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聞
分析
使用者
快訊
財經日曆
學習
數據
- 名稱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公:--
預: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無匹配數據
最新觀點
最新觀點
最近更新
港股投資的風險預警
儘管香港法律體系和監管框架相對健全,但港股市場仍存在一些特定的風險和挑戰,如港幣與美元掛鉤,外地投資者可能會面臨匯率波動;中國內地的政策變化和經濟狀況對港股的影響等 。
投資港股費用架構與稅務
港股市場的交易成本包括總投資成本為買賣股票的交易費用、印花稅、結算費用等,對於外地投資者,可能會涉及兌換港幣所產生匯率轉換費用,以及依照所在地的相關法規需繳納的稅款。
港股產業分析:非必需消費產業
港股市場非必需消費產業涵蓋汽車、教育、旅遊、餐飲、服飾等多個領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為中國內地公司,佔總市值的65%,因此受中國經濟影響深遠。
港股產業分析:地產建築業
地產建築業在港股指數中的份額近年來已明顯下降,但截至2022年,它依然在市場上佔有約10%的份額。 包含了房地產開發、建築工程、房地產投資和物業管理等各個方面。
中國·香港
越南·胡志明
杜拜
奈及利亞·拉各斯
埃及·開羅
查看所有搜尋結果
暫無數據
當地時間9月3日,美股9月首個交易日,三大指數全線大跌。納指暴挫3%領跌三大指數據Wind數據,美股三大指數當日低開後集體單邊走低。截至收盤,道瓊工業指數跌1.51%,標普500指數跌2.12%,那斯達克指數跌3.26%,均創8月5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當地時間9月3日,美股9月首個交易日,三大指數全線大跌。納指暴挫3%領跌三大指數。
根據Wind數據,美股三大指數當日低開後集體單邊走低。截至收盤,道瓊工業指數跌1.51%,標普500指數跌2.12%,那斯達克指數跌3.26%,均創8月5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消息面上,北京時間9月3日晚間,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8月ISM製造業PMI為47.2,低於預期的47.5,高於前值的46.8。這已經是連續第五個月低於50榮枯分水嶺。
作為9月公佈的首個美國經濟重要指標,美國8月ISM製造業PMI數據備受市場關注。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持續萎縮,但速度有所放緩,但整體趨勢仍顯示製造業活動低迷,引發了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
本週市場關注8月非農就業數據,以研判美國經濟狀況與聯準會的降息路徑。摩根資產管理公司的全球市場策略師Raisah Rasid表示:“關鍵在於週五的非農就業數據。政策制定者正在尋找勞動力市場降溫的跡象,以便為降息鋪平道路。”
對於美股後市,Jefferies International的歐洲首席經濟學家Mohit Kumar表示:“我們預計未來幾週波動性將加大。目前聯準會依賴數據,而市場對其反應功能的預期可能會圍繞數據產生劇烈波動。”
英偉達市值一夕蒸發2兆美元
根據Wind數據,截至收盤,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7.75%。消息面上,半導體產業協會發布的7月銷售數據低於季節性趨勢,摩根士丹利表示,該數據報告中「幾乎所有產品線都弱於我們的預期」。
其他晶片股中,艾馬克技術、科天半導體、藍博士半導體、安森美半導體、萊迪思半導體均跌逾9%,英特爾、美光科技等跌逾8%。
英偉達低開低走,收盤下跌9.53%,總市值一夜蒸發278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862億元,最新總市值為2.65萬億美元。
消息面上,據媒體報道,正在蒐集英偉達違反反壟斷法證據的美國司法部近日向該晶片商及其他公司發送傳票,升級了對這家在人工智慧運算領域占主導地位的科技巨頭的調查。此舉意味著美國政府的調查向正式起訴又邁進一步。知情人士稱,反壟斷機構擔心英偉達正在提高客戶轉向其他供應商的難度並懲罰那些不只使用其人工智慧晶片的買家。
截至收盤,WTI 10月原油期貨收跌3.21美元,跌幅4.36%,報70.34美元/桶,主連價格創去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布倫特11月原油期貨收跌3.77美元,跌幅4.86% ,報73.75美元/桶,主連價格自1月來首次跌破75美元。
消息面上,利比亞央行行長薩迪克•卡比爾當日表示,政府間正接近達成協議並很快恢復原油供應。
先前,消息人士曾透露,正是由於利比亞的供應缺口,才讓歐佩克+決定10月提高石油產量。鑑於最新的動態,一些機構推測,歐佩克+可能會將增產計畫延至12月份。
