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聞
分析
使用者
快訊
財經日曆
學習
數據
- 名稱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公:--
預: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無匹配數據
最新觀點
最新觀點
最近更新
港股投資的風險預警
儘管香港法律體系和監管框架相對健全,但港股市場仍存在一些特定的風險和挑戰,如港幣與美元掛鉤,外地投資者可能會面臨匯率波動;中國內地的政策變化和經濟狀況對港股的影響等 。
投資港股費用架構與稅務
港股市場的交易成本包括總投資成本為買賣股票的交易費用、印花稅、結算費用等,對於外地投資者,可能會涉及兌換港幣所產生匯率轉換費用,以及依照所在地的相關法規需繳納的稅款。
港股產業分析:非必需消費產業
港股市場非必需消費產業涵蓋汽車、教育、旅遊、餐飲、服飾等多個領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為中國內地公司,佔總市值的65%,因此受中國經濟影響深遠。
港股產業分析:地產建築業
地產建築業在港股指數中的份額近年來已明顯下降,但截至2022年,它依然在市場上佔有約10%的份額。 包含了房地產開發、建築工程、房地產投資和物業管理等各個方面。
中國·香港
越南·胡志明
杜拜
奈及利亞·拉各斯
埃及·開羅
查看所有搜尋結果
暫無數據
在供需嚴重失衡的大背景下,歐洲電力市場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有能源分析師指出,今冬特殊的氣候條件是這次電價危機的重要誘因。
近期,歐洲電價猶如坐上“過山車”,出現劇烈波動。這是極端天氣、區域衝突以及歐洲能源結構轉型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暴露了歐洲能源系統存在的深層問題,也對現有的能源政策與市場機制提出了嚴峻挑戰。
在供需嚴重失衡的大背景下,歐洲電力市場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有能源分析師指出,今冬特殊的氣候條件是這次電價危機的重要誘因。根據預測,今年冬天可能是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最冷的冬天。冬季陽光稀少、風力匱乏,導致太陽能與風力發電量銳減,遠遠無法滿足歐洲民眾在寒冬中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因此,電力生產不得不更依賴進口的高價天然氣來填補缺口。然而,俄羅斯透過烏克蘭向歐洲供應天然氣的過境合約將於2025年1月1日到期,屆時歐洲天然氣進口量將面臨大幅縮減的風險。美國銀行大宗商品和衍生品研究主管弗朗西斯科·布蘭奇認為,這可能導致歐盟天然氣價格從現在的近50歐元/兆瓦時上漲到2025年的70歐元/兆瓦時。
電價的劇烈波動也凸顯了歐洲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 2023年,再生能源成為歐盟電力的主要來源。根據歐洲統計局的數據,再生能源在電力生產組合中的佔比高達44.7%,相較於2022年成長12%,化石燃料的份額大幅下降19%。隨著主要能源逐步從傳統的煤炭與核電領域向風能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過渡,再生能源在歐洲市場定價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大。然而,它的不穩定性也導致其難以獨自承擔保障穩定電力供應的重任。在氣候條件不佳時,這些能源的發電量會大幅波動,為電力供應帶來巨大挑戰。
歐洲能源系統本身的結構性缺陷在此次電價危機中暴露無遺。電力儲備不足、儲能設施匱乏以及電網彈性欠佳等問題,使得能源系統在應對突發用電需求時顯得力不從心。同時,傳統能源逐步淘汰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能源系統的穩定性,使其在面對衝擊時更加脆弱。此外,歐盟的碳排放交易系統也為電力企業帶來了沉重的成本壓力。該系統要求電力企業為碳排放購買許可,近年來碳價的大幅上漲間接推高了電力生產成本。
電價飆升導致能源成本不斷攀升,迫使歐洲一些能源密集產業放緩或停止生產,嚴重削弱了歐洲工業的競爭力。能源成本已成為歐洲政策制定者關注的焦點。近幾個月來,歐洲產業協會紛紛提出針對歐盟鋼鐵業等能源密集產業的倡議,要求增加能源補貼或降低電價中包含的關稅,以確保歐洲電價的競爭力。
