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闻
分析
用户
快讯
财经日历
学习
数据
- 名称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公:--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
预: --
前: --
无匹配数据
最新观点
最新观点
最近更新
港股投资的风险预警
尽管香港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相对健全,但港股市场仍然存在一些特定的风险和挑战,如港币与美元挂钩,外地投资者可能会面临汇率波动;中国内地的政策变化和经济状况对港股的影响等。
投资港股费用结构与税务
港股市场的交易成本包括总投资成本为买卖股票的交易费用、印花税、结算费用等,对于外地投资者,可能会涉及兑换港币所产生汇率转换费用,以及按照所在地的相关法规需缴纳的税款。
港股行业分析:非必需消费行业
港股市场非必需消费行业覆盖汽车、教育、旅游、餐饮、服装等多个领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为中国内地公司,占总市值的65%,因此受中国经济影响深远。
港股行业分析:地产建筑业
地产建筑业在港股指数中的份额近年已明显下降,但截2022年,它依然在市场上占有约10%的份额。包含了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房地产投资和物业管理等各个方面。
中国·香港
越南·胡志明
阿联酋·迪拜
尼日利亚·拉各斯
埃及·开罗
查看所有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美国来自中国药品的进口额2022年达到69.5亿美元,比上年的8.2亿美元大幅增加。中国在美国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今年以来急剧下降,但药品和EV领域的供应链目前成为美国面对中国之际的弱点。
美国对中国制造的药品的需求正在激增。在未经批准的状态下紧急进口抗癌药物等与生命直接相关的药物的事例接连出现。美国医药品整体来自中国的进口额2022年相比上年增至8倍。联邦国会担心被中国抓住经济安全方面的弱点,开始研究对策。
“将采取国外抗癌药物‘顺铂’的临时进口许可措施”,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局长罗伯特·卡利夫6月2日在推特上发布了这一消息。未经批准药物的紧急供应商是中国的齐鲁制药。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7月10日宣布,已许可齐鲁制药向美国出口更多产品。一位发言人解释称,“在获批的制药企业能够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之前,只能继续进口未经批准的药物”。
美国来自中国药品的进口额2022年达到69.5亿美元,比上年的8.2亿美元大幅增加。今年增长势头也不会停止,仅1~5月就达到2021年的2倍以上。
要增加的药品除了抗癌药之外,还有免疫抑制剂、循环系统治疗药。在美国,抗癌药物的需求量增加,导致药品供不应求。此外,医药大国印度的制药工厂曝光的质量问题也加剧了供应不足。犹如填补空白一样,中国制造的药品出现猛增。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尼尔斯·格雷厄姆(Niels Graham)说,“中国政府推进尖端医药品制造的强化,马上就可以使用的优质药品开始流向全世界”。2022年中国占美国药品进口额的比例达到9.6%,相比2021年以前的1%左右增加至约10倍。
有观点认为中国制造的人气今后将持续下去。华盛顿的一位贸易相关的律师表示,“了解物美价廉的中国医药产品优势的医疗专业人士可能会继续使用”。
在事关国民生命的医疗领域依赖中国似乎将成为安全风险。抱有危机感的美国总统拜登于2022年9月签发了增强美国国内产能的总统令。但由于并非对企业具有强制性的措施,因此收效甚微。
联邦国会将采取行动,让政府行动起来。执政党民主党的议员6月22日提出了一项下调同盟国药品进口关税的法案。将让日欧的产品更容易在价格上对抗中国产品。
对中国的依赖加强的不仅仅是药品。车载电池等纯电动汽车(EV)材料的来自中国的进口也在激增。锂离子电池2022年来自中国的进口额为90.4亿美元,增至上年的2倍以上。中国占进口总额的比例达到12.5%,相比2018年增加至5倍。
今年1~5月进一步扩大,份额增至近20%。EV不可或缺的镍和石墨等重要矿物对中国的依存度在2022年达到8成。随着美国国内的EV销量的增加,来自中国的材料进口正在扩大。
美国政府向汽车和电池制造商提供巨额补贴,以鼓励国内生产。但工厂的建设和投产需要时间,“预计2025年以后才能全面增加供应”,丸红华盛顿事务所的阿部贤介说。
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针对EV材料表示,“就像1970年代的石油和2022年的欧洲天然气一样,存在被用作安全方面的武器的危险性”。
美国政府力争到2025年将中国产EV材料排除,但并非易事。中国在美国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今年以来急剧下降,但医药品和EV领域的供应链目前成为美国面对中国之际的弱点。
华泰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本周可谓是“超级政策周”,即周一中国召开政治局会议后,本周四-周五美欧日三大央行也将陆续公布7月货币政策会议决议。其中,美联储加息周期最“靠前”,也可能最早结束。7月联储大概率加息25bp,同时维持6月FOMC点阵图的前瞻指引(今年包括7月再加两次),此后是否继续加息将主要视数据而定,尤其通胀数据。
首先,美联储加息周期最“靠前”,也可能最早结束。
7月联储大概率加息25bp,同时维持6月FOMC点阵图的前瞻指引(今年包括7月再加两次),此后是否继续加息将主要视数据而定,尤其通胀数据(参见《7月联储或如期加息但后续相机而动》,2023/7/24)。虽然6月通胀超预期下行,但估计联储短期没有必要改变此前今年6月后再加息两次的指引、避免金融条件过度宽松,议息决议外的主要关注点在对真实利率水平的表述。
美国政策利率进入“5字头”后,联储进入“谨慎加息”阶段,7月后是否继续加息预期将取决于:1)通胀;2)劳工市场、尤其是服务业就业情况;以及3)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韧性而定。