除此之外,高盛還在周二的一份報告中寫道,人工智慧可能會在未來十年損害油價,因為這項技術可以改善物流進而降低需求,並增加可獲利開採資源的數量,從而增加供應。
8月,韓國出口成長率「意外」恢復到兩位數。作為全球經濟的“金絲雀”,韓國出口數據向好或預示全球經濟前景的回升。
9月1日,韓國海關公佈的數據顯示,韓國8月的出口達到創紀錄的579億美元,是有紀錄以來8月的最高出口數據。從2023年10月開始,韓國出口連續11個月成長。半導體、汽車和成品油都是推動韓國整體出口的關鍵產品。其中,半導體出口成長尤為迅猛,連續10個月維持增勢,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相較之下,不少已開發國家的出口表現顯得相對黯淡,例如第二季美國、德國等出口都拖累經濟。花旗經濟學家朗格盧瓦團隊認為,這種分化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持續下去。
韓國企業尤其是半導體、電池等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有分析認為,本輪韓國晶片出口的強勁成長與全球市場對人工智慧晶片及其他技術的需求復甦有關。熱潮之下,韓國的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等晶片製造商更是賺得盆滿缽滿,這兩家公司第二季營業利潤分別年增1462.29%和33%。
韓國出口成長的背後,還有哪些因素驅動?目前,日本、美國和德國等國都在加大投資,以打造產業群聚的方式發展半導體產業。想打造全球最大半導體產業群聚的韓國,又將迎來怎樣的前景?
韓國出口再次交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韓國海關數據顯示,韓國8月整體出口年增11.4%,整體進口成長6%,貿易順差達38億美元。截至今年8月,韓國的出口已連續11個月成長。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向記者表示,韓國8月的出口成長恢復至兩位數,與全球經濟逐漸從疫情中復甦有關,尤其是對科技產品的需求明顯增加。
然而,全球出口市場正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格局。與韓國不同,包括德國、美國等不少已開發國家出口表現萎靡。柏文喜認為,德國出口下降可能受到供應鏈緊張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導致企業在成本控制和市場拓展上面臨挑戰。除了上述這些因素,其他已開發國家可能還面臨內部經濟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影響。
「韓國出口的成長不能視為全球經濟復甦的全面指標,更多是反映了區域性經濟復甦的情況。此外,韓國的出口還受到聯準會遲遲不降息的影響。」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譚婭向記者表示,美國保持較高的利率水平使美元走強,相對而言韓元表現疲軟,為韓國出口提供了價格競爭力,有效地刺激了出口。
韓國出口激增,半導體和汽車這兩大品類功不可沒。韓國貿易協會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韓國的出口結構顯著優化,其中半導體和汽車出口共佔整體出口35.6%,半導體比重為23.5%,汽車出口比例為12.1%。到了8月,韓國半導體出口成長更加快速,半導體出口較去年同期成長38.8%。
譚婭向記者表示,韓國的出口成長得益於其在半導體、電子產品相關產業的競爭優勢,這些產業在全球需求中佔據重要地位,相較之下,部分已開發國家的產業結構更依賴傳統製造業或服務業,而這些領域的需求恢復速度相對較慢。
除了出口品類,出口成長也與出口目的地密切相關。
數據顯示,8月前20天,韓國對中國的出口較上年同期成長16.3%,顯示中國的需求或正在復甦。 7月,韓國對華半導體出口較去年同期大漲39.1%,達32.5億美元,佔韓國對華出口的比重近三成,直接助推韓國對華出口在今年前7個月再度反超對美出口。 「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回升成為韓國出口成長的重要推動力,」譚婭向記者表示,與一些已開發國家試圖減少與中國經濟聯繫的政策不同,韓國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正在保持與美國緊密關係的同時,也未切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並從中國的內需成長中受益。
隨著科技企業對生成式AI技術產生了濃厚興趣,人工智慧晶片的需求也因此增加。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統計數據顯示,自2023年末開始,全球半導體產業銷售額因人工智慧晶片的強勁需求而大幅回升。