分析師認為,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改善歐洲電力市場已迫在眉睫。一方面,建設跨境能源基礎設施是當務之急。歐盟委員會曾表示,到2030年,用電量預計將增加約60%。然而,令人擔憂的是,40%的配電網已使用超過40年,難以應對需求的成長和太陽能板等再生能源的增加。此外,歐洲各國電價發展不平衡,再生資源分配不均勻,阻礙了歐洲電力市場的互聯互通和協調統一。建設跨境能源基礎設施不僅能平衡各國再生能源的發展水平,加強歐盟內部能源流通和資源共享,還能更好地開發歐洲電力市場的潛力,幫助歐洲實現綠色協議目標。
另一方面,提高能源效率和實現能源結構多樣化也是穩定電價的有效途徑。倫敦能源經濟學院院長尤素夫·阿爾沙馬裡表示,僅僅依靠再生能源無法避免能源危機和電價上漲。他建議,歐洲應重視並發展核能等穩定能源,以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
歐洲的能源自主戰略任重道遠。這次電價飆升,是危機也是考驗。相關專家認為,未來,歐洲唯有堅定不移地加快能源轉型步伐,不斷優化和完善市場機制,力求從根本上減少對外部能源的依賴,方能有效應對能源領域的諸多挑戰。
對於71歲的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而言,再過3週又3天后,眼下安逸清靜的職場環境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在知名宏觀記者、被稱為「聯準會傳聲筒」的尼克·蒂米勞斯看來,鮑威爾已經踩上那條無比熟悉的鋼絲繩——既要強調美聯儲的政策獨立性,又要時時刻刻評估特朗普的言行如何影響貨幣政策。
在11月7日的記者會上,面對「川普大捷」的消息,鮑威爾板著臉一再強調聯準會不會根據對未來政府的猜測制定政策,特別是與通膨息息相關的貿易和移民政策。
明顯對這類問題早有準備的聯準會主席強調:“我們不去猜、不做推測,也不會搞假設。”
蒂米勞斯指出,然而在12月的政策會議裡,聯準會官員們又主動調降了明年降息的預期,部分原因是他們認為明年的價格壓力會更加頑固。在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能源項目後,聯準會預期2025年的通膨率將回落至2.5%,先前的預期為2.2%。
同時,19名委員中有15人表示,通膨高於預期的風險正在增加。 9月時只有3人表達出同樣的擔憂。因此,多數官員預期2025年只會降息兩次,然後2026年再降息兩次。之前的預期是明年會降息4次。
所以這個「風險」來自哪裡,不言而喻。
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經濟學家麥可蓋彭解讀稱,12月議息會議比我們想像得更加鷹派,因為他們做了明確說過不會做的事情——聯準會決定對美國政府的政策進行猜測。
蓋彭指出,經濟預測讓人“難以迴避房間裡的大象”,鮑威爾不想這麼說,但這顯然是委員會發出的信號...他們在說,我們必須展開一部分回應。
對聯準會的預期而言,川普最大的「威脅」在於施加關稅和收緊移民規則,這可能在短期內推高物價和工資。
同時,川普的經濟顧問們卻表示,放鬆監管和促進能源生產可以抵銷物價上漲的影響,從而維持通膨繼續下行。
獲得財長提名的斯科特·貝森特上個月曾辯稱:「關稅不會是通膨性因素,因為假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漲,除非人們拿到更多的錢,否則他們在其他商品上的支出就會減少。
有一個可能令鮑威爾感到釋然的消息是,儘管川普長期以來一直表達對低利率的渴望,但他近期鮮少對聯準會的舉動進行評論,同時他的經濟顧問們也不急於看到聯準會繼續降息,因為他們知道通膨問題尚未完全消除。
鮑威爾在上週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一些官員在提交新預測考慮了潛在的政策變化,而其他人則沒有。他也「嘴硬」地表示,官員們對明年通膨預期更失望的原因可能不是選舉結果,而是目前的通膨預測。
蒂米勞斯披露,私下鮑威爾對一些同事的公開演講感到不滿,因為他們更直接地把聯準會政策與川普提出的政策變化進行關聯。鮑威爾不希望讓共和黨人覺得聯準會試圖抵消他們不喜歡的政策。
同樣在私下裡,鮑威爾也敦促同事們在公開演講中「謹慎行事」。
與鮑威爾堅持「獨立性」、「冷靜分析」的形像不同,其他聯準會官員的變化則相當劇烈。例如9月支持降息50個基點的聯準會理事庫格勒,近期暗示如果勞動力成長放緩或停止,聯準會恐怕就不太可能降息。
在川普第一任期掀起貿易戰的同時,也與聯準會就降息問題發生矛盾。最終聯準會就範降息,但核心原因是擔憂貿易戰對商業信心和投資的打擊,會超越關稅帶來的價格上漲。
很顯然,明年聯準會是否會有相同的反應尚不清楚,因為今天的經濟狀況已經非常不同。
蒂米勞斯介紹稱,2018年時聯準會的工作人員模擬了貿易戰的影響,結論央行可以「忽略」或維持利率政策不變,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家庭和企業的預期通膨保持在低位,同時價格上漲迅速傳導至經濟。
鮑威爾也在上週提到了這份簡報,並強調「委員會現在正在討論政策路徑,並試圖再次理解關稅如何影響通貨膨脹和經濟」。