逻辑上,如果消费需求、尤其是服务消费超预期降温、劳工需求增长继续回落,那么联储最担心的、劳工价格推动的粘性通胀也可能开始降温,为联储今年不再加息带来可能性。如果通胀如所判断的超预期回落(参见《美国通胀或将超预期下行》,2023/7/11),基准情形下,9月大概率再度“跳过”加息,11-12月加息概率也可能略低于50%。
欧央行通胀和加息周期滞后联储1-2个季度,所以大概率加息结束也晚于联储。
7月大概率加息25bp,但考虑到近期增长动能明显回落,欧央行也可能不再提前“承诺”加息,更加强调决策是数据依赖。近期欧元区增长动能明显回落:7月欧元区综合PMI下行至48.9,连续2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制造业PMI更是回落至42.7,低于欧债危机期间的水平。
此前较为鹰派的委员,如荷兰央行行长诺特立场也意外向“中性”转变,他表示,潜在通胀趋于稳定,但需要看到更多决定性证据;可能需要关注加息太多的风险。
因此,不排除7月会议上欧央行不像此前会议一样提前“承诺”9月加息,而届时加息与否取决于通胀和工资数据。考虑到其他鹰派委员(执委Schnabel以及德国央行行长Negal)态度并未出现明显转向,且欧元区当前通胀压力超过美国,工资压力下半年还将继续回升,欧央行在9月份继续加息的概率仍然较高,欧央行结束加息周期或晚于美联储。
日央行大概率按兵不动。
但主要关注点在是否调整对2025年的核心通胀预期至2%以上(目前为1.6%)——如果做出此调整,则市场将再次开始憧憬BOJ退出YCC,日元可能走强,而如果本次会议不做调整,判断日本的经济基本面走势也可能令市场对YCC退出的预期挥之不去。
受益于疫后重启以及2022年底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日本经济动能在2023年上半年快速修复(参见《再论日央行退出YCC的概率及影响》,2022/12/25)。同时,日本通胀持续位于高位,显著高于2%的通胀目标:6月核心通胀(剔除生鲜食品)和核心-核心通胀(剔除生鲜食品和能源)分别录得3.3%和4.3%。
考虑到近期日本国债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且日央行并未就调整YCC与市场沟通,预计7月会议比较大可能性是按兵不动,但本次会议可能会上调通胀预测:4月会议上日央行预计2023财年核心通胀为1.8%,显著低于当前彭博市场一致预期(2.9%)。往前看,如果日本经济基本面持续走强,虽然现任央行行长植田可能不会“提前沟通退出YCC”,但市场对此的猜测将难以消退。
英国智库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表示,与气温有关的诸多问题将带来巨大损失,气候变化是全球经济面临的下一个重大冲击,市场将面临大幅回调。
查塔姆研究所警告称,随着气候危机的恶化,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灾难。比如,随着气温升高农作物歉收,食品通胀可能会加剧。埃博拉和猴痘等在炎热环境中肆虐的疾病也可能加速传播。
随着政府加强对碳排放的监管,依赖碳的行业也可能崩溃。这些影响可能会通过供应链问题波及其他经济领域。
报告称,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如迈阿密和阿姆斯特丹——的房地产投资也可能受到影响,受影响地区的一些市场活动可能会停止。
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在保险市场上发生,美国保险公司State Farm和Allstate最近已经决定停止向加利福尼亚州的新客户销售财产险和意外险,部分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让保险公司理赔压力巨增。
查塔姆研究所全球经济和金融项目主任Creon Butler表示,极端天气事件,如本周南欧和美国遭遇的前所未有的热浪,将变得更加频繁和具有破坏性。
“气候变化造成的严重经济和金融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考虑到迄今为止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支出存在巨大缺口。”他称。
Butler补充称,这一点(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可能还没有反映在资产价格中。他指出,人们过于乐观地认为,技术将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且市场倾向于更关注通胀等更直接的问题,而不是气候变化等更复杂、更长期的问题。
该智库预测,未来5年内,市场可能面临气候变化导致的大幅回调。
“无论目前市场对气候风险保持平静的原因是什么,大幅回调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大。拖延得越久,调整的幅度可能就越大,潜在的触发因素也就越多。”Butler表示。“不能再认为这些是高度不确定或遥远的前景。在许多情况下,即使缓解政策加速,它们现在是不可避免的。”
一些其他专家也警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曾准确预测2008年金融海啸、被称为“末日博士”的知名经济学家鲁比尼(Nouriel Roubini)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是使世界经济陷入“慢动作火车失事”的众多力量的一部分。
联合国下属的国际劳工组织的一项研究预计,到2030年,全球每年将损失超过2%的总工时,要么是因为天气太热导致工人无法工作,要么是因为工人不得不放慢工作速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发布了每季度一次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23~2024年全球经济将出现3.0%的低增长。对于截至目前保持坚挺的经济来说,高通货膨胀和货币紧缩长期化带来下行压力的隐忧增强。
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达到6.3%,实现了新冠疫情后的迅速复苏,但目前却逐渐失去驱动力。2022年只有3.5%,已经低于2000~2019年的平均水平(3.8%)。
