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
新聞
分析
使用者
快訊
財經日曆
學習
數據
- 名稱
- 最新值
- 前值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公:--
預: --
前: --
--
預: --
前: --
公:--
預: --
--
預: --
前: --
公:--
預: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
預: --
前: --
無匹配數據
最新觀點
最新觀點
最近更新
港股投資的風險預警
儘管香港法律體系和監管框架相對健全,但港股市場仍存在一些特定的風險和挑戰,如港幣與美元掛鉤,外地投資者可能會面臨匯率波動;中國內地的政策變化和經濟狀況對港股的影響等 。
投資港股費用架構與稅務
港股市場的交易成本包括總投資成本為買賣股票的交易費用、印花稅、結算費用等,對於外地投資者,可能會涉及兌換港幣所產生匯率轉換費用,以及依照所在地的相關法規需繳納的稅款。
港股產業分析:非必需消費產業
港股市場非必需消費產業涵蓋汽車、教育、旅遊、餐飲、服飾等多個領域,在643家上市公司中35%為中國內地公司,佔總市值的65%,因此受中國經濟影響深遠。
港股產業分析:地產建築業
地產建築業在港股指數中的份額近年來已明顯下降,但截至2022年,它依然在市場上佔有約10%的份額。 包含了房地產開發、建築工程、房地產投資和物業管理等各個方面。
中國·香港
越南·胡志明
杜拜
奈及利亞·拉各斯
埃及·開羅
查看所有搜尋結果
暫無數據
美國來自中國藥品的進口額2022年達到69.5億美元,比上年的8.2億美元大幅增加。中國在美國進口總額中所佔的比例今年以來急劇下降,但藥品和EV領域的供應鏈目前成為美國面對中國之際的弱點。
美國對中國製造的藥品的需求正在激增。在未經批准的狀態下緊急進口抗癌藥物等與生命直接相關的藥物的事例接連出現。美國醫藥品整體來自中國的進口額2022年相比上年增至8倍。聯邦國會擔心被中國抓住經濟安全方面的弱點,開始研究對策。
“將採取國外抗癌藥物'順鉑'的臨時進口許可措施”,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局長羅伯特·卡利夫6月2日在推特上發布了這一消息。未經批准藥物的緊急供應商是中國的齊魯製藥。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7月10日宣布,已許可齊魯製藥向美國出口更多產品。一位發言人解釋稱,“在獲批的製藥企業能夠滿足所有患者的需求之前,只能繼續進口未經批准的藥物”。
美國來自中國藥品的進口額2022年達到69.5億美元,比上年的8.2億美元大幅增加。今年增長勢頭也不會停止,僅1~5月就達到2021年的2倍以上。
要增加的藥品除了抗癌藥之外,還有免疫抑製劑、循環系統治療藥。在美國,抗癌藥物的需求量增加,導致藥品供不應求。此外,醫藥大國印度的製藥工廠曝光的質量問題也加劇了供應不足。猶如填補空白一樣,中國製造的藥品出現猛增。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尼爾斯·格雷厄姆(Niels Graham)說,“中國政府推進尖端醫藥品製造的強化,馬上就可以使用的優質藥品開始流向全世界”。2022年中國占美國藥品進口額的比例達到9.6%,相比2021年以前的1%左右增加至約10倍。
有觀點認為中國製造的人氣今後將持續下去。華盛頓的一位貿易相關的律師表示,“了解物美價廉的中國醫藥產品優勢的醫療專業人士可能會繼續使用”。
在事關國民生命的醫療領域依賴中國似乎將成為安全風險。抱有危機感的美國總統拜登於2022年9月簽發了增強美國國內產能的總統令。但由於並非對企業具有強制性的措施,因此收效甚微。
聯邦國會將採取行動,讓政府行動起來。執政黨民主黨的議員6月22日提出了一項下調同盟國藥品進口關稅的法案。將讓日歐的產品更容易在價格上對抗中國產品。
對中國的依賴加強的不僅僅是藥品。車載電池等純電動汽車(EV)材料的來自中國的進口也在激增。鋰離子電池2022年來自中國的進口額為90.4億美元,增至上年的2倍以上。中國占進口總額的比例達到12.5%,相比2018年增加至5倍。
今年1~5月進一步擴大,份額增至近20%。EV不可或缺的鎳和石墨等重要礦物對中國的依存度在2022年達到8成。隨著美國國內的EV銷量的增加,來自中國的材料進口正在擴大。
美國政府向汽車和電池製造商提供巨額補貼,以鼓勵國內生產。但工廠的建設和投產需要時間,“預計2025年以後才能全面增加供應”,丸紅華盛頓事務所的阿部賢介說。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針對EV材料表示,“就像1970年代的石油和2022年的歐洲天然氣一樣,存在被用作安全方面的武器的危險性”。