特別是隨著電子產品產業進入上行週期,DRAM儲存以及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價格都大幅回升,帶動韓國晶片出口額激增。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在全球記憶體晶片銷售中所佔份額最大。
譚亞也向記者分析稱,韓國半導體技術的優勢凸顯,首先在記憶體晶片領域如DRAM和NAND閃存,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是全球這一領域的主要供應商。其次,韓國的半導體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關鍵位置,其產品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設備、智慧型手機、資料中心以及人工智慧領域;第三,韓國半導體產業的規模較為龐大,具備一定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較強。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寧遠向記者指出,AI大模型的興起催生了海量算力需求,新型的CPU/GPU記憶體晶片HBM(高頻寬記憶體)市場表現火爆,目前的HBM市場主要以SK海力士、三星和美光三家公司為主。市場研究公司集邦諮詢報告顯示,2023年,SK海力士以53%的市場份額在HBM市場實現領先,第二名的三星電子佔據38%的市場份額,前兩家韓國公司遠遠甩開佔據市佔率9%的美光。
但即便實力如此強勁,韓國也不可避免地捲入全球半導體產業「大戰」。王寧遠向記者表示,美國、中國台灣、日本、中國大陸、韓國是全球半導體綜合競爭力處於前列的經濟體,其中,韓國的優勢集中在儲存半導體。近年來,韓國半導體產業競爭力下滑,主因是系統半導體研發和設計落後。
柏文喜也向記者表示,面對日益激烈的半導體產業競爭格局,美國、韓國等都在加大投資,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以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佔據有利地位,韓國更傾向於與企業攜手合作維持產業競爭力。
韓國政府先從免除企業稅收著手。 2023年3月,韓國政府通過《K-Chips法案》,為半導體等國家重點戰略產業的大型企業提供15%的稅收抵免,為中小企業提供25%的稅收抵免。到了今年1月,韓國政府的舉措更加激進——公佈打造全球最大規模半導體超級集群的計劃,預計總投資規模達622兆韓元。計畫的重點是在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私人企業的主導下,以2奈米製程晶片和高頻寬記憶體晶片等尖端產品為中心,到2047年建造總計16個半導體生產設施基地。韓國總統尹錫悅稱,到2030年該地區預計達到每月770萬片晶圓的生產能力,基於此,韓國在全球非儲存晶片市場的佔有率也將從目前的3%大幅上升到10%,並將供應鏈自給率從目前的30%提高到2030年的50%。
在提及打造「半導體產業群聚」的原因時,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表示,是為了對標日本、美國和德國,「半導體產業之爭」正以國家之間的產業群聚的形式展開,因此韓國也必須採取集群形式發展。
多措並舉,韓國把發展半導體產業上升至國家戰略的地位,力求成為全球第三大人工智慧(AI)技術強國。
「目前韓國半導體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韓國政府透過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補貼,吸引大量資本流入半導體產業,同時韓國企業在積極拓展與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在技術、生產和市場方面的合作。
她表示,首先在供應鏈彈性方面,韓國在半導體製造領域仍然依賴全球供應鏈的其他國家,特別是在半導體設備、原材料和關鍵零件的供應上,如果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導致供應鏈中斷,韓國半導體生產能力可能受到明顯影響。其次是產業競爭壓力大,雖然韓國在記憶體晶片領域佔據領先地位,但在邏輯晶片和先進製程方面仍面臨來自台積電和英特爾等公司的強大競爭。
譚婭也表示,由於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複雜性和脆弱性在過去幾年中暴露無遺,各國政府和企業正在尋求供應鏈多元化,以減少對單一國家或地區的依賴。例如,美國、歐盟和日本都在推動本土半導體生產,以確保供應鏈的安全和穩定。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全球半導體產業持續呈現高度競爭和多極化態勢。
挑戰頗多,但一些機構仍對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前景表示出樂觀。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和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先前發布報告預測,得益於韓企透過興建晶片工廠大幅提高產量,到2032年韓國晶片產量在全球所佔份額將達到19%。 2022年至2032年,韓國晶片產能增幅可望達129%,僅次於美國(203%)居全球第二。
