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聞
分析
使用者
快訊
財經日曆
學習
數據
- 名稱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無匹配數據
最新觀點
最新觀點
最近更新
港股投資的風險預警
儘管香港法律體系和監管框架相對健全,但港股市場仍存在一些特定的風險和挑戰,如港幣與美元掛鉤,外地投資者可能會面臨匯率波動;中國內地的政策變化和經濟狀況對港股的影響等 。
投資港股費用架構與稅務
港股市場的交易成本包括總投資成本為買賣股票的交易費用、印花稅、結算費用等,對於外地投資者,可能會涉及兌換港幣所產生匯率轉換費用,以及依照所在地的相關法規需繳納的稅款。
港股產業分析:非必需消費產業
港股市場非必需消費產業涵蓋汽車、教育、旅遊、餐飲、服飾等多個領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為中國內地公司,佔總市值的65%,因此受中國經濟影響深遠。
港股產業分析:地產建築業
地產建築業在港股指數中的份額近年來已明顯下降,但截至2022年,它依然在市場上佔有約10%的份額。 包含了房地產開發、建築工程、房地產投資和物業管理等各個方面。
中國·香港
越南·胡志明
杜拜
奈及利亞·拉各斯
埃及·開羅
查看所有搜尋結果
暫無數據
這是過去十年來,美國第二次退出巴黎協定。這項決定將使美國作為全球最富裕國家,與伊朗、利比亞和葉門一起,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不參與巴黎氣候協議的國家。
美東時間週一,美國總統川普一上任,白宮就表示,川普將再次讓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這是過去十年來,美國第二次退出巴黎協定。這項決定將使美國作為全球最富裕國家,與伊朗、利比亞和葉門一起,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不參與巴黎氣候協議的國家。
此舉在人們的普遍預期之中。長期以來,川普一直都對全球暖化持懷疑態度。他揚言全球暖化是個騙局,並一直大力推動解除對美國石油和天然氣鑽探公司的監管,使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
由於水力壓裂技術和美國德州、新墨西哥州等地近年來的鑽探熱潮,美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
聯合國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表示,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相信,美國的城市、州和企業「將繼續展現遠見和領導力,努力實現低碳、有彈性的經濟成長,創造高品質的就業機會…至關重要的是,美國在環境議題上保持領導地位。 。
此前,川普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也曾讓美國退出了巴黎協定,但當時正式退出流程花了數年時間,直到2020年11月4日才正式生效。而在2021年1月,前總統拜登上任後,就立刻推翻了川普的決定,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議。
而這次的退出可能所需時間較短,可能只要一年。因為根據規定,2015 年《巴黎協定》的簽署國必須向聯合國正式通知退出,然後等待一年才能生效。也就是說,美國正式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的時間可能會是在2026年。
前氣候談判代表、法國高級政策顧問保羅沃特金森(Paul Watkinson)表示,川普這次的退出可能對全球氣候努力造成更大的破壞。
美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被視為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貢獻者。美國的退出削弱了全球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雄心,再次引發了人們長期以來的疑問:三十年來應對氣候變遷的國際框架是否能勝任這項任務。
根據聯合國最近的報告,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3度以上。科學家警告說,這一水平將引發海平面上升、熱浪和毀滅性風暴等連鎖反應。
華盛頓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氣候中心總監李碩表示,美國的退出可能會削弱美國在太陽能和電動汽車等清潔能源市場與中國競爭的能力:“中國肯定會贏,而美國可能會進一步落後。”
「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已經開始,」世界資源研究所所長阿尼·達斯古普塔( Ani Dasgupta)表示,「退出《巴黎協定》不會保護美國人免受氣候影響,但它將使中國和歐盟在蓬勃發展的清潔能源經濟中佔據競爭優勢,並導緻美國工人的機會減少。
由於美國聯邦政府即將觸及債務上限,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日前致函美國國會稱,財政部從當地時間1月21日起採取非常措施,以避免債務違約。