美國政府力爭到2025年將中國產EV材料排除,但並非易事。中國在美國進口總額中所佔的比例今年以來急劇下降,但醫藥品和EV領域的供應鏈目前成為美國面對中國之際的弱點。
華泰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本周可謂是“超級政策週”,即周一中國召開政治局會議後,本週四-週五美歐日三大央行也將陸續公佈7月貨幣政策會議決議。其中,美聯儲加息週期最“靠前”,也可能最早結束。 7月聯儲大概率加息25bp,同時維持6月FOMC點陣圖的前瞻指引(今年包括7月再加兩次),此後是否繼續加息將主要視數據而定,尤其通脹數據。
首先,美聯儲加息週期最“靠前”,也可能最早結束。
7月聯儲大概率加息25bp,同時維持6月FOMC點陣圖的前瞻指引(今年包括7月再加兩次),此後是否繼續加息將主要視數據而定,尤其通脹數據(參見《7月聯儲或如期加息但後續相機而動》,2023/7/24)。雖然6月通脹超預期下行,但估計聯儲短期沒有必要改變此前今年6月後再加息兩次的指引、避免金融條件過度寬鬆,議息決議外的主要關注點在對真實利率水平的表述。
美國政策利率進入“5字頭”後,聯儲進入“謹慎加息”階段,7月後是否繼續加息預期將取決於:1)通脹;2)勞工市場、尤其是服務業就業情況;以及3)消費、尤其是服務消費韌性而定。
邏輯上,如果消費需求、尤其是服務消費超預期降溫、勞工需求增長繼續回落,那麼聯儲最擔心的、勞工價格推動的粘性通脹也可能開始降溫,為聯儲今年不再加息帶來可能性。如果通脹如所判斷的超預期回落(參見《美國通脹或將超預期下行》,2023/7/11),基準情形下,9月大概率再度“跳過”加息,11-12月加息概率也可能略低於50%。
歐央行通脹和加息週期滯後聯儲1-2個季度,所以大概率加息結束也晚於聯儲。
7月大概率加息25bp,但考慮到近期增長動能明顯回落,歐央行也可能不再提前“承諾”加息,更加強調決策是數據依賴。近期歐元區增長動能明顯回落:7月歐元區綜合PMI下行至48.9,連續2個月位於榮枯線以下,製造業PMI更是回落至42.7,低於歐債危機期間的水平。
此前較為鷹派的委員,如荷蘭央行行長諾特立場也意外向“中性”轉變,他表示,潛在通脹趨於穩定,但需要看到更多決定性證據;可能需要關注加息太多的風險。
因此,不排除7月會議上歐央行不像此前會議一樣提前“承諾”9月加息,而屆時加息與否取決於通脹和工資數據。考慮到其他鷹派委員(執委Schnabel以及德國央行行長Negal)態度並未出現明顯轉向,且歐元區當前通脹壓力超過美國,工資壓力下半年還將繼續回升,歐央行在9月份繼續加息的概率仍然較高,歐央行結束加息週期或晚於美聯儲。
日央行大概率按兵不動。
但主要關注點在是否調整對2025年的核心通脹預期至2%以上(目前為1.6%)——如果做出此調整,則市場將再次開始憧憬BOJ退出YCC,日元可能走強,而如果本次會議不做調整,判斷日本的經濟基本面走勢也可能令市場對YCC退出的預期揮之不去。
受益於疫後重啟以及2022年底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日本經濟動能在2023年上半年快速修復(參見《再論日央行退出YCC的概率及影響》,2022/12/25)。同時,日本通脹持續位於高位,顯著高於2%的通脹目標:6月核心通脹(剔除生鮮食品)和核心-核心通脹(剔除生鮮食品和能源)分別錄得3.3%和4.3%。
考慮到近期日本國債市場流動性顯著改善,且日央行並未就調整YCC與市場溝通,預計7月會議比較大可能性是按兵不動,但本次會議可能會上調通脹預測:4月會議上日央行預計2023財年核心通脹為1.8%,顯著低於當前彭博市場一致預期(2.9%)。往前看,如果日本經濟基本面持續走強,雖然現任央行行長植田可能不會“提前溝通退出YCC”,但市場對此的猜測將難以消退。
英國智庫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表示,與氣溫有關的諸多問題將帶來巨大損失,氣候變化是全球經濟面臨的下一個重大衝擊,市場將面臨大幅回調。
查塔姆研究所警告稱,隨著氣候危機的惡化,可能會發生一系列災難。比如,隨著氣溫升高農作物歉收,食品通脹可能會加劇。埃博拉和猴痘等在炎熱環境中肆虐的疾病也可能加速傳播。
隨著政府加強對碳排放的監管,依賴碳的行業也可能崩潰。這些影響可能會通過供應鏈問題波及其他經濟領域。
報告稱,容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如邁阿密和阿姆斯特丹——的房地產投資也可能受到影響,受影響地區的一些市場活動可能會停止。
這種情況已經開始在保險市場上發生,美國保險公司State Farm和Allstate最近已經決定停止向加利福尼亞州的新客戶銷售財產險和意外險,部分原因是自然災害頻發讓保險公司理賠壓力巨增。
查塔姆研究所全球經濟和金融項目主任Creon Butler表示,極端天氣事件,如本周南歐和美國遭遇的前所未有的熱浪,將變得更加頻繁和具有破壞性。
