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聞
分析
使用者
快訊
財經日曆
學習
數據
- 名稱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無匹配數據
最新觀點
最新觀點
最近更新
港股投資的風險預警
儘管香港法律體系和監管框架相對健全,但港股市場仍存在一些特定的風險和挑戰,如港幣與美元掛鉤,外地投資者可能會面臨匯率波動;中國內地的政策變化和經濟狀況對港股的影響等 。
投資港股費用架構與稅務
港股市場的交易成本包括總投資成本為買賣股票的交易費用、印花稅、結算費用等,對於外地投資者,可能會涉及兌換港幣所產生匯率轉換費用,以及依照所在地的相關法規需繳納的稅款。
港股產業分析:非必需消費產業
港股市場非必需消費產業涵蓋汽車、教育、旅遊、餐飲、服飾等多個領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為中國內地公司,佔總市值的65%,因此受中國經濟影響深遠。
港股產業分析:地產建築業
地產建築業在港股指數中的份額近年來已明顯下降,但截至2022年,它依然在市場上佔有約10%的份額。 包含了房地產開發、建築工程、房地產投資和物業管理等各個方面。
中國·香港
越南·胡志明
杜拜
奈及利亞·拉各斯
埃及·開羅
查看所有搜尋結果
暫無數據
川普關稅壓頂,英國和加拿大尋求改善貿易關係;古爾斯比:關稅可能對通膨構成威脅;連恩:通膨降至2%所需時間可能久於預期...
週三(2月5日)公佈的美國2025年1月ISM服務業PMI從上月的54.1回落至52.8,不及預期的54,顯示出美國經濟支柱-服務業的成長動能減弱,美元指數和美國公債殖利率盤中顯著走低。
截至5日紐市尾盤,10年期美債殖利率下跌9.24個基點,報4.4181%,盤中低點觸及4.40%,為2024年12月中旬以來最低。
中長期美債殖利率普遍出現較大跌幅,5年期美債殖利率跌7.91個基點,7年期美債殖利率跌8.91個基點。超長期殖利率跌幅超過20個基點,其中,20年期美債殖利率跌10.79個基點,30年期美債殖利率跌10.71個基點。
2年期美債殖利率跌3.52個基點,報4.1785%。 10年期與2年期美債利差收窄近6個基點,約24個基點。殖利率曲線形態趨向平坦。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於2月5日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1月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2.8。從分項指數方面,新訂單指數為51.3,降至七個月最低。商業活動指數也下跌至五個月低點54.5。就業指數升至52.3,顯示就業市場仍維持擴張。價格指數小幅回落至60.4,但仍維持在高點。
ISM服務業商業調查委員會主席Steve Miller表示,1月ISM服務業PMI有所下降,但仍處於擴張區間。這主要受到商業活動和新訂單成長放緩的影響,而供應商交付時間延長、就業市場持續穩定,顯示整體經濟仍具有韌性。商業活動指數下降至54.5%,是連續第56個月擴張,但較去年12月的58%明顯回落。
Miller認為,部分企業受惡劣天氣的影響,導致業務和生產受到干擾。
美國財政部週三表示,將「至少在未來幾季」保持發債規模穩定,同時「逐步」增加美國公債通膨保值證券的銷售規模。先前市場一度猜測,新任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可能考慮增加長債發行規模。
美國財政部目前計劃在下週的季度再融資中發售1250億美元的國債,用於償還1062億美元的到期債券,包括580億美元的3年期國債、420億美元的10年期國債和250億美元的30年期國債。
美國自動資料處理公司(ADP)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美國私部門就業人數較上月增加18.3萬人,略高於2024年12月水準。
ADP首席經濟學家內拉·理查森表示,美國勞動市場在2025年的強勁開端,掩蓋了其兩極化的趨勢。一方面,面向消費者的產業推動了招募的增加。另一方面,商品服務和製造業就業成長較弱。
美國勞工部將於2月7日公佈2025年1月非農業就業報告。市場普遍預計,非農業部門新增就業人數或為16.9萬,失業率可能維持在4.1%不變。
盼星星盼月亮,華爾街在本週三終於盼到了10年期美債收益率重新回到了4.5%下方,擺脫了歲末年初那逼近5%、令人深感窒息的高位區間!