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似乎正朝著預設軌道行進。然而,韓國想僅靠半導體提升經濟的算盤仍有不確定性。
花旗集團經濟學家Jin-Wook Kim和Jiuk Choi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韓國的出口成長可能在未來幾季逐漸放緩,因為去年同期較高的比較基數和半導體價格成長預期的放緩可能會導致出口成長整體放緩,到2025年,NAND和DRAM晶片的平均售價預計將分別上漲30%和14%,遠低於今年的60%以上。
面對日益劇烈的產業競爭,以及難以避免的價格週期性波動,有分析認為,韓國還需要發掘新的成長動力以確保經濟的永續成長。
根據法國《迴聲報》網站8月30日報道,印度本財年第一財季(2024年4月至6月)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6.7%。這一成長率低於各種預期,印度央行的預測值為7.1%。這表明,印度經濟成長正在放緩。事實上,這是印度15個月來最低的季度成長率。上一財季的成長率為7.8%。
專家指出,這種放緩的主要原因是5月至6月的馬拉松式大選(最終總理莫迪再次當選),另一個原因是同期席捲印度北部的強烈熱浪。
某些經濟領域缺乏活力。例如,第一產業(農業和採礦業)的成長率從上財年第一財季的4.2%降至本財年第一財季的2.7%。這主要是因為降雨異常影響了農業收成。但政府對農業前景持樂觀態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V·阿南塔·納格斯瓦蘭解釋說:“季風的推進將使情況得到改善。”
第三級產業也急劇放緩,本財年第一財季成長率為7.2%,去年同期為10.7%。貿易、旅遊和通訊領域的放緩尤為顯著,其成長率從9.7%驟降至5.7%。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春季席捲全國的酷熱天氣造成的。
金融和房地產業也顯露頹勢,成長率從12.6%降至7.1%。但好消息是,第二產業重新恢復活力,特別是製造業成長7%,去年同期僅成長5%。
對新德里來說,沒有理由感到擔心。 V·阿南塔·納格斯瓦蘭指出:「印度是本季最具活力的主要經濟體。」印度阿南德·拉蒂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蘇詹·哈杰拉指出:「儘管經濟放緩,但數據是積極的,私人消費顯著增長,投資略有增加。
新加坡星展銀行經濟學家拉迪卡·拉奧表示:「在這一『軟啟動』之後,我們預計,今年剩餘時間裡印度經濟成長將提速,使本財年增長率達到7%。」穆迪公司的看法較樂觀一些,其預期印度本財年增長率為7.2%,下一財年則為6.6%。需要指出的是,印度經濟上一財年增長率為8.2%。
近期發布的多國貿易數據顯示,儘管局部出現回暖,但在保護主義抬頭、航道受阻、美國降息預期等因素疊加下,全球貿易復甦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根據韓聯社消息,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9月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韓國8月出口年增11.4%,預估為11.8%;8月進口年增6.0%,預估為6.3%。出口連續11個月呈現增勢的同時卻低於市場預估。出口品目中,半導體出口額為119億美元,年增38.8%,連續10個月維持增勢,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儘管多國8月晶片出口成績亮眼,但彭博社的貿易追蹤指標顯示,半導體成為近期全球貿易罕見亮點,但未來因關稅和供給瓶頸等因素而面臨風險,威脅全球貿易前景。
彭博社文章指出,在全球經濟成長減速、高關稅、供應鏈變化壓抑需求等困境中,韓國晶片出口佳績在近來國際貿易中相當罕見。
「彭博貿易追蹤指標」顯示,國際貿易的10個關鍵數據中有兩個「低於正常」,分別是德國商業預期指數和美國出口展望。另有7個指標處於「正常」範圍,包括新加坡港口吞吐量、香港貨櫃運量、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韓國出口等,而唯一「高於正常」的是洛杉磯港口運量。
文章指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本月顯示出遭遇更多成長阻力,尤其反映實體經濟的工廠活動正陰雲密布。以美國為例,儘管零售銷售上揚,平息了投資人對衰退風險的恐懼,但8月製造業活動卻受累於新訂單下滑,出現今年最大降幅。歐元區的情況也類似,當地製造業景氣加劇萎縮。
彭博社經濟學家表示:「主要經濟體的領先指標出現疲軟跡象之際,貿易活動的持續性仍有待觀察。」晶片貿易也面臨較多不確定性:晶片日益成為了貿易保護主義的重災區;英偉達最新財報顯示,新一代晶片遭遇生產困難,阻礙銷售和產業應用。