由于1~3月发达国家和南欧地区的餐饮及旅游等服务消费表现坚挺,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相较于4月公布的上次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等普遍减速,IMF认为多数国家的增长势头不会持久。
IMF将美国的2023年经济增长率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达到1.8%。IMF认为:“(因疫情下发放现金而增大的)过剩储蓄的大部分已经花掉了”,预测称消费势头将会减弱。美国2024年的增长率预期下调0.1个百分点,降至1.0%。
截至1~3月已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的欧元区方面,预计2023年将是0.9%的低增长。虽然因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旅游业复苏而上调了0.1个百分点,但预计德国全年将出现0.3%的负增长。
日本方面,考虑到访日游客等带来的消费拉动效果,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上调至1.4%,比上次预期高出0.1个百分点。
IMF上次于4月进行预期时曾强烈担忧的美国银行破产等金融动荡暂时稳定下来,这一点构成积极因素。不过,在转换防疫政策后曾受到期待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变化,看不到拉动整体增长的力量。
关于中国,IMF指出:“由于房地产低迷,国内投资低于预测”。在增长率预测当中,2023年仍保持5.2%不变,2024年仍保持4.5%不变,这是因为面向海外出口高于预期。IMF正在警惕年轻人失业率较高等经济结构劣势。
世界经济增长率预期今后很有可能会恶化。最大的焦点是高通胀。IMF把发达国家2023年的剔除能源和食品因素的通胀率比4月的预测上调了0.3个百分点,2024年上调了0.4个百分点。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2023年96%的国家超过物价目标,2024年将有89%的国家超过物价目标。
由于全球气温上升造成的干旱以及俄罗斯停止经由黑海的出口协议,谷物等食品价格也有可能再次高涨。如果货币政策紧缩长期化,将给经济造成强烈的下行压力。
IMF呼吁优先抑制通胀,除了货币紧缩外,削减政府支出及增税也有可能成为手段。IMF还指出,为了防止债务危机进一步扩大,需要国际性的合作体制来处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重组。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近日发布的2023长期预算展望报告显示,2023财年公众所持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98%,2029财年将升至107%,超过历史高点。报告警告,处于高位且不断增加的债务将使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推高偿付给美债持有者的利息支出,给财政和经济前景带来显著风险。
近年来,美欧日等多个国家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这不仅是当前全球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亦是多国政府债务规模快速增长的直接推手。由于美国国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美国政府债务问题有明显的负面外溢效应。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美国政府债务规模相对偏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部门债务余额与GDP之比(即政府部门杠杆率)持续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美国政府部门杠杆率高出二十国集团成员均值13个百分点左右。从本质上看,经济增速下滑导致的长期财政收支失衡是美国政府债台高筑的主要原因。比如,早在2017年,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便签署了《减税和就业法案》,尝试通过更大规模的举债来为减税提供资金支持,当时就引发了全球对美国政府债务问题的担忧。
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美国政府债务规模连年攀升、债务闹剧反复上演,不仅会对其国家信用造成负面影响,也会进一步限制其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损害美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过去几个月,市场避险情绪的变化导致美股、美债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今年5月下旬,美国标普500波动率指数一度升至20以上的相对高位,一个月期美债收益率更是突破6%,投资者对于美国政府债务违约的恐慌使得资本市场震荡加剧。一旦市场避险情绪演绎到极致,国际资本的流动可能会对其他一些国家造成沉重打击。例如,2013年5月,美联储超预期释放缩减资产负债表的信号,投资者担忧宽松政策将提前结束,美债收益率迅速上行,全球金融市场陷入“缩减恐慌”之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缩减恐慌”的冲击下,国际资本迅速流出,本币大幅贬值。
总之,美国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反复出现,不仅会对美国国内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也会使全球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恐将面临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等多方面金融压力。