“氣候變化造成的嚴重經濟和金融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考慮到迄今為止用於適應氣候變化的支出存在巨大缺口。”他稱。
Butler補充稱,這一點(氣候變化的影響)目前可能還沒有反映在資產價格中。他指出,人們過於樂觀地認為,技術將解決與全球變暖相關的問題,而且市場傾向於更關注通脹等更直接的問題,而不是氣候變化等更複雜、更長期的問題。
該智庫預測,未來5年內,市場可能面臨氣候變化導致的大幅回調。
“無論目前市場對氣候風險保持平靜的原因是什麼,大幅回調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大。拖延得越久,調整的幅度可能就越大,潛在的觸發因素也就越多。”Butler表示。 “不能再認為這些是高度不確定或遙遠的前景。在許多情況下,即使緩解政策加速,它們現在是不可避免的。”
一些其他專家也警告稱,氣候變化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
曾準確預測2008年金融海嘯、被稱為“末日博士”的知名經濟學家魯比尼(Nouriel Roubini)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是使世界經濟陷入“慢動作火車失事”的眾多力量的一部分。
聯合國下屬的國際勞工組織的一項研究預計,到2030年,全球每年將損失超過2%的總工時,要么是因為天氣太熱導致工人無法工作,要么是因為工人不得不放慢工作速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25日發布了每季度一次的《世界經濟展望》。預計2023~2024年全球經濟將出現3.0%的低增長。對於截至目前保持堅挺的經濟來說,高通貨膨脹和貨幣緊縮長期化帶來下行壓力的隱憂增強。
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達到6.3%,實現了新冠疫情后的迅速復蘇,但目前卻逐漸失去驅動力。 2022年只有3.5%,已經低於2000~2019年的平均水平(3.8%)。
由於1~3月發達國家和南歐地區的餐飲及旅遊等服務消費表現堅挺,2023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相較於4月公佈的上次預期上調0.2個百分點。但另一方面,由於製造業等普遍減速,IMF認為多數國家的增長勢頭不會持久。
IMF將美國的2023年經濟增長率預期上調0.2個百分點,達到1.8%。 IMF認為:“(因疫情下發放現金而增大的)過剩儲蓄的大部分已經花掉了”,預測稱消費勢頭將會減弱。美國2024年的增長率預期下調0.1個百分點,降至1.0%。
截至1~3月已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的歐元區方面,預計2023年將是0.9%的低增長。雖然因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旅遊業復甦而上調了0.1個百分點,但預計德國全年將出現0.3%的負增長。
日本方面,考慮到訪日遊客等帶來的消費拉動效果,2023年的經濟增長率上調至1.4%,比上次預期高出0.1個百分點。
IMF上次於4月進行預期時曾強烈擔憂的美國銀行破產等金融動盪暫時穩定下來,這一點構成積極因素。不過,在轉換防疫政策後曾受到期待的中國經濟正在發生變化,看不到拉動整體增長的力量。
關於中國,IMF指出:“由於房地產低迷,國內投資低於預測”。在增長率預測當中,2023年仍保持5.2%不變,2024年仍保持4.5%不變,這是因為面向海外出口高於預期。 IMF正在警惕年輕人失業率較高等經濟結構劣勢。
世界經濟增長率預期今後很有可能會惡化。最大的焦點是高通脹。 IMF把發達國家2023年的剔除能源和食品因素的通脹率比4月的預測上調了0.3個百分點,2024年上調了0.4個百分點。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2023年96%的國家超過物價目標,2024年將有89%的國家超過物價目標。
由於全球氣溫上升造成的干旱以及俄羅斯停止經由黑海的出口協議,穀物等食品價格也有可能再次高漲。如果貨幣政策緊縮長期化,將給經濟造成強烈的下行壓力。
IMF呼籲優先抑制通脹,除了貨幣緊縮外,削減政府支出及增稅也有可能成為手段。 IMF還指出,為了防止債務危機進一步擴大,需要國際性的合作體制來處理髮展中國家的債務重組。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近日發布的2023長期預算展望報告顯示,2023財年公眾所持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98%,2029財年將升至107%,超過歷史高點。報告警告,處於高位且不斷增加的債務將使美國經濟增長放緩,推高償付給美債持有者的利息支出,給財政和經濟前景帶來顯著風險。