同時,川普也承諾要加強邊境管控,和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這可能意味著更少的生產和需求,以及更高的工資,但這一切都很難建模。
經濟學家也認為,如果川普新政府推動逆轉供應改善的政策,聯準會將簡單地維持利率不變。
摩根大通首席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費羅利認為:“在這種環境下,你不是經歷了6年低通膨時期,而是剛剛度過幾年通膨遠高於目標的情況。”
同時,企業把價格上漲轉嫁給消費者的方式也很重要。
經濟學家雷·法里斯解讀稱,美國處於充分就業的狀態,如果出現成本衝擊,影響會比經濟下行時期更明顯。另外,價格上漲的傳遞方式也很重要,如果公司逐步傳遞漲價,而不是立即和完全地傳遞,公眾會有通膨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嚴重的觀感。
本月中旬,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對來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太陽能電池徵收21.31%至271.2%的關稅,具體取決於製造商。
對此,世貿組織(WTO)上訴機構原大法官、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趙宏在2024中國關務發展大會暨太湖關務節上表示,這一舉動顯示出美國政府未來可能進一步提高關稅, 甚至採取更多的貿易救濟措施的傾向。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與會人士表示,中國企業出海需要加強風險意識,並專注於中長期規劃。
「目前有企業主動選擇拓展海外市場,同時也有不少企業是跟著客戶或上游供應商的步伐出海。」上海德勤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合夥人陳榮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種現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的影響。
近年來,為了多元化供應鏈佈局,不少企業把目光轉向東南亞。今年10月發布的《2024年東協投資報告》顯示,2023年流入東協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達到創紀錄的2,300億美元,佔全球FDI流入量的17%,是發展中地區最大的FDI流入地。 其中,美國投資最多,達740億美元,佔吸收FDI總額的1/3,日本和中國則排名第二第三。 報告也顯示,製造業仍是獲得海外資金最多的產業,其次是房地產和發電。
然而,投資東南亞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原產地規則」的判定。國際貿易中約定最後一個發生「實質改變」的國家作為貨物的原產地,這項判定會直接影響產品的關稅待遇和市場准入資格。
陳榮傑表示,由於WTO對「實質改變」並未作出詳細規定,相關判定主要依賴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許多國家和美國之間並沒有簽署FTA,這導致雙方對原產地的理解會有所不同。
公開資料顯示,東南亞十個國家當中,目前僅有新加坡與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FTA)。拜登政府於2022年5月啟動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中,雖然有7個東南亞國家涉及其中。但該協定並非一般的自由貿易協定,也不包含關稅減免與市場進入等優惠政策。
陳榮傑說,沒有FTA的情況下,貨物的原產地判定通常會以美國海關的規則為基礎。雖然企業可以透過向美國海關申請預先裁定(Advance Ruling)來獲得事前諮詢,但政策的變化或裁定官員的不同理解也存在變數,可能會對前期的投入產生影響。 此外,美國海關目前出具裁決結果的時間也正在拉長。
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出海服務提供者均表示,缺乏全面調查和長期規劃讓企業在東南亞的動作頻繁「踩坑」。
江蘇悅通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薇倩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相較於大型企業而言,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在「走出去」時往往風險意識不足、沒有完整的計劃,購買專業服務的意願也較低。 「有時候我們甚至要跟企業老闆講,你怎麼喝頓酒,就決定到某個國家去了?”