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政策利率料将继续保持高位,政府债务压力或进一步加重,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报告显示,美国政府净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将由2022财年的1.9%猛增至2023财年的2.5%,在2033财年或将达到3.6%,这一数值明显高于德、法等其他发达经济体。
总体来看,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在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的配合下,短期内美国政府仍可以实现“财政赤字货币化”,美国国债出现实质性违约的概率并不大。不过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国际货币体系加快多元化探索以及数字货币日趋成熟,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影响力将遭受更多挑战。若美国政府继续忽略财政收支状况,肆意举债,其债务违约风险将明显提升。国际社会呼吁,美国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管控自身财政收支及债务风险,稳定全球经济金融体系。
北京时间7月27日(周四)02:00,美联储将公布利率决议。市场预期美联储这次将再次加息25个基点。然而,是否有可能再次加息的指引将决定市场的反应。如果美联储暗示加息已经结束,那么美元可能会面临压力,但任何有关需要做更多工作的暗示都可能证明是一个意外,这将支撑美元的复苏。
美银美林分析师Michalis Rousakis表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发出的稳定信息应该会限制前端利率和美元的下行空间。”他解释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不太可能在新闻发布会上排除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
据CME“美联储观察”:美联储7月维持利率在5.00%-5.25%不变的概率为0.2%,加息25个基点至5.25%-5.50%区间的概率为99.8%;到9月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0.2%,累计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84.9%,累计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15.0%。
道明证券首席美国宏观策略师Oscar Munoz在给客户的报告中称:“虽然我们预计7月将是美联储本周期的最后一次加息,但我们认为美联储不太愿意发出这种转变的信号。”这种观点在许多研究报告中很常见。
对于美联储本周利率决议后鲍威尔给出的指引,分析师Yohay Elam表示将有三种情况:
1. 鲍威尔将暗示会进一步加息,但不是迫在眉睫。这样的平衡将意味着9月将再次暂停,然后在11月最后一次加息,这种情况概率很高;
2. 将连续加息。回到每次会议都加息的路线将是鹰派的,概率中等;
3. 静观其变。这种鸽派的可能性很低。虽然鲍威尔可能更愿意在当前水平结束紧缩周期,但委员会中充斥着鹰派。不断下降的通胀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担忧使得鲍威尔发出进一步加息门槛已经很高的信号的可能性很小。
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未来可能采取的行动有三种可能性:9月连续第二次加息,11月加息一次,或者7月之后不再加息。大家都在猜测最终会发生什么,因为经济一直违背预期。但现在,不可否认的是,乐观情绪正在弥漫。
PNC金融服务集团首席经济学家Gus Faucher表示:“到9月底美联储再次召开会议时,就业增长放缓和通胀进一步放缓的情况将变得更加明显,因此我认为美联储将采取观望态度。”他说,美国的经济放缓将继续,美联储将推迟进一步加息。
并非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7月份的加息将是美联储本轮加息的最后一次。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的经济学家Avery Shenfeld表示,他认为美联储的加息“可能还没有结束”。他表示:“如果他们看不到劳动力市场紧张局势的缓解,美联储很可能在9月份再次加息。
尽管美联储官员自己预计在本周会议后会再次加息,但许多交易员认为他们是在虚张声势:市场已经消化了美联储明年将降息、而不是再次加息的预期。
荷兰国际首席国际经济学家James Knightley和其他荷兰国际经济学家上周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美联储将继续发出进一步加息的信号,但随着信贷周期的转向,我们怀疑它能否坚持下去。”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宏观策略师Henry Allen周一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尽管美联储最终将在某个时候停止加息,但值得记住的是,市场此前曾因没有认真对待美联储更为强硬的信号而陷入困境,之后又开始迎头赶上。”
经济学家说,美联储下次会议定于9月召开,届时美联储官员还将有两轮关于通胀和就业市场的官方月度报告需要考虑,这些数据可能会让美联储下一步的行动更加明朗。
交易股票、货币、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
做出任何财务决定时,应该进行自己的尽职调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并咨询合格的顾问。本网站的内容并非直接针对您,我们也未考虑您的财务状况或需求。本网站所含信息不一定是实时提供的,也不一定是准确的。本站提供的价格可能由做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财务决定均应完全由您负责,并且您不得依赖通过网站提供的任何信息。我们不对网站中的任何信息提供任何保证,并且对因使用网站中的任何信息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未经本站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