耶倫在信中呼籲國會盡快採取行動,提升或暫停債務上限,以保護美國的信譽和經濟穩定。財政部預計在1月14日至1月23日之間觸及新的債務上限。因此,財政部將和過去十多次面臨債務上限生效的威脅時一樣,採取超常規措施。
耶倫指出,財政部從1月21日至3月14日啟動“暫停發行債券期”,其間,將暫停為公務員退休和殘疾基金以及郵政退休人員健康福利基金注入新資金,以確保政府在現有資金框架下繼續運轉,但如果債務上限未能在短期內解決,美國可能面臨債務違約。
美國國會曾在2023年通過決議,暫時暫停債務上限,但該措施已於2025年1月2日到期。美國當選總統川普提名的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近日表示,若得到川普支持,將與新政府合作探討取消債務上限的可能性。
若債務上限未能及時解決,美國政府或面臨違約風險,對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可能造成嚴重衝擊。國際信用評等機構惠譽本月警告,美國將在2025年面臨“重大財政政策挑戰”,包括債務上限、預算撥款及稅收政策等。
設定債務上限,旨在限制財政部透過發行新債來籌集資金的能力,防止政府無限制地增加債務。但美債面臨觸及上限已成為常態性問題。自1939年設定450億美元債務上限以來,已有103次調整。從債務上限調整的頻率可見,美國政府長期存在收支不平衡問題。根據最新數據統計,美國公債規模總額已突破36兆美元,約是美國2023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30%,創下歷史新高。
美國債務上限的設定不僅未有效控制債務的擴張,反而成為兩黨博弈的角斗場。其最主要的分歧在於提高債務上限的同時,透過何種方式削減財政赤字。因此,兩黨對於提高債務上限的附帶條件各持所見,導致陷入僵局。由於目前正處於總統權力交接時期,這次美債觸及新的債務上限的時間節點較為敏感。鑑於共和黨控制國會兩院,川普政府會想盡辦法解決債務危機,但兩黨政治博弈不可避免,必定會不停試探對方底線,為黨派利益甚至不惜賭上國家信用。
業界預計,2024財年美國預算赤字可能達1.87兆美元。川普政府也可能延續其2017年任期時的減稅政策,這將導致10年內再多4兆美元赤字。
最新數據顯示,英國經濟持續顯露疲弱態勢。分析指出,零售不如預期、企業投資前景黯淡、與歐盟之間貿易呈現下滑趨勢,多重下行風險顯示英國經濟今年第一季成長情勢也不樂觀,在通膨意外緩和的背景下,英國央行進一步降息的預期正在上升。
英國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11月,英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季增0.1%。其中,英國服務業較上季成長0.1%,製造業較上季萎縮0.4%,建築業較上季成長0.4%。去年9月和10月,英國經濟均較上月萎縮0.1%。
儘管去年11月英國經濟出現些許成長,但在截至11月的3個月內,英國經濟較上季零成長。先前英國央行預計,英國經濟在去年第四季環比也將出現零成長。
智庫英國董事學會(IOD)首席經濟學家安那·利奇說,在2024年7月至11月的五個月中,英國經濟有四個月的成長速度低於預期,很可能在2024年下半年已經陷入停滯。
英國12月零售數據意外下滑,增加了第四季經濟萎縮的風險。英國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英國零售額較上月下跌0.3%,11月零售額向下修正為季增0.1%;去年第四季,英國零售額較上月下跌0.8%,較去年同期上漲1.9%。
一些研究機構對英國今年第一季的成長也不看好。英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預計,2025年一季度,英國經濟僅能達到0.3%的成長。
英國與歐盟在貨物進出口方面均呈現下跌趨勢。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11月,英國向歐盟出口額為141億英鎊,較上月下跌1.3%,從歐盟進口貨物256億英鎊,較上季下跌1.2%。
有分析認為,歐盟是英國主要的貿易夥伴。由於脫歐導致的進出口邊境貨物管理不良,英國與歐盟的貿易受到明顯影響,不利於英國經濟成長。包括英國商會等在內的組織呼籲,工黨政府需要積極推動英國的貿易發展。
英國商會研究總監史都華‧莫里森說,英國經濟成長乏力,英國GDP將在2025年和2026年略有回升,但這主要是由政府支出增加所推動。由於許多英國企業正在努力應對增稅將帶來的額外成本,英國企業投資水準可能維持在低位,難以帶動經濟出現轉機。
利奇也表示,英國政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專注於推動成長。政府的一些負面言論挫傷了英國經濟在2024年下半年的信心,現在需要持續積極的促進成長訊號。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在本月底或將發布工業戰略等內容,可能成為推動投資和成長的重要機會。
英國工業聯合會的調查顯示,根據新的財政安排,英國企業主的稅收將增加,僱員的最低工資將上調,這對企業的經營造成非常大的壓力。面對新政策,英國私企將不得不收縮投資,減少僱員,從而可能抑制經濟成長。