「出海相當於第二次創業。」新加坡康橋顧問(Cambridge Advisers)高級顧問莫偉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常見陷阱包括公司結構缺乏長期規劃、稅收優惠和政府支持計劃利用不足、文化差異導致運營面臨挑戰等。
在新加坡康橋顧問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聯合發布的一份出海指南中,參與訪談的一家企業就因將生產基地設在非工業區,而錯過了本可以享受的稅收減免,並在出口時經歷了較長的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退稅流程。
陳榮傑也表示,許多政策和成本前期是隱性的,沒有特別受到當地海關或中國海關的關注。但是一旦達到一定量之後,風險可能被曝光,對企業造成極大的影響。他建議出海企業在出海初期就要特別關註生產國和目標市場國在貿易合規的政策和要求。
他稱,近期來自企業的回饋顯示,海外的人力資源配置是一個問題。缺乏國際視野的管理人員可能會為企業帶來財務、營運和聲譽等各方面的風險。但目前,這類既熟悉中企文化又具備國際化視野和出海落地經驗的人才,在市場上相對缺乏。
2024年,在全球經濟情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加拿大央行採取了一系列降息措施以應對國內經濟面臨的許多挑戰。加拿大央行的漸進式降息策略,旨在規避過快降低利率可能引發的資產泡沫和貧富差距擴大等風險,確保經濟平穩過渡和社會穩定。
6月5日,加拿大央行率先行動,將基準利率調降25個基點至4.75%,成為本輪貨幣寬鬆週期中首個降息的G7國。
7月24日和9月4日,加拿大央行在兩次利率會議中分別將利率調降25基點。
10月23日,加拿大央行意外大幅降息50個基點,將利率下調至3.75%。
12月11日,加拿大央行連續第二個月降息50個基點,將利率降至3.25%。
儘管經歷了2023年下半年的成長停滯,加拿大經濟於2024年第一季恢復了成長,GDP成長率為1.7%,略低於加拿大銀行四月貨幣政策報告中的預期。消費、商業投資以及房地產市場均顯示出正面的成長態勢,消費成長率約為3%。然而,勞動市場表現疲軟,就業成長速度落後於勞動年齡人口的成長速度,薪資上漲的壓力雖然存在但逐漸減弱。
截至4月,加拿大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回落至2.7%,而核心通膨指標也顯示出放緩的趨勢。房屋價格通膨仍維持高位,但其他組成部分的價格上漲幅度進一步下降並接近歷史平均。鑑於潛在通膨持續緩解,加拿大央行認為目前的貨幣政策不再需要如此嚴格,於6月5日決定將政策利率調降25個基點。儘管通膨前景的風險依舊存在,但此決策增強了央行對於通膨將繼續朝2%目標邁進的信心。
加拿大央行表示,將繼續推動資產負債表正常化政策,以確保貨幣政策框架的穩健性與彈性。行長蒂夫·麥克勒姆指出,加拿大的貨幣政策已成功地將通膨率拉回到2%的目標水平,當前政策重點是維持通膨率穩定在這一目標附近。較低的利率使得家庭支出增加,但整體經濟仍處於供應過剩的狀態,就業成長率依舊低於勞動力成長速度,導致失業率持續攀升。
加拿大央行對未來貨幣政策持審慎態度,強調漸進式降息策略的重要性,以避免過快降低利率可能引發的資產泡沫和貧富差距擴大等風險。央行將持續評估進一步降息的必要性,認為貨幣政策不再需要明顯處於緊縮狀態。多數經濟學家和分析師預計,到2025年中期,政策利率可能降至2.25%或2.5%。
隨著2024年步入尾聲,加拿大經濟表現帶來意外驚喜。根據加拿大統計局最新數據,10月份實際國內生產毛額實現強勁增長,達到預期的三倍之多,增長了0.3%,遠超初步預計的0.1%;9月份的數據經修正後顯示增長0.2% ,為原先報告數值的兩倍。
