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聞
分析
使用者
快訊
財經日曆
學習
數據
- 名稱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無匹配數據
最新觀點
最新觀點
最近更新
港股投資的風險預警
儘管香港法律體系和監管框架相對健全,但港股市場仍存在一些特定的風險和挑戰,如港幣與美元掛鉤,外地投資者可能會面臨匯率波動;中國內地的政策變化和經濟狀況對港股的影響等 。
投資港股費用架構與稅務
港股市場的交易成本包括總投資成本為買賣股票的交易費用、印花稅、結算費用等,對於外地投資者,可能會涉及兌換港幣所產生匯率轉換費用,以及依照所在地的相關法規需繳納的稅款。
港股產業分析:非必需消費產業
港股市場非必需消費產業涵蓋汽車、教育、旅遊、餐飲、服飾等多個領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為中國內地公司,佔總市值的65%,因此受中國經濟影響深遠。
港股產業分析:地產建築業
地產建築業在港股指數中的份額近年來已明顯下降,但截至2022年,它依然在市場上佔有約10%的份額。 包含了房地產開發、建築工程、房地產投資和物業管理等各個方面。
中國·香港
越南·胡志明
杜拜
奈及利亞·拉各斯
埃及·開羅
查看所有搜尋結果
暫無數據
尼克·蒂米勞斯:聯準會官員考慮放緩或暫停縮表;奧爾:還將進一步降息...
2025年2月19日當日,大宗商品基金:增加CBOT玉米投機性淨空頭;增加CBOT大豆投機性淨空頭;增加CBOT小麥投機性淨空頭;增加CBOT豆粕投機性淨多頭;增加CBOT豆油投機性淨空頭。
最近5個交易日,大宗商品基金:增加CBOT玉米投機性淨多頭;增加CBOT大豆投機性淨空頭;增加CBOT小麥投機性淨多頭;CBOT豆粕未平倉多頭與未平倉空頭相同;增加CBOT豆油投機性淨空頭。
最新30個交易日,大宗商品基金:增加CBOT玉米投機性淨多頭;增加CBOT大豆投機性淨多頭;增加CBOT小麥投機性淨多頭;增加CBOT豆粕投機性淨多頭;增加CBOT豆油投機性淨多頭。
具體變動數據請見圖表。
美債殖利率週三尾盤出現明顯回落,因當天公佈的聯準會1月紀要雖然在利率和通膨措辭方面缺乏亮點,但卻意外透露出了一處細節:聯儲決策者討論了是否應該放緩或暫停縮減資產負債表。
聯準會紀要顯示,多位參與者指出,在債務上限問題解決之前,考慮暫停或減緩資產負債表縮減可能是適當的。
道明證券美國利率策略主管Gennadiy Goldberg表示,「財政部需要發行的債務減少了,這對市場來說是利好。」不過他也認為這個消息令人感到意外,因為直到週三之前,聯準會似乎一直都很想全速推進縮表計畫。
作為量化緊縮計畫的一部分,聯準會自2022年6月以來一直讓其資產負債表中的部分債券到期不續,而不用回籠資金購買新債。放緩或暫停這項行動自然將利好美國國債,因聯準會恢復對美國政府公債的再投資,可能會減少財政部需要發行債務的規模。
然而,紀要突然顯示暫停或放緩縮表的討論已經被擺上了美聯儲官員的會議桌,依然頗有令人感到詬異。那麼,那些提議此舉的聯準會官員究竟是如何考慮的呢?他們又究竟在擔心些什麼呢?
