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聞
分析
使用者
快訊
財經日曆
學習
數據
- 名稱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無匹配數據
最新觀點
最新觀點
最近更新
港股投資的風險預警
儘管香港法律體系和監管框架相對健全,但港股市場仍存在一些特定的風險和挑戰,如港幣與美元掛鉤,外地投資者可能會面臨匯率波動;中國內地的政策變化和經濟狀況對港股的影響等 。
投資港股費用架構與稅務
港股市場的交易成本包括總投資成本為買賣股票的交易費用、印花稅、結算費用等,對於外地投資者,可能會涉及兌換港幣所產生匯率轉換費用,以及依照所在地的相關法規需繳納的稅款。
港股產業分析:非必需消費產業
港股市場非必需消費產業涵蓋汽車、教育、旅遊、餐飲、服飾等多個領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為中國內地公司,佔總市值的65%,因此受中國經濟影響深遠。
港股產業分析:地產建築業
地產建築業在港股指數中的份額近年來已明顯下降,但截至2022年,它依然在市場上佔有約10%的份額。 包含了房地產開發、建築工程、房地產投資和物業管理等各個方面。
中國·香港
越南·胡志明
杜拜
奈及利亞·拉各斯
埃及·開羅
查看所有搜尋結果
暫無數據
①國際金融協會(IIF)週二發布的最新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顯示,1月外國投資者積極佈局中國資產;②當月中國股票和債券吸收的外資淨流入總和超過了100億美元,這也是自去年8月以來,外資首度同時加碼中國股票和債券。
其中,外資對中國股票的樂觀情緒無疑顯得特別難得。
報告顯示,新興市場股票在當月整體遭遇了明顯外流,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股票在當月遭遇的資金淨流出量達到了115億美元。
不過,中國股票在此背景下卻顯現出了獨樹一格的魅力。 1月,中國股票吸收了2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為去年9月那輪大行情以來之最。
在債券方面,1月非居民向新興市場債券淨投入了450億美元,其中81億美元流入中國債券,其餘368億美元則流入了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債券。
整體而言,報告顯示,1月新興市場股票和債券資產合計迎來了354億美元的國際資金「淨流入」——儘管債券和股票之間存在巨大差異。
國際金融協會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歸來後試圖重塑全球秩序,加之人工智慧發展的持續演變,都對新興市場(股市)造成了衝擊。
「債務資金流入與股票資金流出之間的差異,凸顯了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美國貨幣政策風險和全球經濟逆風持續存在的情況下,投資者仍然偏好相對穩定的固定收益工具”,IIF表示。
上述報告的統計期,整體涵蓋了1月新興市場資產開年的外資流動。值得一提的是,自1月中旬左右以來,新興市場股票其實已經出現了大幅反彈——MSCI新興市場股票指數累計攀升了近10%。
而與最新資金流向數據相貼合的是,這波反彈也恰恰是由中國科技巨頭們帶動的。 DeepSeek浪潮的橫空出世幫助BAT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這幾家中國頂尖的科技巨頭在此期間分別大漲了30%、62%和40%。
相較之下,國際金融協會認為,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的拋售「加劇了」其他新興市場的拋售。
近年來,新興市場信貸息差與美國科技股之間的相關性已顯著增強。根據統計,新興市場信貸息差與那斯達克100指數之間的相關性高達91.2%。
IIF報告也指責川普政府再次採取保護主義措施,特別是對一系列產業徵收關稅。