這一增長反映了安大略省乃至全國在某些關鍵領域的經濟活動復甦,尤其是房地產、租賃和出租行業表現突出。在被監測的18個主要產業中,有12個產業實現正向成長,涵蓋商品和服務兩個面向。其中,商品生產領域受惠於採礦業、石油及天然氣產業的回暖,錄得0.9%的成長率;服務業雖成長幅度較小,僅為0.1%,但已連續第五個月維持上漲趨勢,顯示出內需市場的韌性。
然而,加拿大統計局對這種成長態勢的持續性持保留態度,並初步估計11月的經濟將出現輕微收縮。儘管整體GDP數據樂觀,但消費者支出疲軟、失業率上升以及收入下降等跡象依然存在,令經濟學家擔憂。
多數經濟學家和分析師預計,加拿大央行未來仍有進一步降息的空間,不過具體的降息幅度和時間將取決於經濟數據和通膨情況的發展變化。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使得未來貨幣政策走向存在多種可能,有預測指出,到2025年中期,政策利率可能降至2.25%或2.5%。
加拿大央行預計,2025年的經濟成長將較為疲軟,GDP成長率可能在1.5%至2.5%之間。勞動市場的疲軟、移民政策的變化以及潛在的貿易風險等都可能對經濟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11月25日,即將就任美國總統的川普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稱,計劃對來自加拿大的所有產品徵收25%的關稅。由於美國是加拿大最大的貿易夥伴,約75%的加拿大出口商品銷往美國,若該關稅政策兌現,將直接導致加拿大出口成本大幅上升,削弱其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嚴重打擊加拿大的製造業、農業及自然資源產業等關鍵出口部門,也可能引發報復性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措施,進一步加劇兩國貿易緊張關係。長期來看,甚至可能導致加拿大經濟成長放緩並陷入衰退。
川普2.0即將拉開大幕,2025年全球貿易將面臨更大挑戰。
野村發達市場首席經濟學家David Seif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世界正變得更加“碎片化”,這種趨勢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大約15年前全球貿易佔GDP的比例達到頂峰,世界的「分散化」在川普1.0時就已經很明顯,川普2.0將加速這一趨勢。關稅對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是負面的,雖然這不會使世界經濟崩潰,但確實將加速「碎片化」趨勢,並導緻美國的一些主要貿易夥伴的成長承壓。
在Seif看來,川普的關稅將對美國的經濟成長產生輕微的負面影響,但更大影響是對通膨,明年美國平均通膨率預計會在“3時代”,而不是“2時代”。雖然川普將要徵收的關稅是全球性的,但對通膨的影響更多集中在美國,明年將使美國的通膨率增加1%以上,雖然沒有新冠疫情期間那麼嚴重,但也會增加美聯儲的壓力。
因此,Seif預計明年將是一個強勢美元週期,而且很可能會提前到上半年。關稅會引發通貨膨脹,導緻聯準會維持較高利率,這將使美元走強。
就移民問題而言,Seif表示,嚴格限制移民進入美國的趨勢早已開始,即使不是川普贏得大選,這種趨勢也會持續下去。在川普的領導下,這種趨勢只會繼續加速。