行情數據顯示,各期限美債殖利率隔夜全線走低。其中,2年期美債殖利率跌1.45個基點報4.1889%,5年期美債殖利率跌6.51個基點報4.2481%,10年期美債殖利率跌8.64個基點報4.4201%,30年美債殖利率10.71個基點跌點4.638%。
從最受矚目的「全球資產定價之錨」10年期美債殖利率來看,這項基準殖利率目前已低於了11月川普勝選後最初的階段高峰水準。
同時,在技術面上,10年期美債殖利率也已經跌破了50日均線和去年9月以來的上升趨勢線——這對於美股、黃金、非美貨幣等關聯市場的資產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
隔夜引發美債殖利率進一步回落的一大消息面誘因,無疑是美國財政部預計未來幾季內將維持其大部分發債計畫不變,並未出現如部分市場人士原本猜測的那樣——新任財政部長貝森特可能考慮增加發行長債為赤字融資的情景。
美國財政部週三表示,預計至少在未來幾季內,其附息國債和浮息國債的標售規模將保持穩定,但將繼續逐步增加通膨保值債券(TIPS)的標售規模。
一些債券市場人士原本預計,貝森特首次發布的季度再融資計劃將調整措辭,以反映今年稍後可能增加長債發行。財政部的發債指引措詞已經連續一年沒有改變了。
道明證券美國利率策略師Jan Nevruzi指出,令人驚訝的是,他們沒有改變任何指引,之前有市場傳聞稱,新政府或許會加快增發長債的行動,但現在看來已被進一步推遲了。
美國財政部目前計劃在下週的季度再融資中標售1250億美元的國債,這將籌集188億美元的新現金並將對1062億美元的到期債券再融資,其中包括580億美元的三年期國債、420億美元的10年期國債和250億美元的30年期國債。
整體而言,隨著10年期美債殖利率重新回到了4.5%下方,債券市場已經逐漸脫離了一個可能令其他關聯市場感到恐慌的高位區域。目前,聯準會的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為4.25%-4.50%,與整條美債殖利率曲線眼下所處的區間相當。
這從美債殖利率與美股的長期關聯性統計中也可見一斑。如下圖所示,當10年期美債殖利率高於5%時,殖利率與美股間的負相關性往往會愈發明顯。換言之,在此高點區間裡,美債殖利率越高對美股越不利。而當美債殖利率脫離類似的「高風險」區間時,股債之間的關聯性可能就不會那麼明顯,甚至美債殖利率時常還有可能會與美股走勢同向。
從隔夜美股的表現來看,隨著美債殖利率走低,三大股指在周三也紛紛收漲,投資人擺脫令人失望的Alphabet財報的影響。標普500指數11個板塊中的八個板塊走高,其中房地產領漲。
接下來投資人或許可以留意一下,10年美債殖利率的回落是否能格外拉動小型股:
相當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新任財長貝森特目前也正高度關注於10年期美債殖利率的動向。貝森特週二表示,川普政府在降低借貸成本方面的重點將是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而不是聯準會的基準短期利率。
當被問及美國總統川普是否希望降低利率時,貝森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和我都專注於10年期國債。”
貝森特也表示,「關於聯準會,我只會談論他們已經做了什麼,而不是我認為他們從現在開始應該做什麼。」他提到,在聯準會大幅降息後,10年期美國國債殖利率卻反而攀升。
而對於美債殖利率接下來的走向,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首席投資長Daniel Ivascyn週二表示,債券交易員可能無法預測美國總統川普接下來會做什麼,但可以利用這種不確定性來創造豐厚的回報。
這家總部位於加州的全球債基巨頭正押注於5至10年期債券,因為其認為,與昂貴的股票和公司債券相比,新一屆白宮不可預測的政策議程增強了優質債券的吸引力。
Ivascyn指出,「如果政策的不確定性繼續影響經濟基本面,我們認為聯準會將按兵不動」。他預計,這家規模達2兆美元的債券管理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到全球經濟格局的分化。
“雖然全球貿易戰可能會給美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它可能會對美國以外地區產生更大的影響,因為那裡的經濟一開始就比較脆弱”,Ivascyn補充稱,如果關稅戰爆發,Pimco在澳大利亞和英國有利率風險敞口,持有國債通脹保值債券可提供“一些合理的價值”。
雖然在美國政壇得意,但剛過去的1月,馬斯克的特斯拉在5個歐洲國家市場均錄得銷量下降。 2024年也是特斯拉首次錄得年度整體交付量下降。
儘管特斯拉股票漲幅仍舊跑贏美股大盤,但不少長期看多特斯拉的分析師近期將該股從首選名單中移除,並調低了對特斯拉2025年的盈利預期。
馬斯克高調涉足政界,2024年公開支持川普,為川普競選花費2.5億美元,還在社群媒體平台X上公開支持英國和德國的極右翼政黨,引發爭議。