其中,印度受到的影響最大,自去年10月份以來,外國投資者已從印度股市撤資200多億美元,當時川普贏得大選的可能性開始增加。韓國股市的資金流出額也超過了10億美元。
不過,新興市場債券在此期間依然表現強勁。 IIF認為,新興市場本幣債券的韌性“尤為顯著”,巴西、印度和波蘭的債券持續受到外國需求的青睞。
IIF表示,如果美國利率像預期的那樣居高不下,新興市場央行維持相對較高的利率將使「新興市場債券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套利交易」。
中國通訊設備大型企業華為技術已避開美國的製裁,開始再次向世界市場發動攻勢。全球首款三折疊螢幕智慧型手機在東南亞等地上市。將因制裁而被切斷採購的晶片改為自主開發,到全球南方(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尋找銷路。即使在中美對立的情況下,也穩紮穩打地力爭重回成長路線。
2月18日,華為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發表會,宣佈在海外發售三折疊螢幕手機「Mate XT」。
Mate XT於2024年9月先於排在折疊式螢幕手機首位的韓國三星電子上市。如果將螢幕全部展開,則為10.2英寸,接近平板電腦。雖然在中國先行發售,但作為拉動品牌成長的旗艦機型,將進軍海外市場。
沙烏地阿拉伯、泰國、墨西哥……,銷售市場均為全球南方的主要國家。旗艦機型拓展海外市場是智慧型手機重新發動攻勢的訊號。
在川普第一次執政的2019年以後,對華為的製裁逐步加強。美國政府將華為列入實施事實上的禁運措施的“實體清單”,並禁止使用美國技術的產品出口。
華為無法與代工高性能半導體的台積電(TSMC)進行交易,也無法生產支援高速通訊標準「5G」的智慧型手機。
美國制裁將華為從「天堂推下地獄」。美國調查公司IDC的統計顯示,2020年4~6月最後一次居世界首位的市佔率急劇下降,從2021年1~3月開始跌出了前5名。
制裁已經生效6年。雖然川普重返美國總統寶座,但華為也復活。
香港調查公司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華為2024年10~12月中國的出貨量年增15.5%,時隔3年再次躍居份額首位。
業績也出現復甦。華為的董事長梁華在廣東省政府召開的會議上透露,華為2024年的營業收入年增約2成,超過8,600億元。與制裁後最明顯下降的2021年相比,恢復到成長約4成的水平,也接近歷史最高的2020年。
復活的原動力是本應被美國政府封鎖的半導體技術的進步。
華為子公司從事半導體設計的海思半導體開發出電路線寬7奈米(奈米為10億分之1公尺)的尖端產品,被認為由中國半導體代工企業中芯國際(SMIC)生產。
從研發到生產一條龍在中國完成的自主半導體搭載於2023年8月發售的「Mate60」上,實現了等效5G的性能。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當時在報告中得出結論稱,「削弱中國技術實力的計畫已經失敗」。
目前,商用等級的最尖端晶片的電路線寬為3奈米,台積電領先。華為已經追趕至落後2代的技術水準。
華為磨練了研發能力,正面突破了美國的「包圍圈」。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比例從制裁前的10%左右上升至20%左右。 2023年的研發費用換算成日圓約3.4兆日圓,創歷史新高,2024年也增加。
在歐盟(EU)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4年研發投資的全球排名中,華為排在第6位,超過了排在日本企業首位的豐田(第27位)。
中國政府也在支持華為。中國領導階層提倡加大對高科技產業投資的「新質生產力」。華為的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的政府補助約73億元,增加至2018年的近5倍。大部分是研發費用。
華為當前的復甦依賴經濟減速的中國市場。要完全復甦,必須重新開拓海外市場。
美國川普政府有可能進一步加強對華包圍圈。預計在美國、日本和韓國等部分西方國家的銷售將繼續受到限制。開拓對華為限制和警覺感較弱的全球南方市場的成敗將左右其成長。