但川普是否能夠驅逐大量移民存疑。 Seif分析稱,一般來說,美國每年驅逐約35萬到40萬移民。如果川普以某種方式迅速驅逐1000萬移民,將會導致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川普想這麼做,但考慮到美國的實際限制,他很難做到這一點,美國的人口、基礎設施等很難支撐大規模驅逐移民。因此,驅逐移民可能不會成為影響通膨的重要因素。
對於未來的通膨軌跡,Seif認為,關稅帶來的通膨壓力將在明年第二季開始,並將持續到明年年底。如果聯準會做出了合適的反應,明年3月之後不再降息,或可防止第二輪影響的產生,一次性關稅不會對通膨產生長期影響。 2025年之後的某個時候,關稅帶來的通膨壓力會消失,Fed很有可能會進一步降息。
從飛鳥撞擊到飛彈擊落,阿塞拜疆客機失事原因又有新說。
最新披露的消息稱,阿航客機可能是被俄羅斯防空系統誤擊而墜毀。
目前,空難原因仍在調查中。俄方稱,在調查結束前進行任何假設都是錯誤的。
一架從亞塞拜然巴庫飛往俄羅斯車臣首府格羅茲尼的客機25日在哈薩克西部城市阿克套近郊墜毀。
新華社引述俄羅斯媒體報道,失事客機屬於阿塞拜疆航空公司,由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研發。當天飛機從巴庫飛往格羅茲尼,機上有67名乘客和5名機組人員。飛機或因撞上鳥群失事,造成38人死亡。
目前,現場救援工作已基本結束,兩個黑盒子都已被找到。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巴西等相關方正就空難展開調查。
關於客機失事原因,最新說法是,客機可能是被俄防空系統擊落。
多名熟悉調查進展的阿塞拜疆消息人士稱,初步調查顯示客機被俄羅斯的「鎧甲-S」地對空飛彈擊中。客機在接近格羅茲尼時遭電子戰系統攻擊,導致客機通訊系統完全癱瘓。
專業飛機追蹤網站Flightradar24稱,該航班在格羅茲尼附近受到「嚴重的GPS幹擾」。 GPS幹擾會嚴重損害飛機的導航和通訊能力,造成潛在的安全風險。
數月來,烏克蘭軍用無人機多次襲擊俄南部地區,觸發俄防空系統。俄國消息人士透露,在失事客機飛越車臣境內時,俄防空部隊正試圖擊落烏克蘭無人機。
美國官員評估稱,初步跡象顯示俄防空系統可能擊中阿塞拜疆航空公司的飛機。如果最終得到證實,這可能又是一次誤擊的案例。
針對最新說法,阿塞拜疆政府尚未置評。
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26日說,在調查結束前進行任何假設都是錯誤的。
哈薩克方面也強調,事故原因仍不明,需要透過調查才能得出結論。
對於“鳥擊說”,在綜合分析飛行路線附近軍事活動、航空資訊以及相關影片和圖像後,一些航空專家和軍事觀察家提出質疑。
德國航空專家海因里希·格羅斯邦加特表示,如果鳥群撞上引擎,可能會導致引擎失靈,從而失去動力,但飛機仍然可以控制。
但是飛行軌跡數據和客機影像資料顯示,飛機的電氣和液壓系統已經受損,導致飛機無法控制。
“較現實的情況是,由於遭受外部撞擊,飛機嚴重受損,不受控制。”
哈薩克航空專家塞里克·穆赫蒂巴耶夫認為,考慮到飛機當時所處的高度,鳥擊導致飛機墜毀“幾乎不可能”,更有可能是受到外部撞擊。
航空分析師理查德·阿布拉菲亞表示,飛鳥撞擊通常會導致飛機向最近的機場尋求迫降,但不會偏離航線。
客機為何偏航飛越里海,被認為是這次空難中的一大疑點。
巴庫與格羅茲尼相距約485公里,飛行約30分鐘即可抵達。但是,客機在途中偏離預定航線數百英里,最終在格羅茲尼以東約420公里的里海沿岸城市阿克套近郊墜毀。
公開飛行數據顯示,飛機在抵達里海上空後,飛行軌跡變得有些詭異。一開始向北,往俄羅斯方向,然後突然90度轉彎,飛向哈薩克方向。飛機在到達阿克套機場前做「8字形」盤旋動作,隨後進入俯衝狀態,以機頭朝下、向右轉彎的姿態撞地。
據悉,數據顯示,飛機的GPS導航系統在海上飛行時全程受到干擾。
先前有說法稱,由於格羅茲尼大霧,飛機改變航線。