紀要顯示,聯準會官員認為,在美國政府就支出計畫爭論不休且法定借款上限將影響財政部如何管理現金的情況下,想要獲得對市場流動性的清晰解讀已成為一項挑戰。
換言之,不少聯準會官員擔心的是,在債務上限問題的干擾下,很難知道金融市場是否仍具有充足的流動性。而這對聯準會持續減少其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債券持有至關重要。
到目前為止,量化緊縮政策已使聯準會持有的債券規模從2022年的9兆美元的峰值縮減了逾2兆美元。聯準會官員一直強調,這個過程主要是技術性的——雖然量化緊縮政策是在聯準會升息期間啟動的,但官員們長期以來始終辯稱,縮減債券持有量對金融體系幾乎沒有可衡量的影響。
然而儘管如此,聯準會官員對於何時應停止量化緊縮其實仍一直頗為敏感,並正在密切關註一系列市場流動性指標,以判斷市場是否正出現流動性緊張的情況。
聯準會縮表的指導原則是將銀行準備金供給從「過剩」狀態轉變為「充足」狀態,即在「短缺」之前就結束縮表,以努力避免類似2019年9月的事件重演。當時在量化緊縮政策的最後階段,過多的流動性被從金融體系中抽出,迫使聯準會不得不轉而積極地重新註入流動性。
而目前持續存在的債務上限問題,自然可能加大聯準會判斷的難度。目前,美國財政部已經用掉了超過70%的債務上限特別措施,這些措施旨在延長債務上限機制下的借款權限,財政部同時已開始削減短期國庫券供應並減少TGA現金餘額。
美國政府和國會陷於債務上限僵局的時間越長,流入金融系統的現金就會越多(從TGA帳戶中流出),從而人為地增加銀行儲備金並掩蓋貨幣市場的真實信號,而當一旦最終達成債務上限協議,美國財政部重新積累現金儲備時,銀行準備金則又可能急速驟降,從而令美聯儲措手不及,甚至重演類似六年前縮表的類似六年前縮水景象。
事實上,目前美國短期國庫券的殖利率曲線已經出現了一定的扭曲景象。如下圖所示,在瀕臨市場頗為擔心的債務上限「X日」前到期的債券裡,殖利率出現了反常的攀升。
當然,至少就眼下而言,聯準會對於暫停或放緩縮表的討論,可能暫時還只有處於一個初步的探討階段。
記性好的投資人可能還有印象,聯準會主席鮑威爾上週在國會的證詞演講中,也曾表示央行的縮減資產負債表進程並不會馬上結束。鮑威爾當時稱,“我認為我們在減少央行債券持有規模方面,還有一段路要走,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市場流動性已經縮減到足以影響美聯儲減持國債和抵押貸款債券的程度。”
無論如何,1月的會議紀要僅僅只是對美聯儲1月議息會議時討論內容的回顧(這個時間點還在鮑威爾的國會山之行前),美聯儲的決策層是否完全支持暫停或放緩縮表的提議,目前還有待觀察。近來,大多數華爾街策略師都推遲了對聯準會結束QT政策時間的預期,其中幾位策略師預測聯準會將在2025年下半年甚至更晚才會結束QT政策。
道明證券美國利率策略主管Gennadiy Goldberg表示,「這裡的關鍵點是,量化緊縮可能會比之前預期的稍早結束。這對美國國債來說應該是溫和利多的。」不過,該公司目前預計量化緊縮將在9月結束。
Goldberg指出,“會議記錄表明的是'應急計劃',而不是基線觀點的改變。這是美聯儲為未來所做的準備。”
全球主要央行降息步伐持續,澳洲央行週二自2020年以來首次降息,紐西蘭央行今日將利率再度下調50個基點。在最新經濟數據不如預期後,市場預計泰國央行下周也可能再度降息。
由於通膨緩解,週二,澳洲聯邦儲備銀行自2020年10月以來首次降息,將現金利率從4.35%下調了25個基點至4.1%。去年12月公佈的季度通膨率僅上升0.2%,2024年全年通膨率僅上升2.4%,回到澳洲央行2%~3%的目標區間後,市場已普遍預期本週降息。兩年前,澳洲年通膨率一度達到7.8%的高峰。
但該行同時警告稱,宣布戰勝通膨還為時過早,並對進一步寬鬆的前景持謹慎態度。該行貨幣委員會在聲明中表示:「雖然今天的政策決定承認通膨取得了可喜進展,但委員會對進一步放寬政策的前景仍持謹慎態度。由於勞動力市場強勁,通膨的上行風險仍然存在。」委員會還強調稱,即使在此次降息後,貨幣政策仍然是限制性的。
澳洲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布洛克(Michele Bullock)也給降息前景「潑冷水」:「我們的政策利率先前比其他國家上調得少。因此,只要通膨預期保持穩定,我們可以讓降息進程更慢更久一些,逐漸將通膨恢復到目標區間,並保持較低的失業率。」
自2023年11月以來,澳洲央行一直將現金利率維持在4.35%。這一利率水準為2011年12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對於美國關稅政策對其貨幣政策的影響,布洛克表示,美國提高貿易夥伴關稅的計劃可能對全球經濟活動不利,“關稅威脅和海外發生的事件具有非常強的不確定性,這是不可預測的。”
而對於澳洲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的中左翼工黨政府來說,這項利率調整是一個受歡迎的進展。該政府將在5月17日的選舉中尋求連任。澳洲財政部長查爾莫斯(Jim Chalmers)也表示:「這次降息是澳洲需要且應得的。雖然這不會解決我們經濟和家庭預算中面臨的所有問題,但確實會有所助益。」澳洲的高生活成本和住房短缺,預計將成為現任政府尋求連任時的主要問題。
澳洲聯邦銀行的經濟主管阿爾德(Gareth Aird)表示:「澳洲央行此次降息,更類似於緩解經濟煞車壓力,而不是給經濟加速踩油門。低失業率意味著澳洲央行可以更緩慢地推進降息。」但他補充稱,如果勞動力市場情況稍後惡化,也不能排除4月進一步降息25個基點的可能性。
凱投宏觀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薩亞(Abhijit Surya)預計,在當前的全球寬鬆週期中,預計澳洲房地產業以及更廣泛的經濟活動都將復甦,中期通膨仍面臨上行壓力,本輪降息週期中,澳洲聯邦儲備銀行可能只會再降息兩次。