美國總統川普2月18日表示,計劃最早4月公佈的對進口汽車加徵的關稅「在25%左右」。主要目標被認為是從德國及鄰國墨西哥等國進口的汽車,但如果日本車也成為加徵關稅的對象,日系車廠商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打擊。
川普先前曾表示,計劃最快4月2日宣布對汽車加徵關稅。川普在1月20日就職當天指示美國商務部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4月1日之前完成對世界各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等的調查並報告結果。
目前,美國對進口乘用車徵收2.5%的關稅。在2月18日的記者會上,川普也表示正在考慮提高對半導體和藥品的加徵關稅。
關於對半導體和藥品加徵關稅,川普表示:「會在25%以上。而且,在這一年中,(稅率)會大幅提高」。
川普也藉用高關稅對各國企業施壓,促使其將生產基地轉移到美國。
川普表示:“我會給你們所需的時間,將(生產基地)轉移到美國。如果在美國國內建廠,就不會徵收關稅。我想給你們一個機會”,暗示出在4月之前可能會與外國政府和企業進行談判。
川普2月13日剛剛指示引入“對等關稅”,將關稅提高到與貿易對象國對等的水平。在2月18日的記者會上,他再次對歐盟表達不滿:“沒有進口美國的汽車和農產品”、“我們面臨著35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要求歐盟採取措施,降低對美國產品的關稅等。
近日,受「央行購金熱」推動,高盛上調了對黃金的年底目標價,畢竟,光是2024年12月,全球央行就購入了108噸黃金。
2月18日,巴克萊也發布報告稱,儘管今年黃金創下新高,但仍可能進一步上漲,原因有三:
第一,去美元化已成為了長期利好因素,推動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需求;第二,中國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黃金的需求都在回升;第三,雖然美國利率上升可能會對黃金帶來一定的下行風險,但這種風險可能是短期且影響有限的,巴克萊仍預計今年美聯儲會有一次預計25基點的降息。
根據巴克萊的模型,截至1月,黃金的上漲與其驅動因素一致,並且,雖然巴克萊尚未獲得2月的完整數據集,但目前的數據表明,黃金將繼續面臨上行壓力。
近期,中國對黃金的需求回升,主要由央行購買推動。
在暫停了六個月後,中國人民銀行自去年11月以來恢復了黃金購買。巴克萊指出,通常,央行一旦開始購買黃金,往往會進入一個長期購買週期。
巴克萊補充道,在更廣泛的外部風險面前,中國人民銀行可能會繼續推動外匯儲備多元化,將其黃金儲備的比例拉近至全球平均水平。
除了中国,西方国家对黄金的需求也在显著增加。
自美國大選以來,全球黃金實體需求激增,美國的需求特別突出,美國COMEX黃金庫存自11月以來上漲了120%,而倫敦金屬交易所(LBMA)的黃金和白銀庫存則有所下降。
巴克萊表示,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國黃金進口的五大來源國之一,川普政府計劃對這兩個國家加徵的關稅,暫時不排除貴金屬的影響。
進一步,由於關稅預期導致了美國黃金價格的溢價,近兩個月以來,大量黃金已從全球金庫和金條銀行轉移到了美國。
例如,歷史上,瑞士和英國曾是美國黃金出口的兩大市場,但自2024年12月以來,貿易流向發生了逆轉:瑞士對美國的黃金出口激增至64.5噸,自11月以來增加了11倍;同一時期,瑞士對倫敦的黃金出口激增至14.3噸,比前一個月以來增加了11倍;同一時期,瑞士對倫敦的黃金出口激增至14.3噸,比前一個月以來增加了11倍;同一時期,瑞士對倫敦的黃金出口激增至14.3噸,比前一個月以來增加了14倍,這表明瑞士黃金渠道通過美國和黃金渠道直接流向美國。
巴克萊的模型表明,截至1月,黃金的上漲與其驅動因素一致,並且,雖然巴克萊尚未獲得2月的完整數據集,但目前的數據表明,黃金將繼續面臨上行壓力。具體模型如下:
使用實際收益率和美元的5年滾動回歸模型,黃金的平均R平方約為60%,預測出的當前黃金價格約為每盎司2100美元,明顯低於現貨價格。但是,如果將央行需求和不確定性納入迴歸分析,平均R平方躍升至81%,且與現貨價格的差距幾乎消失。
週三,越南國會批准了2025年新的經濟成長目標,將GDP成長率從6.5-7.0%上調至至少8.0%。此外,越南國會也通過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計畫。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基建當屬於連接越南北部最大海港——海防與中國邊境城市昆明的新鐵路建設。該鐵路預計全長391公里,途經越南首都河內,目前總價為83億美元,其中部分資金將來自中國政府的貸款。
越南交通部長Nguyen Hong Minh表示,該鐵路計劃在今年開工,並於2030年完工,列車最高時速可達160公里,目標是貨運與客運兩用。
除了鐵路之外,越南國會還批准了核電廠發展的政策,計劃在2031年底建成越南第一座核電廠。此外,越南國會允許馬斯克名下的SpaceX在當地提供Starlink衛星網路服務,並保留對當地子公司的完全所有權。
越南一直尋求升級其老舊的鐵路系統,並將交通運輸路線的更新視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而中國作為亞洲地區高鐵發展的領導者,同時也在越南的高鐵發展中擁有關鍵角色。
同時,中國與越南北部接壤,也是越南最大的貿易夥伴。據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報告稱,今年1月,中越鐵路貨運量激增,從廣西出口的貨櫃數量增加了760%。其中纖維板增加了1000%,液晶螢幕增加了254%,柴油引擎成長了33%。
而建設一條標準規矩的軌道連通中越兩國,意味著中國與越南在未來可以透過新鐵路線進行貿易,並進一步促進旅遊業和貨物貿易的繁榮。
目前尚未確定由誰承建這條鐵路,但專家對中國公司參與該項目建設的前景十分樂觀,指出中國在高鐵建設方面的熟練程度和成本優勢使其在投標時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一名在越的中國企業家在去年年底時透露,如何實施該項目的更多細節仍未公佈,但中國公司有機會參與其中,如果最終以部分承包商的身份參與,那麼預計電信、信號和電力系統方面將成為合作的主要領域。
去年底,越南總理範明正在訪問雲南時也曾希望中國鐵建集團參與中越鐵路建設項目,並強調該項目將加強中越兩國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兩廊一帶倡議」下的伙伴關係。
他也建議中國鐵建參與越南的其他重點交通項目,包括其總規模在670億美元的越南國內高鐵項目以及中越邊境高速公路等。
亞洲重要貿易國家新加坡對美國的黃金出口規模在1月攀升至近三年來的最高水平,這一統計數據進一步表明川普加徵關稅引發全球新一輪貿易戰所帶來的無比濃厚避險投資情緒,帶動關鍵市場價格差異,並且已經引發全球黃金貿易層面的劇烈波動。這個亞洲城市國家對於美國的金條出口規模已經創2022年以來新高,紐約與倫敦黃金市價差擴大——主要受川普加徵關稅政策帶來的避險情緒推動,黃金加速流向美國。
根據新加坡企業發展局的統計數據,上月從該東南亞城市國家運往美國市場的貴金屬黃金規模增至約11噸,較12月增長27%,創下2022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準。通常情況下,新加坡的黃金主要流向亞洲中國,集中在中國、印度以及日本韓國這四大黃金需求國。
近期全球黃金市場動盪加劇,現貨金價以及黃金期貨價格均已接近歷史最高位,並朝著3000美元這段歷史新高關口奔去。金融市場擔憂川普政府可能大舉加徵關稅引發各國報復性關稅,進而引發史上最大規模貿易戰,導致紐約黃金期貨價格較倫敦基準價出現異常高溢價,這種期貨與現貨高溢價背後核心支撐邏輯在於美國投資者避險投資情緒急劇升溫,他們擔憂特朗普新一輪的加徵關稅舉措,美國通膨,這些也是黃金加速流入美國的核心催化劑。
「全球精煉廠的黃金正加速湧向美國。」來自Metals Focus 董事總經理Nikos Kavalis表示。