多個機構日前紛紛對全球貿易復甦前景表達了擔憂情緒,希望保護主義和貿易摩擦能減少。
中國貿促會8月3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全球經貿摩擦指數為102,比上年同期下降22個點,比上月下降4個點;當月全球經貿摩擦措施涉及金額年減68.8% ,季減65.1%。中國貿促會發言人王琳潔表示,數據說明全球經貿摩擦仍頻發,當月情況只是「略有好轉」。
據法國《迴聲報》近日引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經合組織)數據稱,二十國集團成員國的貿易在第二季陷入停滯。這是全球化放緩和世界更加割裂的訊號。
經合組織最新統計顯示,繼第一季的出口成長了1.7%後,二十國集團成員國出口成長在第二季趨於平緩。成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是歐盟成員國的出口下降。歐盟成員國的出口減少了0.9%,主要是因為德國出口減少,其化學品和其他工業品的出口都萎縮了。從整體來看,歐盟的貿易舉步維艱。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歐元區在上半年的貿易盈餘為1,075億歐元,但出口和進口的下降都很明顯。歐元區的對外貨物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0.8%,進口則較去年同期大跌8.4%。
在出口方面,阿根廷(成長5.2%)和韓國(成長2.7%)等國貢獻較大。經合組織指出,東亞在汽車、半導體和高技術設備方面的出口出現了大幅成長。不過,日本的出口在同一時期下降2.1%,部分原因是它關閉了一家大型汽車工廠。
今年春季,世界貿易組織曾對全球貿易持樂觀態度,然而它也警告了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此後,貿易緊張局勢不斷惡化,尤其是國際關係日益緊張。世貿組織總幹事伊維拉表達了對全球貿易日益割裂的擔憂:「我們對貿易數據體現出來的割裂感到擔憂。各個有著共同理念的陣營內部的貿易,比各陣營之間的貿易增長速度更快。該組織稱,1.2%的下降與高通膨和利率有關,並預測今年將出現復甦。
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戈皮納特近期也表示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擔憂。 「我們在過去幾年中所看到的情況,尤其是在全球貿易關係方面,是冷戰結束以來從未見過的。」她說。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亞當·斯萊特分析說:「保護主義是一個結構性問題。自2009年以來大幅增加的貿易限制措施,要承擔最近貿易疲軟五分之一的責任。」他認為,全球商品貿易成長緩慢的原因,也是因為某些地區的周期性貿易疲軟。
斯萊特解釋說:「歐洲進口數量的成長尤其疲弱,這反映了該地區經濟成長緩慢的現象。考慮到歐洲在世界貿易中的較大體積,這對全球進口成長來說是一個阻礙。貿易成長的疲軟顯然也緣於日本和某些新興地區,尤其是拉美、中東和非洲。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的最新評估,目前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每成長1%,只能帶來全球貨物貿易0.8%至0.9%的成長,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能帶來的增幅接近2%。
另外,由於地緣局勢緊張影響航運和美國降息外溢風險,市場預計全球貿易復甦將承壓。
全球貨物運輸最重要的兩條大動脈正持續影響貿易復甦前景。今年,巴拿馬運河官員不得不減少允許通過該水道的船隻數量。這是因為降雨量不足,無法填滿為運河提供水源的湖泊。
同時,由於也門胡塞武裝在紅海不斷襲擊商船,蘇伊士運河運力大幅削減。根據物流公司Kuehne+Nage的數據,通過該運河的運輸量下降了90%。德國航運巨頭赫伯羅特執行長羅爾夫·哈本·揚森說,紅海航線的中斷導致其公司收取的運費上漲了30%到40%。雖然航運成本只佔零售價格的一小部分,但哈本·揚森表示,這些額外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可能最終會推高通貨膨脹,而此時各國央行都在試圖控制通膨。
美國貨幣政策的外溢影響也備受關注,其開啟降息週期將影響國際貿易復甦。降息帶來的匯率變動不僅會影響國際貿易的結算成本,也可能引發資本流動的加速和外匯存底的變動。美元貶值可能對其他與美國出口商品競爭關係的國家的出口市場造成衝擊,加劇貿易緊張局勢。匯率波動可能影響跨國企業的獲利能力和投資決策,對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穩定性產生影響。
消息人士表示,歐洲央行決策者對成長前景的分歧越來越大,這一分歧可能會影響未來數月的降息辯論。其中一些人擔心經濟衰退,而另一些人則專注於揮之不去的通膨壓力。
