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聞
分析
使用者
快訊
財經日曆
學習
數據
- 名稱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公:--
預: --
--
預: --
前: --
--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公:--
預: --
--
預: --
前: --
公:--
預: --
--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無匹配數據
最新觀點
最新觀點
最近更新
港股投資的風險預警
儘管香港法律體系和監管框架相對健全,但港股市場仍存在一些特定的風險和挑戰,如港幣與美元掛鉤,外地投資者可能會面臨匯率波動;中國內地的政策變化和經濟狀況對港股的影響等 。
投資港股費用架構與稅務
港股市場的交易成本包括總投資成本為買賣股票的交易費用、印花稅、結算費用等,對於外地投資者,可能會涉及兌換港幣所產生匯率轉換費用,以及依照所在地的相關法規需繳納的稅款。
港股產業分析:非必需消費產業
港股市場非必需消費產業涵蓋汽車、教育、旅遊、餐飲、服飾等多個領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為中國內地公司,佔總市值的65%,因此受中國經濟影響深遠。
港股產業分析:地產建築業
地產建築業在港股指數中的份額近年來已明顯下降,但截至2022年,它依然在市場上佔有約10%的份額。 包含了房地產開發、建築工程、房地產投資和物業管理等各個方面。
中國·香港
越南·胡志明
杜拜
奈及利亞·拉各斯
埃及·開羅
查看所有搜尋結果
暫無數據
2024年9月金融數據解讀。
10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2024年9月金融數據。 2024年9月新增社融約3.76兆元,高於市場預期的3.52兆元,較去年同期少增加約3,565億元。 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59兆元,低於市場預期的1.75兆元,較去年同期少增加7,200億元。 9月貨幣供應量M1、M2年比分別為-7.4%及6.8%,其中M1較前值回落0.1個百分點,M2同比較前值增加0.5個百分點。
社融主要分項中,9月社融口徑人民幣貸款新增規模為19,742億元,低於近5年的同期平均值(2,1119億元),較去年同期少增加5,627億元。實體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仍在持續。
表外融資方面,9月新增表外融資額1,710億元,較去年同期少增加1,297億元。其中,9月新增信託貸款僅6億,年比少增加396億元,雖然近期地產政策有許多超預期放鬆,但由於政策傳導存在時滯,因此9月相關非標需求依然低迷。 9月新增表外票據1,312億元,年比少增加1,085億元。 9月新增委託貸款392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加184億元,主要源自於近期各地公積金貸款新政頻出,有效提振了公積金貸款需求。
直接融資方面,9月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為12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98億元,IPO與再融資節奏仍維持低檔。企業公債、公債9月新增金額分別為-1,926億元、15,357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減少2,576億元、多增加5,437億元。信用債二級市場持續調整,影響了企業債券融資;9月政府債務是對社融最重要的貢獻項,顯示財政融資端正在提速。人民幣貸款方面,2024年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為15,900億,較去年同期少增加7,200億元。結構上看,9月,新增居民貸款連續8個月同比少增,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已連續7個月同比少增。 9月新增票據融資686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加2,186億元,銀行透過票據來「衝量」的動力依然很強。
9月新增人民幣存款3.74兆,較去年增加1.5兆。分項來看,主要是非銀存款貢獻,9月下旬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提振股市行情,投資人的風險偏好相應提升,大量資金從理財等管道轉向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9月M2年比為6.8%,成長速度較前值走闊0.5個百分點。 M1年增速較前值回落0.1個百分點至-7.4%,再創歷史新低。
總的來說,9月新增社融結構表現分化,主要是政府公債和表內票據融資在支撐,企業和居民的內生性融資需求持續走弱,M1增速已經連續6個月為負。 9月下旬政策轉向,10月12日財政部領導出席國新辦發表會,對於完成全年預算目標、化債、中央舉債空間等議題均有超預期的表態。專注於增量財政政策的規模和落地節奏,短期它們將是影響金融數據和經濟指標的最關鍵變數。
風險提示:政策變動,經濟恢復不如預期,資訊更新不及時的風險。
以色列空軍在近一周內首次襲擊了貝魯特的目標,此前美國警告稱,如果加薩的人道主義危機沒有得到改善,它可能會削減對以色列軍火供應。