近年來,美歐日等多個國家採取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這不僅是當前全球通脹水平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亦是多國政府債務規模快速增長的直接推手。由於美國國債在全球金融體系中佔據特殊地位,美國政府債務問題有明顯的負面外溢效應。
與國際平均水平相比,美國政府債務規模相對偏高。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政府部門債務餘額與GDP之比(即政府部門槓桿率)持續高於國際平均水平。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發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末美國政府部門槓桿率高出二十國集團成員均值13個百分點左右。從本質上看,經濟增速下滑導致的長期財政收支失衡是美國政府債台高築的主要原因。比如,早在2017年,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便簽署了《減稅和就業法案》,嘗試通過更大規模的舉債來為減稅提供資金支持,當時就引發了全球對美國政府債務問題的擔憂。
作為一種重要的金融工具,美國政府債務規模連年攀升、債務鬧劇反复上演,不僅會對其國家信用造成負面影響,也會進一步限制其財政政策的實施空間,損害美國經濟長期增長潛力,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過去幾個月,市場避險情緒的變化導緻美股、美債市場出現大幅波動。今年5月下旬,美國標普500波動率指數一度升至20以上的相對高位,一個月期美債收益率更是突破6%,投資者對於美國政府債務違約的恐慌使得資本市場震盪加劇。一旦市場避險情緒演繹到極致,國際資本的流動可能會對其他一些國家造成沉重打擊。例如,2013年5月,美聯儲超預期釋放縮減資產負債表的信號,投資者擔憂寬鬆政策將提前結束,美債收益率迅速上行,全球金融市場陷入“縮減恐慌”之中。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在“縮減恐慌”的衝擊下,國際資本迅速流出,本幣大幅貶值。
總之,美國政府債務違約風險反復出現,不僅會對美國國內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造成衝擊,也會使全球金融體系更加脆弱,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恐將面臨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等多方面金融壓力。
未來一段時間,美聯儲政策利率料將繼續保持高位,政府債務壓力或進一步加重,經濟下行壓力增加。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報告顯示,美國政府淨利息支出佔GDP的比重將由2022財年的1.9%猛增至2023財年的2.5%,在2033財年或將達到3.6%,這一數值明顯高於德、法等其他發達經濟體。
總體來看,由於美元的霸權地位,在美聯儲與美國財政部的配合下,短期內美國政府仍可以實現“財政赤字貨幣化”,美國國債出現實質性違約的概率並不大。不過從中長期來看,隨著國際貨幣體系加快多元化探索以及數字貨幣日趨成熟,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影響力將遭受更多挑戰。若美國政府繼續忽略財政收支狀況,肆意舉債,其債務違約風險將明顯提升。國際社會呼籲,美國政府有責任採取措施,管控自身財政收支及債務風險,穩定全球經濟金融體系。
北京時間7月27日(週四)02:00,美聯儲將公佈利率決議。市場預期美聯儲這次將再次加息25個基點。然而,是否有可能再次加息的指引將決定市場的反應。如果美聯儲暗示加息已經結束,那麼美元可能會面臨壓力,但任何有關需要做更多工作的暗示都可能證明是一個意外,這將支撐美元的複蘇。
美銀美林分析師Michalis Rousakis表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發出的穩定信息應該會限制前端利率和美元的下行空間。”他解釋說,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不太可能在新聞發布會上排除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的可能性。