新加坡擁有Metalor Technology SA旗下的LBMA認證黃金精煉廠,即倫敦金銀市場協會認證。 Metalor新加坡總經理拒絕對此置評。
Kavalis指出,在正常情況下,新加坡市場的金條或精煉黃金主要出口至亞洲需求旺盛的國家。若區域性質的消費不足,則流向黃金主要終端市場——倫敦,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大規模流入美國。
在周二交易時段,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的黃金期貨價格徘徊在每盎司約2,925美元,而倫敦現貨金價則徘徊在約2,912美元,價差約13美元。 1月時的黃金期貨與現貨的價差更大,月末一度超過50美元。
有歷史統計數據顯示,上一次新加坡對於美國的黃金出口激增發生在全球新冠疫情爆發期間,當時邊境和貿易限制引發了對黃金期貨合約交割能力的擔憂情緒。在2020年7月,新加坡對美國的黃金出口量上升至約26噸。
對於黃金價格後市行情而言,華爾街金融機構可謂非常樂觀。隨著全球避險投資需求強勁推動之下,黃金現貨與期貨價格距離3000美元這一史詩級關口越來越近,華爾街頂級投資機構們開始憧憬金價今年可能收於3100美元之上,甚至來自美國銀行的市場分析師預測黃金價格在強勁投資需求與央行購金需求的合力推動下可能觸及3500美元。
長期以來的傳統避險資產——美元與美債,因美聯儲降息預期大幅降溫、美國預算赤字預期愈發龐大,以及特朗普主導的美國新一輪全球關稅政策反复無常而受到全球投資者冷落與拋售,尤其是美國政府愈發龐大預算赤字促使債務償還壓力不斷增長,進而避黃金
包括美國銀行在內的華爾街投資機構甚至開始定價2025年美聯儲“全年不降息”,這種鷹派市場預期疊加愈發龐大的美債利息,以及特朗普領導的新一屆政府以“對內減稅+對外加徵關稅”為核心的促經濟增長與保護主義框,美國財政部發債規模可能被迫在通貨膨脹.債券市場在今年頻繁出現大幅拋售。
因此,隨著市場對於美元與美債的避險投資需求自今年以來不斷衰減,非常有利於黃金作為僅有的「安全避風港」屬性大類資產的無比強勁避險投資吸引力,這也是為什麼今年以來黃金價格強於基準的股債資產表現。
華爾街金融巨頭高盛週一將截至2025年底的黃金價格預測從每盎司2,890美元大幅上調至3,100美元,核心邏輯在於全球央行黃金購買需求的持續強勁成長。高盛也將全球央行的黃金購買需求假設從先前的每月41噸上調至每月50噸。高盛補充表示,如果購買規模達到平均每月約70噸,假設投資人部位正常化,到2025年底金價可能將攀升至每盎司3,200美元。
國際大行瑞銀(UBS)近日發布的一份研報顯示,該行上調黃金價格預測,預計2025年黃金高點將突破3200美元/盎司,瑞銀認為,市場避險情緒持續,宏觀經濟不確定性、美國財政赤字惡化以及地緣政治風險,都可能繼續支撐黃金價格上行。
來自美國銀行的大宗商品策略團隊表示,隨著全球央行黃金購買主導市場,全球投資需求只需增加1%,黃金就能達到美國銀行預測的3,000美元基準目標,投資需求超預期增加10%則將使金價升至每盎司3,500美元。美國銀行指出,中國市場是愈發充滿活力和看漲情緒愈發濃厚的全球黃金市場的其中一個核心支柱。
過去一周,業界有關川普政府可能重估美國黃金儲備價值的猜測可謂「此起彼落」。而在不少經濟學家看來,川普若真推行此舉,雖然可能「肥了」美國財政部的錢袋子,卻可能給依然處在「量化緊縮」(QT)進程中的美聯儲帶來麻煩。
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做法雖無QE(量化寬鬆)之名,卻有QE之實。
Wrightson ICAP經濟學家Lou Crandall週一在給客戶的報告中就寫道,在債務上限的限制下,重新估價美國黃金儲備庫存雖然可能看起來很誘人,但這將對金融體系產生深遠影響——最終將增加流動性並延長美聯儲縮表的時間。
目前,美國財政部將其持有的實體黃金抵押給聯準會以換取現金。而如果川普決定將黃金儲備的價值從每盎司42.22美元重估為目前將近3,000美元的市場價值,這將使財政部黃金儲備的抵押價值從約110億美元上升到約7,500億美元。
據悉,儘管川普政府可能尚未認真考慮這一想法,但近幾週有關此舉的爭論已愈演愈烈,因為人們認為在達成新的債券上限協議之前,此舉將能夠有效延長財政部在債務上限下的借款能力。