哈薩克交通部長卡拉巴耶夫26日表示,哈薩克控制中心在飛機墜毀前約45分鐘收到俄羅斯發出的訊號,表示航班正在改道。
卡拉巴耶夫說,俄羅斯調度員表示,飛機的控制系統故障,機組人員在收到惡劣天氣報告後決定飛往阿克套。
還有說法稱,客機試圖在格羅茲尼附近機場迫降,但遭俄方拒絕。
多名阿塞拜疆政府官員透露,飛機飛到格羅茲尼附近時被俄防空系統擊中,隨後試圖緊急降落,卻遭俄拒絕在其附近三個機場降落,並被命令飛越里海,最終在哈薩克斯坦墜毀。
有消息稱,在飛機墜毀前不久,俄羅斯西南部遭到無人機攻擊,飛機飛行路線上最近的俄羅斯馬哈奇卡拉機場已在25日上午關閉。
俄羅斯獨立軍事專家揚·馬特維耶夫補充說,目前尚不清楚為何飛機受損後掉頭向東飛往里海,而不是試圖在俄境內的附近機場降落。
「也許飛機的一些系統還在工作,機組人員認為可以控制飛機並正常著陸。」馬特維耶夫說,也可能是在俄羅斯其他機場降落時面臨限制。
另一個大疑點是機身似有彈孔痕跡,這也是「鳥擊說」被質疑的一處「硬傷」。
客機殘骸圖片顯示,飛機尾部有許多孔洞,疑似遭到彈片損傷。
馬特維耶夫指出,墜毀飛機尾部受損處與小型地對空飛彈(如「鎧甲-S1」防空系統)造成的彈痕類似。
飛機失事當天,航空安全公司「魚鷹飛行解決方案」(Osprey Flight Solutions)發出警報稱,飛機殘骸畫面和俄西南部空域周圍情況表明,客機有可能遭到某種形式的防空火力攻擊。
但也有分析稱,機尾孔洞可能是飛機外部或內部發生爆炸後產生的碎片所致。
據哈薩克交通部長卡拉巴耶夫說,俄方調度員曾表示,「客艙內的氧氣罐爆炸,導致乘客失去意識」。
爆炸一說在倖存者的描述中得到印證,但不確定是否為氧氣罐爆炸。
還有一些分析認為,機尾孔洞也可能是因為飛機著陸後爆炸而形成的。
有空難調查專家表示,飛機殘骸上疑似有「大量彈片」造成的損傷,不免讓人想起馬來西亞航空MH17的空難。
2014年7月17日,馬航MH17客機在烏克蘭東部靠近俄邊境地區墜毀,機上298人全數罹難。
空難調查最終報告稱,客機係被「山毛櫸」地對空飛彈擊落。烏政府軍與受俄支持的東部民間武裝互相指責是對方所為。但報告未指明是誰發射了導彈。
關於阿塞拜疆客機失事原因的新說法,也引發外界對安全風險區特別是衝突區空域和機場管理問題的關注。在MH17事故中,烏克蘭政府被指本該關閉發生武裝衝突的東部空域,禁止民航客機飛越,這樣或許就不會發生客機墜毀的慘劇。
交易股票、貨幣、商品、期貨、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屬高風險行為,這些風險包括損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所以交易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
做出任何財務決定時,應該進行自己的盡職調查,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並諮詢合格的顧問。本網站的內容並非直接針對您,我們也未考慮您的財務狀況或需求。本網站所含資訊不一定是即時提供的,也不一定是準確的。本站提供的價格可能由造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財務決定均應完全由您負責,並且您不得依賴通過網站提供的任何資訊。我們不對網站中的任何資訊提供任何保證,並且對因使用網站中的任何資訊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未經本站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現、修改、傳播或分發本網站所含數據。提供本網站所含數據的供應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