數據顯示,英國通膨在2024年12月意外放緩,這令市場重新押注英國央行將更快進一步降息,推動英國股市上周大幅上漲。英鎊走軟趨勢推動英國倫敦股市《金融時報》100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1月17日創下新高,連續第四週上漲。
由於市場先前預期高通膨和高利率風險增大,英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近期一度創下二十多年以來的最高水準。隨著最新通膨和經濟成長數據出爐,英國債券殖利率回落。
去年12月,英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由11月的2.6%放緩至2.5%,季增速放緩至0.3%,核心通膨率也由3.5%降至3.2%。
2024年8月和11月,英國央行曾兩度把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但由於擔憂通膨風險加大,12月維持利率不變。
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數據顯示,交易員認為英國央行在2月降息25個基點的可能性約為82%,並預計2025年將全年降息66個基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17日將英國2025年經濟成長預測較去年10月調高0.1個百分點至1.6%,對2026年英國GDP成長的預測維持在1.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表示,增長預期的上調反映了里夫斯2024年10月宣布的預算的積極影響,更多的公共投資將抵消更高稅收帶來的不利影響,家庭收入增加和英國央行降息也是有利因素。他補充說,英國央行可能會在2025年每季降息一次。
英國央行預測,2025年經濟將成長1.5%。上個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也將對英國今年經濟成長的預測從先前的1.2%上調至1.7%。
英國央行1月17日表示,將把更嚴格的全球銀行資本要求「巴塞爾協議3.1」的實施延後一年至2027年1月。該協議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達成的一項國際銀行業監理協議。
英國金融協會對延遲實施更嚴格資本要求表示歡迎。該協會官員西蒙希爾斯表示,鑑於銀行業的跨境性質,資本規則的國際協調很重要。
英國審慎監理局(PRA)也認為,需要更多時間讓該資本要求在美國的實施計畫更明朗化,競爭力和經濟成長情況也是考慮的因素。
有分析指出,英國工黨政府一直在向英國監管機構施壓,要求採取更多措施來促進經濟成長。里夫斯近日重申,監管機構應發揮關鍵作用。
英國央行已經表示,將根據國內銀行系統的需求調整一些巴塞爾協議的規定,包括小型企業貸款的資本要求等。
去年9月,英國央行也曾表示將降低巴塞爾協議要求英國銀行持有的額外資本金的水準。
一些債券交易員正在研究聯準會下一步將上調利率的可能性。根據美國彭博社報道,押注聯準會年內升息的觀點是在1月10日一份超預期就業報告發布之後出現的,這與金融市場對今年至少降息一次的共識形成了鮮明對比。即使在上週三發布的溫和通膨報告加強了聯準會的降息預期並導緻美國國債市場收益率從多年高點回落之後,這種「反向押注」仍然沒有改變。
根據「彭博情報」截至上週的收盤分析顯示,在與有擔保隔夜融資利率掛鉤的選擇權市場上,交易員目前認為聯準會下一步將在年底前升息的可能性約為25%。在上周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公佈之前,這項預測高達30%。更早前的一周,多項經濟數據尚未發佈時,市場還未出現押注加息的聲音,彼時有60%的交易員認為聯準會將進一步降息,40%的交易員認為將暫停升息。
彭博社分析稱,這實際上是對即將上任的美國新政府政策的押注,認為新政府實施的關稅和其他政策將引發通膨反彈,迫使聯準會做出政策大轉變。
前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菲爾·薩特爾是這一「激進觀點」的支持者,他認為聯準會將在9月升息。 「我認為他們根本不會降息。這不是瘋狂的觀點。」薩特爾在近日的播客中預計,新政府將推動關稅和限制移民,從而推高通膨。他表示,美國工資水準已經開始回升。
資產管理公司美國先鋒集團利率主管羅傑·哈勒姆也表示:“如果未來幾個月通膨出現大幅意外,那麼市場可能會開始考慮今年升息的可能性。”
彭博社評論稱,目前薩特爾的觀點仍然偏極端。債券交易員已經完全消化了今年降息25個基點的預期,並認為年內二次降息的可能性約為50%,而在更早前的一周,主流觀點認為年內聯準會可能僅降息一次。同時,聯準會理事克里斯多福沃勒在上週表示,如果通膨數據表現繼續向好,決策者可能會在2025年上半年再次降息。
市場預期也導緻美國公債殖利率下跌。上週早些時候,基準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觸及4.81%,為2023年底以來的最高水準。自聯準會去年9月開始降息以來,美債長期殖利率一直在上升。
去年12月政策會議結束後,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曾對記者表示,聯準會不願接受通膨率超過2%的目標。當被問及這是否意味著他們不排除2025年升息的可能性時,鮑威爾說:「你不能完全排除一切。」不過他同時強調,升息「似乎不太可能」。