根據產業研究機構新車(New AutoMotive)週二公佈的數據,儘管作為歐洲最大電動車市場的英國,月度電動車註冊量1月飆升至創紀錄水平,但特斯拉1月在英國的銷量卻反而下降了近12%。特斯拉在英國的銷售排名,也因此從2024年1月的第二位跌至第七位。稍早公佈的數據也顯示,特斯拉1月在法國的銷售量大跌63%,在瑞典和挪威的銷售量也分別下降44%和38%,在荷蘭下降42%。
除了歐洲市場,特斯拉2024年在擁有170多萬輛電動車註冊量的美國最大市場加州,銷量也下降了12%。 2024年,特斯拉的年度交車量首次出現年度下跌。馬斯克表示,他很快將在2025年推出期待已久的、更便宜的電動車,公司也將更專注於全自動駕駛技術。
幾項民調顯示,消費者對馬斯克的看法好憂參半。電動車評論網站Electrifying.com在1月底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9%的英國電動車車主和打算購買電動車的人表示,對馬斯克的個人印象和他的影響力將阻止他們購買特斯拉。在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典禮後進行的Novus調查中,對特斯拉持正面看法的瑞典人比例降至11%,低於1月15日~17日進行的類似民調中的19%。持負面看法的人從47%躍升至63%。
Electrifying.com的CEO巴克利(Ginny Buckley)稱:「馬斯克對品牌的影響正變得越來越兩極分化,促使許多買家轉向其他特斯拉的競爭者。同時,英國目前有130多種主流電動車型號可供選擇,而2020年只有25種,競爭從未如此激烈,這也使得特斯拉承受更大壓力。」
新車的CEO內爾梅斯(Ben Nelmes)也稱,特斯拉的問題更多源於自2020年model Y以來未能推出新的主流車型。
特斯拉股價在過去一年翻了一倍多。根據LSEG的數據,該股目前的遠期本益比超過131倍,不僅領先傳統汽車製造商,也領先許多本益比120倍的高科技股。週二,特斯拉股價部分收復了周一由關稅爭議導致的跌幅,上漲約2.3%至392.40美元,因為川普同意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關稅給予為期一個月的「緩刑」。同時,特斯拉的Cybertruck週一也正式開始獲得全額7,500美元的《通膨削減法案》(IRA)稅收抵免資格。
但上週三(1月29日)美股盤後特斯拉發布的2024年四季財報,營收、獲利、每股盈餘、毛利率、核心汽車業務收入等各項指標,均弱於市場預期。馬斯克在電話會議中也暗示,2025年可能是過渡年,汽車銷售將僅略有增長,他淡化2025年的同時,強調2026年、2027年和2028年將出現不可思議的事情。
上週五,在川普關稅影響彰顯前,長期看好特斯拉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喬納斯(Adam Jonas)就將特斯拉從其「優選名單」中剔除。在上週財報後,喬納斯寫道,特斯拉業績指標“大多令人失望”,圍繞該公司的敘事可能會發生變化。
華爾街分析師也整體調降了對特斯拉2025年獲利的預期。根據金融數據服務提供商輝盛(FactSet)的數據,截至本週二,特斯拉2025年的每股收益預期為2.95美元,比四季報公佈前3.31美元的預期下降了11%。華爾街對特斯拉2026年的獲利預期也大幅下降。此外,輝盛的數據也顯示,分析師預計,特斯拉要等到2027年才有望超過2002年每股獲利4.07美元的前高峰。
交易股票、貨幣、商品、期貨、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屬高風險行為,這些風險包括損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所以交易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
做出任何財務決定時,應該進行自己的盡職調查,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並諮詢合格的顧問。本網站的內容並非直接針對您,我們也未考慮您的財務狀況或需求。本網站所含資訊不一定是即時提供的,也不一定是準確的。本站提供的價格可能由造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財務決定均應完全由您負責,並且您不得依賴通過網站提供的任何資訊。我們不對網站中的任何資訊提供任何保證,並且對因使用網站中的任何資訊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未經本站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現、修改、傳播或分發本網站所含數據。提供本網站所含數據的供應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