线,这表明市场中相当一部分股票并未参与上升趋势。
美股的上涨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巨头。在经历了持续的牛市后,美股“七巨头”Alphabet、亚马逊、苹果、Meta、微软、英伟达和特斯拉的总市值逐步逼近20万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德国、英国和印度股市的市值总和。
美股估值水平已达历史第三高点,仅次于1999年末和2021年末。
钟正生提醒,标普500指数市盈率(PE)月均水平在2024年12月录得29.1,达到了98.0%的历史分位水平。2024年12月,经过10年通胀调整以平滑经济周期的席勒市盈率(CAPE)为37.9,达到1881年以来98.3%的历史分位水平。美股PE和CAPE的绝对水平均达到历史第三高点,仅次于1999年末和2021年末。回过头看,前两次估值达峰后,美股都经历了深度调整,2000—2001年和2022年,两段时期内标普500指数最深跌幅分别达37%和25%。
不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多高算高,而在于合理性。钟正生表示,本轮美股高估值存在一些合理性,与企业较强且稳定的盈利表现相符,也体现了投资者“弃债转股”的行为,AI及科技股投资热情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有区别。高集中度也有合理性,头部企业与其他企业盈利表现存在分化,而且标普500指数多数企业的表现不弱,可谓“头重脚不轻”。
美国经济和企业盈利保持积极,美股的高估值、高集中度或许能够延续,但钟正生提醒,宏观层面的不确定性已经上升。
特朗普政策引发的通胀上行风险或是美股重大威胁。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美国通缩风险高于通胀风险,实施财政扩张并阻挠美联储过度紧缩是符合经济逻辑的。但在第二任期,美国经济的核心矛盾是管控通胀,特朗普主张的减税、财政扩张和关税政策,又或是对货币政策不合时宜地干预,都可能加大通胀上行风险。2022年以来能观察到美股对通胀问题的敏感性,当通胀过高或者通胀下降较慢时,美股都可能出现调整压力。
接下来关税和贸易保护政策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逐渐显现。例如,美国的关税以及其他贸易保护行为或不利于全球科技行业,放大美股高集中度的风险,美股大型科技企业对全球经贸关系和非美经济生态有较高暴露。FactSet数据显示,标普500上市企业中平均42%的收入来自海外,其中信息技术、通讯服务两个行业的海外收入分别高达56%和49%。
美国财政和债务压力也是美股不得不面对的风险。新冠疫情以来,美国经济和股市高度依赖财政刺激,2020年至2021年,特朗普和美国前总统拜登先后祭出大规模财政刺激并大幅举债,造就了美股的牛市,但也为2022年高通胀和财政刺激退坡后美股的调整埋下伏笔。2023年5月,美国通过了新的债务上限,此后又见证了美国债务攀升与美股牛市。2025年伊始,美国触及新的债务上限,投资者对于美国债务风险以及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否持续的讨论也在增多。
交易股票、货币、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
做出任何财务决定时,应该进行自己的尽职调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并咨询合格的顾问。本网站的内容并非直接针对您,我们也未考虑您的财务状况或需求。本网站所含信息不一定是实时提供的,也不一定是准确的。本站提供的价格可能由做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财务决定均应完全由您负责,并且您不得依赖通过网站提供的任何信息。我们不对网站中的任何信息提供任何保证,并且对因使用网站中的任何信息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未经本站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