隨著物價成長持續放緩,歐洲央行在6月降息後,幾乎肯定會在9月再次降息。然而,與近12位消息人士的對話表明,隨著歐元區經濟進入更加不穩定的狀態,未來的政策決定可能會更加複雜。
政策制定者辯論的核心是經濟成長疲軟和潛在衰退將如何影響通膨,後者是歐洲央行最終關注點,因為它試圖在2025年底之前將通膨率降至2%。
儘管大部分的討論都是私下,但直接了解此事的消息人士揭露了政策制定者不同的觀點。歐洲央行發言人拒絕置評。
仍是少數派的鴿派人士認為,經濟比想像的弱,衰退風險正在上升,囤積勞動力的公司開始削減職缺,使就業市場更加疲軟。一旦就業下降,可支配所得也會隨之下降,進而迅速侵蝕消費,形成自我強化的衰退。
「這將比我們現在預測的更快地削弱價格壓力,因此我認為通膨率低於目標水平的風險是真實的,」其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
他們表示,這表明歐洲央行有可能在降息和緩衝經濟壓力方面落後於曲線,從而提供了支持更快降息的理由。
歐元區通膨率在8月降至2.2%,歐洲央行自己預期通膨將在今年底再次上升,並在2025年底回升至2%。
自2022年快速升息開始以來,歐洲央行中的鷹派一直在政策辯論中佔據主導地位,他們認為實際成長數據持續優於疲軟的調查結果,經濟保持穩定。
由於消費強勁,歐元區剛剛迎來了一個極好的旅遊旺季,建築業終於開始反彈,因此經濟成長仍然可觀。
此外,薪資成長仍遠高於與2%通膨目標一致的水平,因此實際收入正在迅速反彈,應該會繼續支撐經濟。
許多消息人士表示,雖然工業處於深度低迷狀態,並可能將德國拖入衰退,但這更多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解決,因此貨幣政策的作用不大。
上述所有因素都為歐洲央行緩慢降息奠定了基礎,也許每季降息一次,直到歐洲央行確定通膨率將恢復至2%。
消息人士稱,鷹派也可能反對任何可能導致通膨目標實現日期延後至2026年的寬鬆政策,因為這可能會危及歐洲央行的信譽。
歐洲央行管委施納貝爾是一位著名的鷹派,她認為,通膨擔憂應該會壓倒衰退擔憂。
她在上週五的一次演講中表示:“貨幣政策應繼續專注於及時將通膨恢復到我們的目標水平。雖然增長風險有所增加,但軟著陸的可能性似乎仍然大於衰退。”
消息人士稱,這種分歧不太可能影響9月的政策決定,因為9月降息已經是廣泛的共識。
但它可能會影響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傳達該決定的方式,從而改變市場對10月會議的預期。
該央行不太可能放棄其「逐次會議」的政策制定方式,因此不會對10月的政策決定做出承諾。
鴿派希望拉加德強調成長風險,並表明不排除連續降息。投資人現在預期歐洲央行10月降息的可能性為40%至50%,這樣的鴿派訊息無疑將強化這項押注。鷹派擔心這樣會導致市場預期過度樂觀,使歐洲央行陷入困境。
第三位消息人士說:「我認為季度降息對我們是很有利的,數據不支持加快降息速度」。
雖然決策者就政策聲明的文本達成一致,但拉加德在傳遞訊息方面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選擇強調某些觀點。
經濟學家似乎對歐元區經濟前景的看法也好壞參半,但大多數人都認為前景遠非光明。
麥格理策略師蒂埃里·維茲曼(Thierry Wizman)表示:“即使美國要避免衰退,歐洲也可能不會。 ”
維茲曼認為,亞洲對歐洲商品的需求疲軟加劇了歐元區經濟衰退的風險,法國和德國極右翼勢力的崛起對政治穩定的潛在影響也可能對消費者情緒造成壓力。
同時,荷蘭銀行預計,儘管歐元區經濟的成長乏力,但預期成長仍將持續。該行表示:“歐元區經濟復甦難以獲得動力。高儲蓄率表明消費者不太願意花錢,尤其是在法國、荷蘭和德國。 ”
交易股票、貨幣、商品、期貨、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屬高風險行為,這些風險包括損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所以交易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
做出任何財務決定時,應該進行自己的盡職調查,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並諮詢合格的顧問。本網站的內容並非直接針對您,我們也未考慮您的財務狀況或需求。本網站所含資訊不一定是即時提供的,也不一定是準確的。本站提供的價格可能由造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財務決定均應完全由您負責,並且您不得依賴通過網站提供的任何資訊。我們不對網站中的任何資訊提供任何保證,並且對因使用網站中的任何資訊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未經本站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現、修改、傳播或分發本網站所含數據。提供本網站所含數據的供應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