據CME“美聯儲觀察”:美聯儲7月維持利率在5.00%-5.25%不變的概率為0.2%,加息25個基點至5.25%-5.50%區間的概率為99.8%;到9月維持利率不變的概率為0.2%,累計加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84.9%,累計加息50個基點的概率為15.0%。
道明證券首席美國宏觀策略師Oscar Munoz在給客戶的報告中稱:“雖然我們預計7月將是美聯儲本週期的最後一次加息,但我們認為美聯儲不太願意發出這種轉變的信號。”這種觀點在許多研究報告中很常見。
對於美聯儲本周利率決議後鮑威爾給出的指引,分析師Yohay Elam表示將有三種情況:
1. 鮑威爾將暗示會進一步加息,但不是迫在眉睫。這樣的平衡將意味著9月將再次暫停,然後在11月最後一次加息,這種情況概率很高;
2. 將連續加息。回到每次會議都加息的路線將是鷹派的,概率中等;
3. 靜觀其變。這種鴿派的可能性很低。雖然鮑威爾可能更願意在當前水平結束緊縮週期,但委員會中充斥著鷹派。不斷下降的通脹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擔憂使得鮑威爾發出進一步加息門檻已經很高的信號的可能性很小。
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未來可能採取的行動有三種可能性:9月連續第二次加息,11月加息一次,或者7月之後不再加息。大家都在猜測最終會發生什麼,因為經濟一直違背預期。但現在,不可否認的是,樂觀情緒正在瀰漫。
PNC金融服務集團首席經濟學家Gus Faucher表示:“到9月底美聯儲再次召開會議時,就業增長放緩和通脹進一步放緩的情況將變得更加明顯,因此我認為美聯儲將採取觀望態度。”他說,美國的經濟放緩將繼續,美聯儲將推遲進一步加息。
並非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7月份的加息將是美聯儲本輪加息的最後一次。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IBC)的經濟學家Avery Shenfeld表示,他認為美聯儲的加息“可能還沒有結束”。他表示:“如果他們看不到勞動力市場緊張局勢的緩解,美聯儲很可能在9月份再次加息。
儘管美聯儲官員自己預計在本週會議後會再次加息,但許多交易員認為他們是在虛張聲勢:市場已經消化了美聯儲明年將降息、而不是再次加息的預期。
荷蘭國際首席國際經濟學家James Knightley和其他荷蘭國際經濟學家上週在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美聯儲將繼續發出進一步加息的信號,但隨著信貸週期的轉向,我們懷疑它能否堅持下去。”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宏觀策略師Henry Allen週一在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儘管美聯儲最終將在某個時候停止加息,但值得記住的是,市場此前曾因沒有認真對待美聯儲更為強硬的信號而陷入困境,之後又開始迎頭趕上。”
經濟學家說,美聯儲下次會議定於9月召開,屆時美聯儲官員還將有兩輪關於通脹和就業市場的官方月度報告需要考慮,這些數據可能會讓美聯儲下一步的行動更加明朗。
交易股票、貨幣、商品、期貨、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屬高風險行為,這些風險包括損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所以交易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
做出任何財務決定時,應該進行自己的盡職調查,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並諮詢合格的顧問。本網站的內容並非直接針對您,我們也未考慮您的財務狀況或需求。本網站所含資訊不一定是即時提供的,也不一定是準確的。本站提供的價格可能由造市商而非交易所提供。您做出的任何交易或其他財務決定均應完全由您負責,並且您不得依賴通過網站提供的任何資訊。我們不對網站中的任何資訊提供任何保證,並且對因使用網站中的任何資訊而可能造成的任何交易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未經本站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現、修改、傳播或分發本網站所含數據。提供本網站所含數據的供應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識產權。