然而,Wrightson ICAP經濟學家Lou Crandall在周一報告中則寫道,對於聯準會來說,這項價格調整將導致其資產負債表上作為資產端的黃金憑證價值上升,同時也將增加負債端美國財政部一般帳戶(TGA)裡的現金餘額規模。
“從狹義的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看,這其實相當於新一輪的QE政策”,Crandall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財政部使用這些憑空多出來的收益——資金將從TGA帳戶中流出,並流入銀行準備金帳戶。
美銀美國利率策略主管Mark Cabana本週稍早也曾認為,黃金重估對聯準會資產負債表的影響類似於QE——這是一種「無QE之名的QE」:無需美聯儲實際操作,就能"憑空"創造近7000億美元資金,用於各種政府優先事項。
最終,政府重估黃金持有量的做法,也將與聯準會目前正在實施的縮表政策背道而馳——這一過程也被稱為QT,始於2022年6月。
迄今為止,聯準會已將資產負債表規模減少了超過2兆美元。但係統公開市場帳戶中目前仍有約6.8兆美元,遠高於新冠疫情前4兆美元左右的水平。
目前,圍繞著聯準會QT何時結束的話題,在華爾街可以說仍迷霧重重。儘管不少華爾街策略師先前預計聯準會將在3月底前停止縮表,但許多人近期已將QT結束預測推遲到2025年晚些時候,甚至預計在2026年結束。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近幾週表示,資產負債表縮減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並指出準備金規模與2022年年中其實大致相同。
同時,Cabana表示,聯準會資產的任何增加都將「大大」延長QT政策的期限,因為政策制定者將「更遠離」其正常化目標。其估計,以目前每月400億美元的縮表速度,QT政策將不得不再運行一年半才能消化額外的剩餘流動性,甚至需要重新提高每月縮表速度以趕上。
考慮到這些對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深遠影響,外界目前有說法認為對財政部黃金持有量進行重新估價的可能性不大,這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樣做的好處微乎其微,而公關方面的反響可能會很混亂,」Cabana表示,「如果接下來債務上限問題變得更為緊迫,財政部在今年春夏之際找到一個創造性的法律技術解決方案,我們不會感到驚訝。然而,我們預計對黃金儲備重估不會成為其首選的解決方案。」
交易股票、貨幣、商品、期貨、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屬高風險行為,這些風險包括損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所以交易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
做出任何財務決定時,應該進行自己的盡職調查,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並諮詢合格的顧問。本網站的內容並非直接針對您,我們也未考慮您的財務狀況或需求。本網站所含資訊不一定是即時提供的,也不一定是準確的。本站提供的價格可能由造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財務決定均應完全由您負責,並且您不得依賴通過網站提供的任何資訊。我們不對網站中的任何資訊提供任何保證,並且對因使用網站中的任何資訊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未經本站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現、修改、傳播或分發本網站所含數據。提供本網站所含數據的供應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