以色列國防軍表示,他們在周三早些時候對貝魯特南部郊區的一個地下武器庫進行了襲擊,該地區是伊朗支持的真主黨武裝組織的大本營。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空襲發生在黎巴嫩總理表示美國已向他保證以色列對首都的攻擊將緩解僅幾個小時後。
據黎巴嫩衛生部稱,在貝魯特遇襲之前,黎巴嫩南部和東部的空襲造成14人死亡。此前,以色列軍方表示已攔截真主黨發射的約50枚彈藥。
這些事件突顯了連續數日激烈交火後高度緊張的局勢。據聯合國難民署稱,以色列已要求黎巴嫩四分之一領土上的居民撤離,衝突導致120萬民眾流離失所。
在以色列與哈馬斯發生的戰爭中,約有190萬人流離失所。哈馬斯是另一個伊朗支持的武裝組織。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在10月13日致函以色列部長,警告他們,如果以色列在30天內不准許更多援助進入被圍困的巴勒斯坦領土,美國可能不得不限制向以色列的武器供應。
近年來,以色列加大了對哈馬斯的攻擊,此外,在與真主黨發生了一年的跨境衝突後,以色列加大了對真主黨的攻勢。真主黨一直在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和飛彈,以聲援哈馬斯。
據當地衛生官員稱,自以色列近一個月前開始空襲以來,黎巴嫩至少有1,600人喪生。
伊朗是哈馬斯和真主黨的主要支持者,目前正在進行外交努力,以在以色列對該國10月1日發射的200枚彈道飛彈做出反應時,獲得該地區的支持。
以色列和美國一直定期商討如何報復,這困境讓整個中東和能源市場的神經都緊張起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該國可以自由選擇反擊,而美國則敦促其避免攻擊核設施和能源設施。
根據伊朗外交部的一份聲明,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在周三與約旦外長在安曼會晤時“強調需要該地區國家採取集體行動”,以阻止以色列並防止戰爭擴大。他還計劃訪問埃及和土耳其。
約旦幫助挫敗了伊朗上一次對以色列的飛彈和無人機攻擊,在4月份擊落了飛越其領土的幾枚飛彈。
聯準會主席鮑威爾似乎確實在債券市場敲響了警鐘。 9月中旬,他領導的聯準會做出了兩件事,表面上對債券來說應該是好消息:大幅降息,並暗示未來將進一步降息。但自那天起,這個所謂的支撐著全球所有其他資產類別的市場就開始下跌。
10年期美債殖利率已回升至4%以上,匯豐銀行的Steven Major表示,美債已經回吐了2024年約40%的漲幅,他是大銀行中更受關注的債券分析師之一。
“那真是一個大動作,”他說。 “在短短幾週內,美債就回吐了之前六個月大部分的漲幅。”
這看起來像是交易員所說的「買謠言,賣事實」的典型案例。降息在發生之前就已經被計入了美債市場,而現在這種押注正在受挫,尤其是受到強勁就業數據的進一步推動。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個好消息。這意味著,在近期股市樂觀和債市悲觀的背離中,股市勝出。那些預測經濟衰退的人不得不繼續等待他們的日子到來。
不太好的消息是,這顯示投資者認為聯準會放任了通膨。管理約1.3兆美元資產的私人投資公司Wellington Management宏觀全球主管John Butler說,“當經濟出現放緩的第一個跡象時,美聯儲急於降息。”
鮑威爾是那些強調通膨趨勢令人鼓舞,但並非「任務完成」的政策制定者之一。相反,風險平衡已經傾斜到足以讓聯準會認為,為了保護勞動市場,大幅降息是謹慎的,勞動市場是聯準會使命的另一半。
但市場則更加懷疑。他們認為,經濟強勁成長,聯準會卻降息,現在有過度刺激需求和重燃通膨的風險。
現在得出這個結論可能還為時過早。但對Butler來說,所有這些都表明,貨幣和財政政策制定者都停留在舊的思維方式。
「當我們腳下的土地在變化時,市場一直在震盪,」他說。勞工在工資和工作條件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這是過去二十年左右的突破。
Butler說,這剝奪了財政和貨幣政策制定者的「免費午餐」。過去,政府可以“無視後果地增加債務”,相信全球投資者會繼續吸收他們發行的債券。同時,聯準會可以維持低借貸成本,認為通膨激增的風險微乎其微。
在某個時候,投資者可能會對所有額外債務和持續的通膨威脅感到厭煩,並要求更高的回報率。每當債券價格因任何原因下跌時,這種持續的風險就會變得更加迫切。
這方面的第一個重大考驗將來自英國的預算,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需要說服債券投資者相信她可以在可信的新的「護欄」內借入更多資金。英國國內財政擔憂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國國債下跌的引力所誇大,但這種擔憂是真實的,尤其是前首相特拉斯提出的“迷你預算”才過了兩年,該預算點燃了英國債務的導火線。
「英國國債看起來很便宜,」M&G投資公司的債券基金經理人Ben Lord說。 “我想買,但風險是,現在英國非常接近類似'迷你預算'的困境。”
同樣,債券價格的新一輪下跌,也恰逢美國大選即將到來,時機非常尷尬。如果在經濟已經過熱的情況下,共和黨大獲全勝,那麼聯準會行動過早的論點將更加響亮。
現在,整個債券市場的動盪是否會變成更嚴重的問題,主要掌握在政客的手中。任何受到驚嚇的投資者可能會發現,這些政治人物正在推開一扇已經微微敞開的大門。
一些分析師預計,美國經濟可能不會「軟著陸」。
軟著陸是指經濟成長速度放緩到足以將通膨率降至聯準會2%目標以下,而不會使經濟陷入衰退。許多華爾街人士美國經濟預計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聯準會已經開始降息。