美國投行與機構券商Piper Sandler全球資產配置主管、前聯準會經濟學家本森‧達勒姆認為,當貨幣市場選擇權合約根據期限溢價進行調整時,今年至少升息一次的可能性略低於10% 。期限溢價是投資者購買長期證券時要求的額外收益率,他表示聯準會也長期使用這種分析方法。達勒姆說:“總體而言,目前市場對升息或降息風險的看法似乎比較平衡。”
彭博社分析稱,雖然升息門檻很高,但聯準會先前也曾出現政策的快速轉向。 1998年,聯準會官員連續三度降息,以遏制俄羅斯債務違約和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瀕臨破產引發的金融危機。聯準會隨後於1999年6月開始升息,以控制通膨壓力。
消息人士透露,在周五結束的為期兩天的會議上,除非川普的就職演說和行政命令擾亂金融市場,否則日本央行可能會將其短期政策利率提高至0.5%。
日本央行預計將在周五升息,除非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就職時出現任何市場衝擊,此舉將使短期借貸成本升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未見過的水平。
這突顯日本央行堅定穩步將目前為0.25%的利率推高至接近1%的決心,分析師認為這一水準既不會使日本經濟降溫或過熱。
消息人士透露,在周五結束的為期兩天的會議上,除非川普的就職演說和行政命令擾亂金融市場,否則日本央行可能會將其短期政策利率提高至0.5%。
在季度展望報告中,日本央行也預計將上調其物價預測,原因是薪資成長範圍擴大,越來越有可能使日本持續實現央行2%的通膨目標。
日本央行的此次升息將是自去年7月以來的首次升息。當時,這次升息與疲軟的美國就業數據相結合,震驚了交易員,並在8月初引發了全球市場暴跌。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日本央行已通過行長植田和男及其副行長上週發出的明確信號,謹慎地為市場做好了準備,表明加息即將到來。這些言論導致日圓反彈,市場預計日本央行週五升息的可能性約為80%。
上個月日本央行也暗示了近期將採取行動。雖然日本央行在去年12月18日至19日的會議上沒有升息,但鷹派委員田村直樹建議升息。會議紀錄顯示,有些官員也認為條件已經具備,可以立即升息。
鑑於本週政策收緊幾乎已成定局,市場注意力正轉向植田和男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以尋找有關後續加息時間和節奏的線索。
由於通膨已超過日本央行2%的目標近三年,而日圓疲軟導致進口成本居高不下,植田和男可能會強調政策制定者繼續升息的決心。
但謹慎行事不無道理。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高了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預測,但川普的政策可能會擾亂市場,並加劇對日本出口導向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國內政治不確定性也可能加劇,因為石破茂首相領導的少數聯盟可能難以在議會通過預算,並在7月舉行的參議院選舉中獲勝。
過去不成功的升息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困擾著日本央行的政策制定者。日本央行於2006年結束量化寬鬆,並在2007年將短期利率提高至0.5%,此舉引發了政治批評風暴,認為其延緩了通貨緊縮的結束。
2008年10月,日本央行將利率從0.5%降至0.3%,同年12月降至0.1%,因為全球金融危機導致日本經濟衰退。從那時起,各種非常規措施使借貸成本維持在接近零的水平。
「日本長期以來一直處於低成長率、低通膨率和低利率水準。因此,政策制定者、投資者和企業界仍然會問——我們真的擺脫這種局面了嗎?」DeepMacro執行長Jeffrey Young說。 “日本央行將不得不非常仔細地解釋,他們加息是為了擺脫他們採取的非常規政策。”
交易股票、貨幣、商品、期貨、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屬高風險行為,這些風險包括損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所以交易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
做出任何財務決定時,應該進行自己的盡職調查,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並諮詢合格的顧問。本網站的內容並非直接針對您,我們也未考慮您的財務狀況或需求。本網站所含資訊不一定是即時提供的,也不一定是準確的。本站提供的價格可能由造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財務決定均應完全由您負責,並且您不得依賴通過網站提供的任何資訊。我們不對網站中的任何資訊提供任何保證,並且對因使用網站中的任何資訊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未經本站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現、修改、傳播或分發本網站所含數據。提供本網站所含數據的供應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