在通膨放緩且經濟需要刺激的背景下,紐西蘭央行週三也將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3.75%。紐西蘭元對美元隨即下跌,90天期的銀行票據期貨上漲,因為市場已押注該行4月大概率(93%)還將再降息25個基點,並在今年底前持續降息進程。
該行在政策聲明中表示:「經濟前景與中期通膨保持一致,使貨幣委員會有信心繼續降息。」該行還調降了未來幾個月的現金利率軌跡預測,不上調降幅度較小,僅為25個基點。根據最新預測,紐西蘭基準利率到6月將降至3.45%,年底將降至3.10%,低於11月時該行給出的3.2%的預估值。該行認為,「較低的利率將鼓勵消費,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預計將對商業投資決策造成壓力」。
新西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爾(Jarrod Kerr)稱:“該聲明意味著,新西蘭聯邦儲備銀行正釋放出更多降息信號,新西蘭基準利率路徑被再次調降。”
與澳洲央行較晚加入本輪降息潮不同,自去年8月以來,紐西蘭央行已將利率累計下調了175個基點。該國通膨放緩為新西蘭聯邦儲備銀行提供了放寬政策更大的餘地,並藉此提振該國正在努力擺脫的深度經濟衰退。
此前,作為退出疫情時期刺激措施的全球領導者,新西蘭聯邦儲備銀行自2021年10月累計加息525個基點,以遏制通膨,為該國自1999年引入官方現金利率以來最激進的緊縮政策。然而,懲罰性的借貸成本對需求造成了沉重打擊,使紐西蘭經濟在去年第三季陷入1991年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盛寶(Saxo)亞太區高級銷售交易員金(Junvum Kim)表示:“儘管存在通脹風險和特朗普關稅政策等全球層面的不確定因素,但新西蘭聯儲此次大幅降息,足以表明其重振經濟的決心。”
同樣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還有東協第二大經濟體泰國。週一的官方數據顯示,泰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去年成長2.5%,低於市場預期中位數2.7%。該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委員會(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uncil)也預測,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將為2.8%,遠低於政府的目標。
泰國總理佩通坦(Paetongtarn Shinawatra)週二緊急呼籲該國財政和貨幣政策制定者之間進行「更密切」的合作,以支撐經濟成長,努力將泰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提高到3.5%。 「各方攜手合作很重要,只有一方無法完成這項工作。」她說。
市場解讀稱,這說明泰國政府對泰國央行遲遲無視政府降息呼籲的做法,越來越不耐煩。佩通坦先前雖未公開呼籲降息,但曾將泰國央行的自主權描述為「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障礙」。她的政府先前通過了一項更大的預算案,向弱勢群體發放數十億美元的現金,以緩解他們的生活成本,並獲取選民支持。
在總理發話後,泰國財政部副部長拉簡薩庫(Paopoom Rojanasakul)週二也表示,泰國央行應考慮降息,以可持續的方式將通膨率降至1%~3%的目標範圍內。
泰國央行在去年10月意外降息25個基點後,將政策利率持續穩定在2.25%。澳洲和紐西蘭銀行集團的經濟學家譚(Krystal Tan)稱:“經濟復甦乏力,加上溫和的物價壓力,為下週降息敞開了大門。泰國央行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只是時間問題。”
不只經濟成長乏力,官方數據顯示,泰國私人投資在去年10~12月當季,連續第三個季度錄得下降。受到家庭債務激增以及製造業發展受阻等影響,泰國經濟過去十年平均成長率不到2%,落後許多東協鄰國。
惠譽旗下BMI部門的一份報告也稱:「最新的經濟數據增加了泰國央行降息的緊迫性。由於增長低於央行此前預期,下週降息25個基點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我們預測,下週降息後,泰國央行年內還有50個基點的降息空間,這將支持未來幾個季度的私人投資活動。」
交易股票、貨幣、商品、期貨、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屬高風險行為,這些風險包括損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所以交易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
做出任何財務決定時,應該進行自己的盡職調查,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並諮詢合格的顧問。本網站的內容並非直接針對您,我們也未考慮您的財務狀況或需求。本網站所含資訊不一定是即時提供的,也不一定是準確的。本站提供的價格可能由造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財務決定均應完全由您負責,並且您不得依賴通過網站提供的任何資訊。我們不對網站中的任何資訊提供任何保證,並且對因使用網站中的任何資訊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未經本站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現、修改、傳播或分發本網站所含數據。提供本網站所含數據的供應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