不過,BNY Wealth的投資策略和股票主管Alicia Levine持有更樂觀的觀點。她認為,美國經濟正在處於「不著陸」情景,因為它持續擴張而沒有放緩。她週二表示,“到目前為止,很明顯,銀行收益都超出了預期,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淨利息收入也高於預期。因此,這是對經濟的良好信號。”
Levine補充道,「這表明,我們對『不著陸」的呼籲實際上正在發揮作用。 」她的言論發表在包括富國銀行和摩根大通在內的多家銀行上周公布好於預期業績後。
與此同時,美國銀行週二公佈了強勁的業績。 Levine的目標是標普500指數年底將達到5900點,她指出,美國第三季實際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的速度「非常接近」3%。此前,美國經濟在第二季成長了3%。她繼續說道,“只要美國經濟增速超過2%,這就是不著陸。”
支撐經濟強勁成長的不僅是銀行收益。根據MRB Partners的數據,美國企業的整體利潤處於歷史高位,比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水平高出約60%。該公司同樣預期美國經濟將繼續擴張。
該公司的全球策略合夥人Peter Perkins在周二的一份說明中寫道,「美國企業部門的強勁財務狀況表明,招聘和資本支出水平將保持健康,企業部門將繼續成為美國整體經濟的支柱。但如果通膨持續存在,並且聯準會無法像投資者預期的那樣大幅降息,經濟和股市可能會面臨一些阻力。
近年來,印度一直有意提高製造業在自身經濟中的比重。 2014年,政府發起「印度製造」運動,推動發展製造業並邀請外國直接投資。
試圖搭上這股製造業熱潮的包括一些中國公司。當時,印度正考慮加強與中國的經濟接觸。
然而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凸顯了設置護欄以防止印度企業集團被收購的必要性。印度調整其外國直接投資政策,加大對來自與印度接壤國家投資的審查——此舉被廣泛解讀為意在遏制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根據修訂後的條例,中國資本流入需要印度政府批准。
在美國,政界也已重新審視中國資本的角色,但其做法與印度有所不同。美國把目光聚焦在中國可能構成安全風險的領域,並且依據威脅程度,要麼完全禁止中國投資、要麼在批准投資前進行極其細緻的審查。這種策略被稱為「小院高牆」。相較之下,印度對中國投資態度的轉變原因還包括印度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
印度渴望在2029年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並制定了到2047年——其獨立百年時——取得發達國家地位的雄心勃勃的路線圖。但人們日益認識到,衡量經濟實力的指標已經轉向增加價值的品質。印度需要大規模生產更尖端的元件,以確保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這種新發展願景正透過包括生產關聯激勵計畫等措施在內的扶持性產業政策來實現。
人們也認識到,印度將面臨平衡經濟發展願望和安全擔憂的艱鉅任務。印度財政部的一份報告建議,吸引中國投資可以幫助印度透過出口提高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參與度。該提議最終遭到政府否決。
不過,最近印度在與中國經濟接觸問題上的立場似乎有了某種調整,其證據是政府有條件地批准了擁有來自中國投資的公司。
多個原因正導致印度改變對中國投資的立場。印度總理莫迪2023年對美國的訪問曾引發加大與華盛頓經濟接觸的希望,但來自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從2022至2023年的60億美元下降到2023至2024年的49.9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入總額也從2022至2023年的420億美元下降到2023至2024年的265億美元。第三任期的莫迪政府也越來越意識到失業壓力及其對社會穩定的影響。
隨著替代投資來源似乎正在枯竭以及創造就業的迫切需求,印度正在聚合製造業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新德里現在似乎承認,這在某種程度上將包括利用中國資本來促進內部整合,同時仍在安全戰線上對抗。
交易股票、貨幣、商品、期貨、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屬高風險行為,這些風險包括損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所以交易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
做出任何財務決定時,應該進行自己的盡職調查,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並諮詢合格的顧問。本網站的內容並非直接針對您,我們也未考慮您的財務狀況或需求。本網站所含資訊不一定是即時提供的,也不一定是準確的。本站提供的價格可能由造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財務決定均應完全由您負責,並且您不得依賴通過網站提供的任何資訊。我們不對網站中的任何資訊提供任何保證,並且對因使用網站中的任何資訊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未經本站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現、修改、傳播或分發本網站所含數據。提供本網站所含數據的供應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